语文课《梅花魂》(第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魂》(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

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

)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
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

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不能回国中国心
赠送梅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

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

(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

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

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

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板书: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如果说暖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5.师(引读):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6.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