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淮安外国语学校管俊芝
【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8 年级下册【内容简析】第九章《压强和浮⼒》第三节《⽓体压强》分2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课,希望通过⽇常⽣活中有趣的现象,实验的观察,能使学⽣初步了解⼤⽓压强的存在。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年级的初中学⽣。
这节课是在学⽣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压强⽅⾯的知识。
考虑到学⽣在⽇常⽣活中对⼤⽓压强已有的模糊概念,但并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有计划的对学⽣进⾏“导”⼊式的概念教学,使学⽣在过程中理解概念。
根据⼋年级学⽣的认识能⼒和探究⽔平,通过观察“瓶吞鸡蛋”和易拉罐被压瘪等实验和学⽣⾃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得出⼤⽓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
同时培养了他们细致、耐⼼的科学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体验科学探究的⽅法和过程。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压强的存在,培养学⽣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
(2)、了解并能解释⽣活中有关⼤⽓压的⼀些现象。
(3)、培养学⽣应⽤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
(4)、培养学⽣勤于动⼿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2、过程与⽅法⽬标
(1)观察跟⼤⽓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观察演⽰实验,感知⼤⽓压强的⼤⼩和⽅向
(3)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类是如何利⽤⼤⽓压强的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1)通过演⽰实验,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密切联系实际,提⾼科学技术应⽤于⽇常⽣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体验⼤⽓压的存在
2、如何利⽤⼤⽓压来解释⽣活中的⼀些现象
【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器材:剥了壳的熟鸡蛋、空⽜奶瓶、酒精棉、⽕柴、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杯、纸⽚、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热⽔和冷⽔)
学⽣四⼈⼩组器材:玻璃杯、纸⽚、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热⽔和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给你⼀个剥了壳的鸡蛋、空⽜奶瓶,你能不⽤⼿按⽽将鸡蛋整的装⼊瓶中吗?(可以借助其它器材)(引发学⽣思考,激发学⽣探究的欲望,从⽽引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
)
“瓶⼝吞蛋”实验;教师:将酒精棉点燃放⼊⽜奶瓶中,然后将煮熟的鸡蛋放在⽜奶瓶的⼝上。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鸡蛋⾃⼰进⼊⽜奶瓶了!教师:那你们能知道什么原因吗?学⽣:可能回答是有吸⼒的作⽤,也有可能回答是⼤⽓压⼒教师:对此你是否有着什么好奇⼼呢?你想知道原因吗?学⽣:想教师:下⾯我们再来体验⼀个
神奇的实验吧!将你⼿边的玻璃杯灌满⽔,然后⽤⼀张纸⽚将杯⼝封住,再将整杯⽔向下,你⼜看到了什么,,
(进⼀步激发学⽣的兴趣、参与欲和求知欲)学⽣:哇!⽔居然不会流下来!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思考是什么使鸡蛋进⼊⽜奶瓶的?⼜是什么使⽔被托住的?
学⽣:是⼤⽓压强!教师:很好!的确是⼤⽓压强。
由于酒精棉的燃烧,⽜奶瓶内的⽓压减⼩,在外界⼤⽓压的作⽤下,鸡蛋就被压⼊到瓶中去了。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做实验时,要将杯中灌满⽔呢?学⽣:灌满⽔,将原先杯中的空⽓赶出,这样在⼤⽓压的作⽤下,⽔就能被托住了。
教师:拿出⼀个易拉罐,让⼀个男⽣想办法把它弄瘪。
(⽤⼿或⽤脚都可以)
提出问题1: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提出问题2:是什么原因使易拉罐发⽣形变?教师:演⽰⼤⽓把易拉罐压瘪提出问题:请思考是什么易拉罐压瘪?学⽣:是
周围的⼤⽓教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确实感觉到周围的⼤⽓
存在压⼒。
空⽓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作⽤,⽽且能流动,因⽽空⽓内部向各个⽅向都有压强,这就是⼤⽓压强产⽣的原因。
我们把⼤⽓对浸在它⾥⾯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压强。
提出问题:利⽤⾝边的⽔(冷的和热的)、饮料瓶、注射器、吸盘,你能设计哪些实验证明⼤⽓压的存在?⽐⽐哪个组设计的多?学⽣:开始交流、合作、讨论
学⽣1:我⽤饮料瓶⽤⼒挤在脸上,它可以不掉下来。
学⽣2:将饮料瓶盛满⽔,摁住瓶⼝保证不漏⽔倒扣进⽔盆⾥。
⽔不流下来。
学⽣3:将饮料瓶⾥倒些热⽔晃⼏下,然后倒去热⽔。
盖紧瓶盖。
会发现饮料瓶瘪了,还有声⾳。
学⽣4:⽤针筒做实验,把活塞推到底,然后⽤⼿抵住⼩孔,让另⼀个同学往外拉,要⽤很⼤的⼒。
学⽣5:先封住⼩孔,然后⽤⼒把活塞往⾥推,放⼿后发现活塞⾃⼰往外移动,也可以说明有⼤⽓压⼒。
学⽣6:两个吸盘压在⼀起要⽤很⼤的⼒才能拉开。
(学⽣可能回答的有对、有错,但都以⿎励为主,让学⽣感受到⽣活中
⽆处不存在着物理知识,并能发挥他们的想象⼒)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回答的很好提出问题:“ 既然⼤⽓有压强,那么⼤⽓压强有多⼤?” (请学⽣配合做该实验)⽤抽⽓机将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请⼏位⼒⽓较⼤的男同学上来⽤⼒拉开它,不⾏。
吸⼊⼀些空⽓后,就可轻易拉开。
(让学⽣解释实验现象,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早在1654 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了⼀个著名的实验。
他将两个直径为30 多厘⽶的空⼼铜半球紧贴在⼀起,⽤抽⽓机抽出
球内的空⽓,然后让马向相反的⽅向拉两个半球。
直到两边的马各加到8 匹时,才把半球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对学⽣进⾏⾃然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感受科学家进⾏科学研究的⽅法,增强学⽣科学研究的信⼼。
)教师: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说明了⼤⽓有压强,⽽且压强很⼤。
⽣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或者利⽤了⼤⽓压?学⽣:⽤吸管喝⽜奶;⾃来⽔笔,, (评价学⽣的回答以⿎励为主,突出物理与⽣活的联系)教师:总结本节课,在⽇常⽣活中,对有关⼤⽓压强⼀些现象的解释,归根到底⽆⾮就是压⼒差,⽽造成压⼒差可以⽤两种⽅法,⼀是抽⽓,⼆是温度的影响。
进⼀步思考:如何估测⼤⽓压?⼤家课后思考。
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本⽂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致的。
在整节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作者始终把学⽣放在第⼀位,从实验的导⼊、新课的引⼊、重点的讲授、难点的突破均是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是本⽂的亮点之⼀。
教学环节层层深⼊,步步递进,不仅充分发挥了学⽣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且激发了学⽣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
这种“体验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的物理教学模式适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推⼴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