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
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二、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
通过分析景观图片,回想个人对不同自然要素之间关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探究与活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生物进化、生物灭绝和今天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生(回答)
1.反映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会对整体环境演变产生影响,整体环境演变也会影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2。
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师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推进新课
投影:
“热带雨林景观和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热带疏林草原海南岛热带季雨林
问题:1。
图中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3.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
学生回答:
1。
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
2.这些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热带雨林景观,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降水总量达2000毫米左右。
植物茂密,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分层,有的可以分为4~5层,终年常绿;林内阴暗潮湿,叶尖有滴水现象,所以称为雨林。
由于植物种类多,果实丰富,动物也相当多,代表性动物主要有猩猩、河马等。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该区的自然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整体性相协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板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70的活动,并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1。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回答)
1.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氢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投影: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
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阅读教材及插图,分析回答)
1。
砍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或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产生影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
2.河流上中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的演化,还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总蒸发量大于总降水量时,下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板书:
(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例如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要特别重视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类活动更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投影:
(填表说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后逐个显示)
影响
地下水水位上升时,水量丰富
生物种类增多
地方气候温度增加,降水增多,温差
变小
泥沙沉
积
泥沙含量减少洪水灾
害
减少
(举例):让学生举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例子。
投影:
西北内陆东北地区
海陆位
置
距海远距海近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沙温带季风气候,湿润
水文地表水贫乏,多内流河、咸水湖地表水丰富,多外流
河
外力作
用
风化、风力作用强流水作用明显
地貌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风
蚀地貌
平原
植物植被稀少,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荒漠土黑土、黑钙土
师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
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是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的。
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与环境整体特征一致,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
投影:
“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片”
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讨论)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投影:
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沿
秘鲁沿岸向
西北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
赤道太平洋西岸气
流上升,东岸气流
下沉
西岸降水
较多,东岸
降水较少,
形成荒漠
生物繁盛形
成秘鲁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温暖海水从
赤道向南流
动,迫使秘
鲁寒流向西
流动
形成增强型对流,
赤道太平洋中部气
流上升,西岸气流
下沉,东岸下沉气
流因水温升高而减
弱
大陆西岸
出现严重
旱灾,东岸
荒漠地带
暴雨成灾
该海区水温
升高,营养物
质减少,浮游
生物和鱼类、
鸟类死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希望同学们多搜集这方面的实例,并认真加以分析,以增强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整体性表现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探究内容:经观察,你认为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
好办法是什么?
探究过程、方法:将3千克土壤分成两份,分别置于两个较大的盘子中央,堆成形态大体相同的两个圆锥体,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
分别将200毫升水在距土堆顶部20厘米的高度上慢慢淋至两盘内,比较沉积在土堆边缘泥土的多少。
设计一种方法,当没有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提示:你可以用纸片、树叶、秸秆等材料进行实验)
探究结果:写出实验总结,进行组内交流。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哪些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什么?
生(回答)
1.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师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
生土壤。
(承转)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板书: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推进新课
第一幅画面:地表裸露的岩石
投影:
第二幅画面:用动画演示风吹、雨打、日晒地表裸露的岩石,与此同时,岩石逐渐风化,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投影:
机械风化示意球状风化地貌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活动:比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生阅读教材“成土母质与土壤”部分,思考回答,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成土母质土壤
区别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
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
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师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不同,使土壤的质地、土壤中的化学元
素和养分也不同。
问题探讨:
1。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
2。
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投影:
成土母质土壤
颗粒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颗粒较粗发育在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残积物和坡积物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
多
洪积物和冲积物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
的质地分层特征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投影:
二氧化硅
含量
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
基性岩45%~52%
铁、锰、镁、钙的含量
高,钙含量最高
酸性岩65%~
75%
硅、钠、钾的含量高
(承转)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与气候的关系也最密切。
板书:
(二)气候与土壤
师(提问)
1。
气候对土壤有哪些直接影响?
2.气候是如何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
生阅读教材“气候与土壤",总结回答:
1。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师1。
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
2。
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
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2.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承转)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生产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板书:
(三)生物与土壤
投影: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
师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师为什么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生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成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
投影:
图片“乔木发达的根系”
读图分析: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
生(探究后回答)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师地形对土壤也有影响,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在山区,土壤的成分和性质为什么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板书:
(四)地形与土壤
生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问题:
1。
坡度的陡缓对土壤的发育有什么影响?
2。
坡向如何影响土壤的发育?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生1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生2 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师(归纳)总之,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出示材料: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
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只用不养。
最初产量很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老轮荒地,最后成为流动沙地。
师通过以上资料,你获得哪些信息?
生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
板书: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师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是如何改造土壤的?
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
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请举例说明.
生1 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等。
生2 人类活动可以破坏土壤肥力。
生3 人类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
师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用
养结合,促使土壤不断改良.同时,土地资源数量有限,我们应十分合理地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这种整体特征不仅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所有要素各自的属性,而且具有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更多属性.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师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展示材料)
1。
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
2。
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每生产出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同时,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师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别是怎样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生(讨论总结,回答)
1.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师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如,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防洪、航运等效益和该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要考虑到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课堂小结
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学以致用,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土壤剖面观察探究
探究内容:
1。
结合气候和植被条件,判断当地土壤类型,其特征如何?
2.观察当地土壤剖面,具有几个土层?
探究过程、方法:采集各土层的土样,取各土层土壤溶液,化验土壤的酸碱度。
探究结果:解答土壤的各种问题,根据土壤的肥力特征,给当地农民提供各类土壤适合种植何种农作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