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多选题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384.* 易引起大出血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最可能的部位是( )
A.胃小弯 D.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B.幽门 E.胃底
C.十二指肠下段
385.胃癌转移最不可能发生的途径是( )
A.转移到局部淋巴结 D.种植转移到盆腔
B.血道转移到肝脏 E.转移到Virchow淋巴结
C.沿天然腔道种植到肠粘膜
386.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ization)常见于( )
A.急性胃炎 D.慢性萎缩性胃炎
B.十二指肠溃疡 E.溃疡性结肠炎
C.慢性肠血吸虫病
387.能分泌AFP的肿瘤通常是( )
A.肺癌 D.肝细胞性肝癌
B.前列腺癌 E.肾腺癌
C.胰腺癌
388.与肝细胞性肝癌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A.黄曲霉毒素 D.某些藻类毒素
B.中华分枝睾吸虫 E.亚硝胺类化合物
C.HBV,HCV
389.与肝功能不全不相关的临床表现是( )
A.性腺发育迟缓 D.黄疸
B.蜘蛛状血管痣 E.血浆蛋白水平下降
C.出血倾向
390.肝硬化(cirrhosis)晚期腹水(ascites)生成的机制中,错误的说法是( )
A.门静脉高压 D.血中抗利尿激素,醛固酮水平升高
B.肝合成白蛋白功能下降 E.淋巴液从肝包膜外溢
C.肝内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肝静脉主干
391.不符合假小叶病变特点的镜下改变是( )
A.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肝小叶
B.再生肝细胞团块内缺少中央静脉
C.再生肝细胞团块内中央静脉偏位或有二个以上中央静脉
D.再生肝细胞团块内汇管区位置,数目异常
E.再生肝细胞团块中肝细胞排列紊乱
392.肝细胞癌病人最有诊断意义的血清学指标是( )
A.碱性磷酸酶 D.癌胚抗原
B.γ-谷氨酰转肽酶 E.酸性磷酸酶
C.甲胎蛋白
393.肝细胞出现Mallory小体常见于( )
A.胆汁性肝硬化 D.肝炎后性肝硬化
B.血吸虫性肝硬化 E.淤血性肝硬化
C.酒精性肝硬化
394.急性重症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的发生机制,正确的说法可能是( )
A.免疫功能正常,感染病毒少,毒力弱
B.免疫功能缺陷,缺乏有效免疫反应
C.免疫功能不足,仅能杀灭部分病毒
D.免疫功能过强,感染病毒量多,毒力强
E.机体营养状况差时
395.以肝细胞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为主要形态特点的肝炎是( )
A.急性重症肝炎 D.慢性活动性肝炎
B.亚急性重症肝炎 E.慢性持续性肝炎
C.急性普通性肝炎
396.肝细胞气球样变时,不会出现的改变是( )
A.细胞内水分增多 D.线粒体肿胀,嵴消失
B.内质网扩张,囊泡变 E.细胞内糖原增多
C.粗面内质网核蛋白颗粒脱失
397.有可能发生癌变的肠疾病是( )
A.肠结核性溃疡 D.慢性阿米巴痢疾
B.肠血吸虫病 E.肠炎性息肉
C.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398.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的概念是( )
A.癌组织只局限于粘膜内 D.癌块直径在4cm以内
B.癌块直径在2cm以内 E.癌块直径在10cm以内
C.癌组织未侵入肌层,且无胃周以外的转移
399.肝细胞弥漫性水样变性主要见于( )
A.急性重症肝炎 D.急性普通性肝炎
B.亚急性重症肝炎 E.慢性持续性肝炎
C.胆汁郁积性肝炎
400.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
A.直接蔓延 D.腹腔内种植
B.淋巴道转移 E.消化道播散
C.血道转移
401.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 )
A.胃小弯近幽门部 D.胃体部
B.十二指肠球部 E.十二指肠下段
C.胃和十二指肠球部
402.慢性胃溃疡肉眼形态通常是( )
A.直径2cm以上火山口状或不规则溃疡
B.直径2cm以内圆形溃疡,贲门侧边缘呈阶梯状
C.直径2cm以内圆形溃疡,幽门侧边缘呈阶梯状
D.直径2cm以内圆形溃疡,幽门侧边缘呈潜掘状
E.直径2cm以内圆形溃疡,周围粘膜皱襞排列紊乱
403.溃疡型胃癌与胃溃疡在病理形态上主要不同点是( )
A.溃疡面坏死 D.溃疡直径大于2cm
B.溃疡合并穿孔 E.溃疡处有间变细胞
C.溃疡深及肌层
404.胃溃疡最常发生于( )
A.胃前壁 D.胃小弯近贲门处
B.胃后壁 E.胃小弯近幽门处
C.胃大弯及胃底
405.B型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是( )
A.胃体部弥漫性病变,很少或不累及胃窦
B.胃分泌功能严重损害,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C.血清胃壁细胞抗体阳性
D.常伴有恶性贫血
E.病变主要在胃窦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406.符合胃炎(gastritis)定义或病理特点的叙述是( )( )( )( ) ( )
A.胃炎是胃壁的弥漫性炎症 D.病变可仅累及局部粘膜
B.胃炎是胃粘膜非特异炎症 E.病变可累及全胃粘膜
C.慢性胃炎是由急性胃炎发展而来
407.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时胃粘膜在镜下可见( )( )( ) ( )( )
A.充血 D.水肿
B.炎症细胞浸润 E.粘膜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
C.粘膜上皮细胞及其下层组织坏死脱落
408.与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有关的疾病有( )( )( )( )
( )
A.胃癌 D.十二指肠溃疡
B.恶性贫血 E.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
C.胃溃疡
409.慢性胃炎可能的病因有( )( )( )( )( )
A.自身免疫反应 D.酗酒,吸烟
B.幽门螺杆菌感染 E.十二指肠液反流
C.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410.有关肠上皮化生的一些正确说法是( )( )( )( )( )
A.发生在肠粘膜的增生上皮
B.慢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之一
C.胃主细胞被类似肠粘膜上皮的粘液分泌细胞所替代的过程
D.整个胃粘膜上皮被肠粘膜上皮取代的过程\par
E.与胃癌发生可能有关的一种病变 411.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可见( )( )( )( )( )
A.胃粘膜变薄,皱襞变平 D.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
B.粘膜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 E.肠上皮化生,炎细胞浸润
C.胃粘膜腺体减少,消失
412.* 正常情况时,胃、十二指肠不发生溃疡主要是由于( )( )( )
( )( )
A.胃酸、胃酶分泌正常 D.胃、肠内分泌功能正常
B.粘膜产生前列腺素 E.胃、十二指肠蠕动正常
C.胃粘液对粘膜的屏障保护作用正常
413.引起胃酸分泌亢进的因素有( )( )( )( )( )
A.壁细胞总数增加,且对剌激敏感性增高
B.大脑皮层功能障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C.胃泌素分泌增加,或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的敏感度增高
D.遗传因素
E.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414.* 使胃粘膜保护机制削弱的因素有( )( )( )( )( )
A.胃粘膜上皮细胞膜脂蛋白被破坏
B.大量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
C.胃粘膜上皮细胞分裂受抑制
D.幽门螺杆菌感染
E.胃酶分泌亢进
415.消化性溃疡常发生在( )( )( )( )( )
A.十二肠指肠球部 D.胃底部
B.十二指肠升部 E.胃贲门部
C.胃幽门管小弯侧
416.肉眼观察胃溃疡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 )( )( )( )
A.溃疡附近粘膜皱襞增粗,以溃疡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B.溃疡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常为2~3个,直径不超过4cm
C.溃疡切面呈倾斜的三角形
D.溃疡底部肌层往往被纤维组织瘢痕取代
E.溃疡边缘一般整齐,底部平坦干净
417.消化性溃疡不易愈合的主要原因有( )( )( )( )( )
A.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长期存在
B.溃疡太大,愈合有困难
C.溃疡底部和边缘有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D.胃、十二指肠壁内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变性崩解
E.胃、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再生受抑制
418.引起幽门梗阻的原因可以是( )( )( )( )( )
A.幽门括约肌痉挛 D.胃平滑肌收缩无力
B.溃疡周围炎性水肿 E.溃疡瘢痕收缩致幽门狭窄
C.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瘢痕收缩使肠管变形
419.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表现可以有( )( )( )( )( )
A.吐鲜血 D.出血性休克
B.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E.呕咖啡样血液
C.柏油样黑粪
420.消化性溃疡穿孔后临床可见( )( )( )( )( )
A.膈下游离气体 D.呕吐宿食
B.弥漫性腹膜炎 E.剧烈腹痛
C.麻痹性肠梗阻
421.食管癌的组织学形态可见( )( )( )( )( )
A.鳞形细胞癌很少有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形成
B.鳞形细胞癌有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形成
C.腺癌
D.腺棘皮癌
E.未分化癌
422.* 晚期食管癌常可转移至( )( )( )( )( )
A.肝脏 D.Virchow 淋巴结
B.肺脏 E.胃贲门,膈肌
C.喉,甲状腺
423.与胃癌发生有关的因素可能有( )( )( )( )( )
A.遗传因素 D.亚硝胺
B.胃溃疡 E.黄曲霉毒素
C.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
424.* 符合早期胃癌的叙述有( )( )( )( )( )
A.癌组织浸润不深达肌层 D.可有淋巴结转移,但仅限于腹腔
B.癌块直径必须小于4cm E.可有淋巴结转移,但仅限于胃周
C.巨体形态多为平坦,也可轻微隆起或凹陷,或浅溃疡
425.溃疡性胃癌的巨体形态特点通常为( )( )( )( )( )
A.溃疡底部和周围见明显瘢痕组织
B.底部常有坏死出血
C.周围粘膜皱襞呈放射状排列
D.溃疡边缘不整齐,呈结节状凸起或环堤状
E.直径常超过2.5cm,形状不规整
426.胃癌组织在镜下可表现为( )( )( )( )( )
A.肠化生细胞 D.印戒细胞癌
B.粘液癌细胞排列成腺状 E.癌细胞可形成腺腔乳头状结构
C.癌细胞排列为腺管或腺泡状
427.左锁骨上淋巴结发现转移性癌应考虑( )( )( )( )( )
A.胃癌 D.肝癌
B.食管癌 E.肾腺癌
C.腹腔淋巴瘤
428.大肠癌癌前期病变有( )( )( )( )( )
A.溃疡性结肠炎 D.慢性细菌性痢疾
B.慢性肠血吸虫病 E.绒毛乳头状腺瘤
C.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
429.* 大肠癌的组织学形态可为( )( )( )( )( )
A.腺癌 D.印戒细胞癌
B.粘液腺癌 E.淋巴上皮癌
C.鳞形细胞癌
430.大肠癌常见的临床表现可有( )( )( )( )( )
A.大便习惯改变 D.右下腹肿块
B.便血 E.极度贫血
C.低位性肠梗阻
431.属于RNA病毒的嗜肝病毒有( )( )( )( )( )
A.HAV D.HDV
B.HBV E.HEV
C.HCV
432.易使肝炎慢性化的嗜肝病毒是( )( )( )( )( )
A.HAV D.HDV
B.HBV E.HEV
C.HCV
433.* 急性病毒性肝炎作肝穿剌检查可见( )( )( )( )( )
A.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 D.肝细胞点灶状坏死
B.毛细胆管胆栓 E.少量肝细胞再生
C.枯氏细胞和门脉区巨噬细胞肥大增生
434.*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临床可出现( )( )( )( )( )
A.发热 D.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疹
B.血清转氨酶升高 E.黄疸
C.肝区疼痛,肝肿大有压痛
435.* 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镜下病理改变可见
( )( )( )( )( )
A.假小叶 D.碎屑样坏死
B.桥样坏死 E.肝细胞形成腺泡样结构
C.增生的纤维组织开始形成间隔
436.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见于( )( )( )( )( )
A.乙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异烟肼慢性中毒
B.丁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E.系统性红斑狼疮
C.肝豆状核变性
437.肝炎病毒慢性带毒状态包括( )( )( )( )( )
A.患者呈长期病毒血症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肝组织除毛玻璃细胞
外无明显病变
B.无症状的CPH、CAH和肝硬化患者
C.有症状的CPH、CAH和肝硬化患者\par
D.甲型肝炎患者排毒状态
E.戊型肝炎患者排毒状态
438.重症肝炎可以是( )( )( )( )( )
A.一开始就以重症型起病 D.由慢性肝炎转变而来
B.由急性肝炎发展而来 E.肝炎病毒双重或多重感染引起
C.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时发生
439.* 肝硬化时,与进行性肝纤维化有关的改变是( )( )( )( )
( )
A.肝细胞慢性进行性损害
B.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区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增多
C.储脂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或成纤维细胞转化
D.间质型胶原的增多主要集中在门脉区
E.血窦毛细血管化使肝细胞与血窦间的物质交换受阻
440.肝硬化时肝内血液循环的改变包括( )( )( )( )( )
A.门静脉与肝静脉短路 D.肝静脉与肝血窦吻合
B.门静脉与肝动脉短路 E.肝血管床减少
C.中央静脉与汇管区血管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441.肝硬化时,镜下可能见到( )( )( )( )( )
A."毛玻璃样肝细胞" D.肝细胞内有糖原沉积
B.Mallory 小体 E.肝细胞内有胆汁颗粒
C.肝细胞质内有铁质沉着
442.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因可以是( )( )( )( )( )
A.脾静脉血栓形成 D.肝癌
B.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E.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
C.结节性肝硬化
443.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有( )( )( )( )( )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水钠潴留
D.肝脏淋巴液外溢
E.门脉高压引起血窦和静脉静水压升高
444.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侧枝循环形成可造成( )( )( )( )( )
A.加重肝性脑病 D.脐周出现水母头
B.便鲜血 E.上消化道出血
C.进入上、下腔静脉的血液增多引起右心功能不全
445.可引起大结节性肝硬化的疾病有( )( )( )( )( )
A.重症慢性肝淤血 D.重症肝炎
B.慢性活动性肝炎 E.中毒性肝炎
C.酒精性肝炎
44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镜下可见( )( )( )( )( )
A.肝细胞羽毛状变性 D.胆管附近有淋巴滤泡形成
B.肝细胞桥样坏死 E.肝细胞碎屑样坏死
C.叶间、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坏死性炎
447.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可能病因有( )( ) ( )( )( )
A.遗传因素 D.黄曲霉毒素
B.HBV或HCV长期感染 E.蓝绿藻和微囊藻毒素
C.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
448.* 镜下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依据是( )( )( )( )( )
A.出现瘤巨细胞 D.癌细胞AFP染色阳性
B.癌细胞胆汁阳性 E.癌细胞排列成小梁状富含血窦
C.肝、门静脉分支可见瘤栓
449.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的并发症可以是( )( )( )
( )( )
A.肝脓肿 D.阑尾周围脓肿
B.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E.阑尾粪石
C.局限性腹膜炎
450.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sitis)病人死亡后尸检在腹腔中可见 ( )( )( )( )( )
A.腹腔中大量脓性渗出物 D.胰腺水肿,充血而肿大
B.胰腺出血 E.胆道可能摸到胆结石
C.胰、大网膜、肠系膜有混浊、黄白色斑点状、块状脂肪坏死
384. D 397. B
385. C 398. C
386. D 399. D
387. D 400. B
388. B 401. B
389. A 402. C
390. C 403. E
391. A 404. E
392. C 405. E
393. C 406. B.D.E
394. D 407. A.B.C.D
395. D 408. A.B.C.D.E
396. E 409. A.B.D.E
410. B.C.E 431. A.C.D.E
411. A.C.D.E 432. B.C.D
412. A.B.C.D.E 433. A.B.C.D.E 413. A.C.D.E 434. A.B.C.D.E 414. A.B.D.E 435. A.B.C.D.E 415. A.C 436. A.C.D.E
416. A.C.D.E 437. A.B.C
417. A.C.D 438. A.B.D.E 418. A.B.C.E 439. A.B.C.E 419. B.C.D.E 440. A.B.C.E 420. A.B.C.E 441. A.B.C.D.E 421. A.C.D.E 442. B.C.D.E 422. A.B.D 443. B.C.D
423. A.B.C.D 444. A.B.D.E 424. A.C.E 445. B.D.E
425. B.D.E 446. A.C.D.E
426. A.B.C.D.E 447. B.C.D.E 427. A.B.D 448. B.C.D.E
428. A.B.C.E 449. A.B.C.D 429. A.B.C.D 450. B.C.D.E 430. A.B.C.D
384.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的溃疡往往与腹后壁有粘连,一旦发生出血,破裂的血管因溃疡粘连而收缩不良,易造成大出血。
故正确答案是D。
412.胃、十二指肠粘膜终身接触消化液,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发生溃疡,这是因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屏障保护机制与酸性消化液的消化侵袭作用处于适当的平衡状态,一旦平衡遭破坏,溃疡即可发生。
生理情况下,完整的胃粘膜,胃粘液加上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活跃更新具有天然的屏障保护作用;粘膜产生前列腺素可维持胃,肠壁正常的血液循环;胃、十二指肠正常的节律运动和胃酸,胃酶正常分泌也是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胃肠的内分泌激素如肠抑胃泌素和胃泌素等的正常分泌对消化液的正常分泌起重要调节作用。
一旦上述机制遭到破坏,平衡即向有利于溃疡发生的方向倾斜。
故本题应选全部备选答案。
414.当胃粘膜上皮细胞膜脂蛋白被破坏,胃液中氢离子逆向弥散至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并剌激胃酶分泌亢进,结果引起胃粘膜糜烂,久而久之则可发展为溃疡;大量十二指肠液因幽门运动失调返流入胃也可破坏或削弱胃粘膜的保护机制,加重溃疡的发生;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使胃粘膜更易遭受其它因素的侵袭而产生溃疡;至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裂受抑制显然与实际不符。
故正确答案是A、B、D、E。
422.此题涉及转移的概念。
C和E常是上段食管癌和下段食管癌局部浸润的部位,显然不属于转移。
故本题答案应是A、B、D。
424.早期胃癌的定义是胃癌组织浸润只限于粘膜,粘膜下层.至于大小并无明确规定,并允许有胃周的淋巴结转移,但绝无远处转移。
显然B、D不符此概念。
429.大肠癌大多数是腺癌,可以是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少数发生在肛门附近的直肠癌可为鳞形细胞癌,至于淋巴上皮癌则多见于鼻咽部。
故正确答案应是A、B、C、D。
433.急性病毒性肝炎除常见的弥漫性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及毛细胆管胆栓等病变外,也可出现少量的肝细胞再生和枯否氏细胞及门脉区巨噬细胞的肥大增生.故肝穿剌病理检查时以上五种情况均可见到。
434.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上除了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压痛,发热,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肝病症状外,还可出现因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关节滑膜,皮肤等处沉积引起的相应症状。
故正确答案是全部备选题。
435.慢性活动性肝炎相对特征性的病变是碎屑样坏死。
至于肝细胞腺泡样结构是碎屑样坏死区中存活的肝细胞再生后形成,可伴随碎屑样坏死而存在;另外,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肝小叶被纤维间隔分割,包围,加上肝细胞再生,在局部可形成假小叶,如果这种改变弥漫分布于全肝,即发展为肝硬化.所以本题应选全部备选答案。
439.肝硬化时由于病因(如HBV、HCV、HDV、酒精、自身免疫、药物、代谢紊乱等)持续存在,使肝细胞出现慢性进行性损害和炎症反应,此时炎症细胞和肝细胞、血窦内皮细胞产生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TGF-β、PDGF等),激活位于窦周间隙的贮脂细胞,使其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不但产生大量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而且胶原的组分由以基膜型(Ⅳ型)为主转为以间质型(Ⅰ、Ⅲ型)为主,并广泛沉积在血窦周间隙和其它部位,使血窦形成完整的增厚的基膜,大大影响了肝细胞与血窦间的物质交换,加重肝细胞的
损害,使肝硬化成为慢性进行性的过程。
故本题除了D外,其余都是正确答案。
448.癌细胞如胆汁染色阳性,或门静脉分枝中可见瘤栓则基本可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
如AFP阳性则更支持诊断;癌细胞排列成小梁,富含血窦是分化较好的肝细胞性肝癌的形态,至于瘤巨细胞也可见于其它恶性肿瘤,不具特异性。
因此本题除了A都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