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s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76
投稿邮箱:sjzxyx88@
152基金项目:浙江省丽水市科技局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 (编号2015sjzc60)。

课题名称:Willis 环变异与脑动脉瘤关系的螺旋CT 成像研究。

·临床研究·
Willis 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分析
黄应勋1,徐民2,卢陈英2,卢丽为3
(1.丽水护士学校,浙江 丽水;2.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 丽水; 3.丽水市中医院,浙江 丽水)
摘要:目的 分析Willis 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 血管成像(CTA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Willis 环变异情况,探讨Willis 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关系。

结果 前交
通动脉瘤患者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占比分别为34.4%、62.5%、78.1%,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59.1%、31.8%、50.0%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及缺如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有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环;CT 血管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19613/ki.1671-3141.2019.76.074
本文引用格式:黄应勋,徐民,卢陈英,等.Willis 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52.
0 引言
Willis 环是有广泛侧支血管供应的大脑基底部动脉交通环,其在脑血液供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与代偿作用。

由于Willis 环存在广泛的侧支供应,使Willis 环变异情况有所增多。

有研究表明[1],Willis 环变异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 环的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

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象,通过CT 血管成像(CTA)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了Willis 环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因呕吐、头痛、动眼神经麻痹等症状施行CTA 检查的,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44例。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55.7±6.2)岁,动脉瘤长径(4.6±0.7)mm。

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男27例,女17例;年龄(55.2±6.8)岁,动脉瘤长径(4.5±0.8)mm。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GELight speedvolume 64排螺旋CT 扫描仪进行检查,扫
描参数:240 mAs,120kV,球管旋转时间0.4 s/r,层厚0.625 mm,螺距0.915,重建矩阵512×512。

受检者选取仰卧位,经肘静脉高压注入对比剂碘克沙醇70-80mL,速率为4 mL/s,之后注入生理盐水40 mL 冲刷管道,速率不变;利用造影剂示踪技术,在主动脉弓部设定阈值120HU,自主动脉弓至颅顶范围进行扫描。

扫描完成后,在Advantagework station4.2工作站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所获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共同阅片,仔细观察颅内动脉瘤及Willis 环变异的显示情况。

1.3 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2]判定Willis 环变异:①一侧A1段管径≤对侧A1段管径的1/2定义为A1段纤细;②若未见A1段定义为A1段缺如;③后交通动脉管径大于同侧大脑后动脉的大脑脚段或同侧大脑脚段发育不良、缺如且与后交通动脉不相交通定义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包SPSS 16.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t 检验,
P<0.05提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相比,单侧胚胎型大脑后
动脉占比较低,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占比较高,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颅内动脉瘤患者Willis 环变异情况[n (%)]
组别
例数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
前交通动脉瘤3211(34.4)20(62.5)25(78.1)后交通动脉瘤
4426(59.1)14(31.8)22(50.0)χ
2
-- 4.53017.0542 6.2102P
--<0.05
<0.05
<0.05
3 讨论
Willis 环由前交通动脉及两侧颈内动脉末段、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始段、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近年来,医学发现Willis 环结构变异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Willis 环变异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由于Willis 环的构造辅复杂,其变异情况也较多。

目前,不同研究文献
关于Willis 环变异类型的分型存在一定差异[3]。

但从总体发生率来看,其主要包括大脑前动脉A1段的发育变异与大脑后动脉的胚胎型发育变异两类。

临床认为[4],Willis 环变异引生动脉瘤的机制可能如下:①单侧A1段动脉发育纤细或缺如会导致对侧A1段动脉的血流代偿性增加,变异侧A1段仅对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进行供应,而另一侧A1段同时对该侧大脑中动脉与同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流进行供应,血液供应丰富的A1段动脉容易促使涡流形成,故而引发动脉瘤;②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是一种Willis 环变异的常见类型,如成年阶段大脑后动脉的P1段纤细、缺如则提示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此时颈内动脉主要对大脑后动脉的血流
进行供应[5]
,偶尔基底动脉也会进行血流供应,当非基底动脉供应血流时,颈内动脉血流的巨大冲击力会影响后交通动脉血流状态发生改变,在血管壁受到冲击以及被过度摩擦而变薄的情况下,便
会导致动脉瘤发生[6]。

本研究中,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有32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4例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

前交通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相比,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的占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 环变异有关。

综上所述,研究颅内动脉瘤与Willis 环变异的关系密切,A1段纤细、缺如及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单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参考文献
[1] 熊义林,彭长秀,兰永树,等.MSCT 分析Willis 环完整性与环上动脉
瘤的关系[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15(03):167-170.[2] 吴寅波,宋琼,陈军法,等.Willis 环形态与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关系的
CTA 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05):388-393.[3] 张佳玥,徐忠宝,李继梅.Willis 环侧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代
偿及灌注[J].中国卒中杂志,2014,9(08):632-637.[4] 赵斌,周发明,陈涛,等.Willis 环变异与脑血管病关系的探讨[J].山西
医药杂志,2013,42(02):142-143.[5] 吕慧灵,刘国荣.胚胎型大脑后动脉[J].医药前沿,2014,(03):185-186.[6] T hieffelder KM,BaumannAB,Sommer WH,et a1.Verte-bralartery
hypoplasia:frequency and effectoncerebellar blood flowcharacteristics[J].Stroke,2015,45(5):1363.13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