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世界》书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6 卷第 3 期 2020 年 6 月
德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V ol.36,No.3
Jun .,2020《中国文化与世界》书评
崔校平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济南 250013)
马应心教授的《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从“格物致知、美育精神、文化透视”三方面,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从“中国梦与世界梦”入手,把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立意深远,能够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第二、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的每个单元均设置了“critical thinking”训练练习。

教材的编写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主要由教师传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之间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的交融过程,使学生在这种思想的相互激荡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求证问题,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探索中西方哲学的融合方式,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偏见和障碍。

中国哲学注重天人合一,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觉和领悟为方法,重视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西方哲学注重天人相分,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以求真求知为主旨, 重视以理性认识自然。

从整体而言,二者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某些问题上东西方哲学却有相同或类似的一致性。

我们既要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理解西方哲学,也要从西方哲学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哲学,通过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比较来会通中西哲学,以此增进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相互理解,让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第四、《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解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探索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思维模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文化的不同使人们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视角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由微观到宏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产生皆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字书写方式、社会行为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创作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在表征。

只有通过融合、互补,才能使各民族思维方式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只有通过让中西方思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中华文化才能在保存自己文化的同时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有效地对外传播。

第五、《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探索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建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走进去”的有效途径。

语言与思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正如索绪尔所说的那样,“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思维的产物和集中体现。

思维差异在中西方语言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①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词语的影响;②思维差异对中西方句法的影响;③思维差异对中西方篇章的影响。

高英祺、梁玉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通过对中西方思维差异的研究、探讨,了解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转换思维方式,缩小、消除差异,建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有效途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文化与世界》一书让中国文化走进课堂,走向世界,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对外传播。

收稿日期:2020-03-27
作者简介:崔校平(1963-),男,山东青岛人,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