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6课 戊戌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6课戊
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
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
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
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
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 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
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
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
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
面筹划变法。
(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
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
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中说:“康有
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
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
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 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
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提问)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
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
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
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学生1: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表现了爱国志
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
沧海浮沉,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
从
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
实权的皇帝。
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4)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
不通。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
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
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
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2.时间:1895年
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会试的举人
4.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造势)
1.《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2.《国闻报》,天津,严复,《天演论》
三、百日维新(高潮)
1.人物:光绪帝、康有为
2.内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四、戊戌政变(失败)
1.原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