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 《古诗二首》说课稿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古诗二首》之《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天真可爱的男孩背着大人划船采莲的有趣场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

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说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四、说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

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诗歌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美妙的动画课件,先从视觉上感受诗歌所描绘情境,再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因此整体要遵从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感悟。

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对诗歌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唐朝著名的诗人不少,但你知道写诗最多的是谁吗?他就是白居易。

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

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于是白居易一时兴起,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好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池上》。

谁来读一读?还有谁?
(二)通读全诗,整体感知
1.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就藏在这首诗里,你们想知道吗?要想透彻地了解,就要先知道作者的诗风。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叫白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了。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读懂吗?
2.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向同学请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4.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学们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5.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随机指导写字、描红。

6.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7.齐读全诗。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老师这里有几张荷塘的照片,同学们想看吗?(投影图片)
2.同学们,美吗?你最想干什么?
3.诗中的写的小女孩?在干什么?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理解“撑”“艇”的意思并组词。

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①小娃为什么偷采莲?从“偷采莲”你想到了什么?
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看出小孩很顽皮……
想一想,小孩在采莲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动作?(学生模仿)
对,这也就是“采”字的由来(课件出示采演变的过程)然后指导“采”的书写。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②此时,你是小娃,心情会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③老师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这种心情吗?
4.这两行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小娃撑小艇谁来演一演?“撑”——突出后鼻音、动作表演区别“划”字。

一起撑一撑小艇吧!(众生做动作)“撑”还可以组词?(支撑、撑伞、撑爆、撑破)
“萍”——今天老师把“浮萍”带过来了,你们看—(出示)谁来说说“浮萍”的样子?是啊,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真多啊!所以你能记住“萍”的样子了吗?
(2)谁还想读?(你满意吗?)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古人读诗时还喜欢怎么读?(摇头晃脑。

为什么古代诗人读起诗来,一个个都是摇头晃脑不亦乐乎?原因是他读出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味,不信你试试?)
(二)出示后两句。

1.指名读一读。

2.交流:
“不解”——要想理解这个词语首先得理解那个字?老师查了一下字典。

这个“解”一共有8种意思呢!老师选取了其中5种,应选哪一种?那“不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

不知道什么?
“踪迹”——踪迹可以是?(概括出:脚印、气味、痕迹等)文中的小娃留下了什么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白莲”——有的资料说是白色的莲花,也有的说是莲蓬,莲子你吃过吗?
三、品读入境:
1体会形象:
(1)你喜欢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大胆能干——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课件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浮萍大家见过吗?一起看一下。

(出示课件)
③看到挨挨挤挤的满池浮萍你会怎么想?谁愿意带着这种着急、担心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④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那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读读这两句诗。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只是小女孩采到白莲后,高兴得忘了藏足迹,不知道罢了。

⑤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天真,可爱。


2.这两行诗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四、小小朗诵会。

1.指名背诗
2.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3.学生反馈。

3.教师引导指点(对照板书)。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
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五、欣赏白居易的《池上》(二)。

池上(二)
山僧对棋坐,
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
时闻下子声。

(设计意图:由课内引到课外,同一个作者,同在池上,人不同、事不同、境不同,感悟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


六、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白莲回(天真可爱)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古诗二首》之《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天真可爱的男孩隐瞒大人划船采莲的有趣场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

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说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四、说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

一年级的古诗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诗歌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美妙的动画课件,先从视觉上感受诗歌所描绘情境,再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因此整体要遵从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感悟。

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对诗歌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唐朝著名的诗人不少,但你知道写诗最多的是谁吗?他就是白居易。

他一生写了3000多首诗。

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于是白居易一时兴起,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好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池上》。

谁来读一读?还有谁?
(二)通读全诗,整体感知
1.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就藏在这首诗里,你们想知道吗?要想透彻地了解,就要先知道作者的诗风。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叫白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了。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读懂吗?
2.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向同学请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4.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学们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5.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随机指导写字、描红。

6.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7.齐读全诗。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老师这里有几张荷塘的照片,同学们想看吗?(投影图片)
2.同学们,美吗?你最想干什么?
3.诗中的写的小女孩?在干什么?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理解“撑”“艇”的意思并组词。

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①小娃为什么偷采莲?从“偷采莲”你想到了什么?
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看出小孩很顽皮……
想一想,小孩在采莲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动作?(学生模仿)
对,这也就是“采”字的由来(课件出示采演变的过程)然后指导“采”的书写。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②此时,你是小娃,心情会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③老师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了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这种心情吗?
4.这两行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小娃撑小艇谁来演一演?“撑”——突出后鼻音、动作表演区别“划”字。

一起撑一撑小艇吧!(众生做动作)“撑”还可以组词?(支撑、撑伞、撑爆、撑破)
“萍”——今天老师把“浮萍”带过来了,你们看—(出示)谁来说说“浮萍”的样子?是啊,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真多啊!所以你能记住“萍”的样子了吗?
(2)谁还想读?(你满意吗?)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古人读诗时还喜欢怎么读?(摇头晃脑。

为什么古代诗人读起诗来,一个个都是摇头晃脑不亦乐乎?原因是他读出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味,不信你试试?)
(四)出示后两句。

1.指名读一读。

2.交流:
“不解”——要想理解这个词语首先要理解哪个字?老师查了一下字典。

这个“解”一共有8种意思呢!老师选取了其中5种,应选哪一种?那“不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

不知道什么?
“踪迹”——踪迹可以是?(概括出:脚印、气味、痕迹等)文中的小娃留下了什么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白莲”——有的资料说是白色的莲花,也有的说是莲蓬,莲子你吃过吗?
(五)品读入境
体会形象:
1.你喜欢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大胆能干——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2. 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课件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浮萍大家见过吗?一起看一下。

(出示课件)
③看到挨挨挤挤的满池浮萍你会怎么想?谁愿意带着这种着急、担心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④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那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读读这两句诗。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只是小女孩采到白莲后,高兴得忘了藏足迹,不知道罢了。

⑤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天真,可爱。


3.这两行诗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六)小小朗诵会。

1.指名背诗。

2.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3.学生反馈。

3.教师引导指点(对照板书)。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
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七)欣赏白居易的《池上》(二)。

池上(二)
山僧对棋坐,
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
时闻下子声。

(设计意图:由课内引到课外,同一个作者,同在池上,人不同、事不同、境不同,感悟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


(八)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白莲回(天真可爱)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1.会认“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课时
1.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认读生字。

2.理解诗意,朗读背诵。

教学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题目
1.老师知道,大家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同学们听?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池上)
3.简介作者。

《池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注意读准后鼻音“首”,平舌音“采、踪”。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全班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感悟诗歌
1.教学前两句诗。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引导:什么样的荷塘,什么样的白莲?
(3)小娃是如何“偷”采白莲的?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5)配乐,再次有节奏地诵读前两句诗。

2.教学后两句诗。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行踪)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的纯真、质朴,练习读出诗歌意境。

四熟读成诵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熟读成诵。

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时,还可以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向其他同学学习新的识字方法。

小学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更多的识字方法能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12 古诗二首
池上{小娃偷采
不解一道开
}天真无邪
1.学习第二首古诗《小池》,认读生字。

2.理解诗意,朗读背诵。

教学课件。

一谈话引入,揭示题目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大家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

(板书: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杨万里)
作者简介: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认读生字。

无树爱尖角
学生读生字,老师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1)形近字记忆:对—树用—角友—爱
(2)编字谜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
6.再读古诗,看谁能把字音读准确。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荷花在夏天开放。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的蜻蜓最常见。

(板书:夏天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物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泉眼晴柔)
老师讲解:“泉眼”就是流出泉水的小洞或裂缝,“晴柔”就是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与小伙伴交流古诗大意。

四课后延伸
1.齐背古诗《池上》《小池》。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池上》,创设学习古诗的氛围。

在学完《小池》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感受夏天的美好景象。

课外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

12 古 诗 二 首
小池{ 泉眼
惜树阴 爱小荷 露蜻蜓
立} 生动有趣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首先是把古诗当作读背材料加以读背,因为还没有理解诗意,读背也就基本上是死记硬背。

其次才是鉴赏,我一直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翻译着手,然后赏析,最后讲解学案和巩固案上的练习。

仔细思量,这样的鉴赏教学设计不仅琐碎而不连贯,教学的理念也是相当的落后。

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常常使诗失去了固有的韵味;而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也是以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代价的,结果是吃力而不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古代诗歌教学,仅仅当作读背材料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机械灌输、被动接受也是不行的。

必须教给学生古诗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欣赏品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诵读积累,才能使古诗教学的目标真正达成。

二、成功之处:仅仅依靠教学设计的新颖有趣来促进课堂高效是难以持久的(教学设计虽然可以不止一种,但想永远的新颖有趣难以做到)。

要促进课堂高效,必须有简单容易操作而又确实奏效的手段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
带着兴趣去学习,所以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这种激趣手段就是奖励条例。

我在课堂上宣布了这样的奖励条例:凡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发言而能答对问题的;或注意听讲、主动订正出同学发言错误的;或能够主动进行诵读展示而能够赢得师生掌声的,均可免做本课学案。

这条奖励条例在课堂上实施起来很简单,只要注意记下主动发言的就可以了。

而这个条例能够奏效是基于对学情的正确把握。

三、不足之处: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的情感没读出来。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四、改进措施: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

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

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池上》的大意是: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了一个
偷采白莲的情景。

《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荫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一、教学效果
1.朗读形式多样,加深诗句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

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

2.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感情。

3.朗读时注重评价,借此升华古诗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

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二、成功之处
1.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2.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3.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