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2025年自测试题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广西玉林市道德与法治初一上学期自测试题
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道德范畴?
A、诚实守信
B、公平正义
C、自由平等
D、国家利益
答案:D
解析:道德范畴通常包括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社会责任等,而国家利益属于政治范畴,不属于道德范畴。

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2、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法治行为?
A、遵守交通规则
B、尊重他人隐私
C、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他人住宅
D、自觉接受法律制裁
答案:C
解析:法治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

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隐私、自觉接受法律制裁均属于法治行为。

而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他人住宅,侵犯了他人的住宅权,属于违法行为,不属于法治行为。

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3、题干: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
A. 平等权
B. 政治权利和自由
C. 受教育权
D. 公民权利和义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民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公民权利和义务两大方面。

其中,公民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监督权等;公民义务主要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纳税、劳动、受教育等。

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分别只涉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部分,故排除。

4、题干:下列关于法律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是由道德规范和习惯法构成的
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C.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国家性,即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二是规范性,即法律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三是强制性,即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四是普遍约束力,即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

选项A错误,因为法律不仅仅由道德规范和习惯法构成;选项C和D虽然正确,但不是法律特征的最准确描述。

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

5、以下哪项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网络保护的规定?
A. 父母要求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2小时
B.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父母强制切断网络连接
C. 学校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D. 未成年人自行下载并观看未经父母同意的成人电影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丰富的网络环境,限制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保护其视力。

因此,A选项中父母要求未成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不超过2小时符合法律规定。

B选项中虽然父母的行为是出于关心,但强制切断网络连接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不是最佳选择。

C选项中学校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过于严格,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交能力发展。

D选项中未成年人自行下载并观看未经父母同意的成人电影明显违反了法律法规。

6、下列关于法治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B.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与普通百姓无关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D. 法律是束缚人们手脚的枷锁,不利于个人自由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法律虽然具有普遍约束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依靠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

B选项错误,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工具,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

D选项错误,法律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不是
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

C选项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7、以下哪项行为体现了诚信原则?
A. 考试中夹带答案
B. 对朋友承诺的事情尽力完成
C. 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
D. 遇到困难时撒谎逃避
答案:B
解析: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诚实守信。

选项B中的行为对朋友承诺的事情尽力完成,体现了诚实守信的原则。

其他选项A、C、D都是不诚信的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是B。

8、下列关于法律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法律主要依靠道德和习惯来维护
答案:D
解析:法律的特征包括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等。

选项D中提到法律主要依靠道德和习惯来维护,这是错误的,因为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而不是仅仅依靠道德和习惯。

因此,正确答案是D。

9、下列哪项行为体现了遵守交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A. 闯红灯
B. 遵守交通信号灯
C. 在斑马线外行走
D. 逆行超车
答案:B
解析:遵守交通信号灯是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体现,有助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A、C、D选项都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10、在与人交往中,以下哪种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A. 盲目顺从他人
B. 过于独立,不关心他人
C.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
D. 指责他人,以自我为中心
答案:C
解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C选项体现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A、B、D选项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甚至可能破坏人际关系。

11、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宗教信仰自由
C. 言论自由
D. 监督权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等。

而监督权不属于基本权利范畴,故选D。

12、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是非法的?
A.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B. 家长对孩子的合理管教
C.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D. 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吸烟
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侵犯了自己的健康权益,也影响了他人,故选D。

其他选项中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5小题12分,其他每题10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小明是一名初一学生,他所在的班级最近开展了“道德与法治”主题班会。

在班会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并强调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小明在班会中记录的一些内容:
1.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它调节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秩序。

2.法治是指国家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要说明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答案: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它调节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秩序;法治是指国家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2、请举例说明道德与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答案:道德与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道德方面:如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等。

(2)法治方面: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利等。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践行道德与法治。

答案:践行道德与法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2)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

(5)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题
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段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材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密切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在实际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在公共场所,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这些行为体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遵守法律的表现。

(2)在工作中,员工诚实守信,遵守职业道德,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体现。

(3)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孝敬父母,这些行为既符合道德规范,也符合法律规定。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道德与法律之间是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列举一个体现道德与法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例子。

3、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以下是一则关于法治观念的材料: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度和遵守度也在不断提高。

某市开展了一次“法治进校园”活动,旨在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材料二】活动期间,学校邀请了一名法官为学生进行法治讲座。

讲座中,法官通过生动案例,向同学们讲解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材料三】讲座结束后,学校组织了一场法治知识竞赛。

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竞赛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法治素养。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答案:法治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三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国家发展。

2、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答案: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度和遵守度不断提高。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如何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答案: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素养;二是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重要性;三是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第四题
小明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初中生,他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他深知遵守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以下是小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
(1)小明在上学路上捡到一部手机,他立刻想到失主一定非常着急,于是他决定将手机交给警察叔叔。

(2)在学校的一次班会课上,老师提出要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明认真思考后,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3)小明参加了一次社区志愿者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购物等,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小明在上学路上捡到手机后,他的做法体现了哪一方面的道德品质?
2、小明在班会课上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小明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他的行为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
1、小明在上学路上捡到手机后,他的做法体现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2、小明在班会课上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说明了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小明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他的行为有以下积极意义:
(1)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传递了正能量;
(2)培养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
(3)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题
材料一:某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动。

在活动中,学校请来了法律专家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参观法院、监狱等法律场所,并邀请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与学生进行座谈。

材料二:小明在课堂上与同学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

老师及时制止了争执,并耐心地引导他们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1、材料一中提到的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2、材料二中,老师制止小明与同学争执的做法体现了教师哪些职业道德?
答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答案: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③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④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