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脑影像学研究进展——基于fMRI和PET的研究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脑影像学研究进展——基于fMRI和PET的研究成果
余建伟罗枭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
对于网络成瘾现象的界定,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陶然课题组通过对1300多例网络成瘾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对网络成瘾进行了如下界定: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

该课题组还制定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并通过了国内外专家的鉴定,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网络成瘾的脑影像学研究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网络成瘾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其相关脑功能区多存在异常,且成瘾时间越长,影像学改变越明显。

利用各种神经影像技术对网络成瘾者大脑活动过程进行定位和显示,还可以适时地检测他们大脑的功能活动,确定网络成瘾者在接受相关刺激时大脑的激活区域。

目前,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等影像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为我们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1、fMRI研究进展
fMRI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BOLD-fMRI)。

该方法是通过研究脑血氧水平变化分析脑功能的产生方式、位置及作用效果,反映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大脑皮层功能区的激活情况。

fMRI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可能会引起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

功能上的改变表现为游戏过程中,成瘾者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边缘叶等部位的显著激活,而结构上的变化则表现为相关脑功能区灰白质比例和密度的改变。

曹枫林研究发现,在冲动控制任务刺激下,网络成瘾中学生 9 例相对于正常对照组 8例,右额上回与右颞上回显著激活。

网络成瘾组比对照组激活显著增多的脑区主要在:额上回、边缘叶(BA24、BA31、BA29、BA28、BA35、BA19)、颞叶(BA42、BA22、BA38、BA13、BA21)、顶叶、小脑前叶、中脑、丘脑等。

该研究还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额叶功能相对低下,而由于脑组织存在代偿机制,所以需要更多脑区的激活才可能保持脑功能的相对正常。

钱若兵等利用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感兴趣的网络游戏视频录像内容对被试者进行视觉、听觉刺激,结果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对网络游戏内容表现的更加敏感,在双侧枕叶、颞叶、顶叶、扣带回、隔区、前额叶、海马、尾状核等部位出现的激活远远超过对照组。

网络成瘾青少年这些脑功能区的较强激活是因为枕叶、颞叶与网络游戏中的画面刺激相关,顶叶(颞顶枕联合皮质)和信息的加工与整合相关,而扣带回、隔区、前额叶、海马和尾状核等则可能参与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

同时,上述脑区共同构成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奖赏系统”。

杜万萍等以网络游戏内容作为实验刺激任务,对19 名网络成瘾大学生和19 名正常的对照被试进行脑部fMRI,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组相比正常对照组脑激活增强的区域有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颞叶脑岛、右侧顶叶楔前叶、右侧扣带回和右侧颞上回;而网络成瘾组在观看网络录像时的激活体素远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画面和声音具有明显偏爱,也提示他们的脑激活与正常被试有一定差异,可能存在额叶功能低下,需要其他脑区来协作完成。

研究还发现,相比正常被试,网络成瘾者右侧额叶、颞叶以及扣带回等明显激活,存在着偏侧化激活增强的现象,这说明右侧大脑半球在网络游戏成瘾可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秦玲娣等采用3. 0T MRI对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和1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扫描,结果发现:在静息状态下,与正常组比较,网络成瘾组以下脑区ReHo降低有统计意义,即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舌回、左侧脑岛、右侧中央后回和左侧顶下小叶,而上述脑区结构的改变与人的情绪控制和成瘾行为有关。

Ko等选取网络游戏成瘾被试和和正常的对照组被试各10名,在其观看游戏画面和配对的花纹图片的同时进行fMRI 扫描。

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成瘾组的右前额皮层、右伏隔核、双侧前扣带回、内侧额叶皮层、右背外侧额叶皮层、右尾状核被激活;网络成瘾中对游戏的渴求与物质依赖中对物质的渴求有着一样的神经生物机制。

Han等选择19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持续10天网络游戏训练,fMRI扫描发现:相对于中性刺激,被试在接受网络游戏刺激时,下列脑区明显激活:左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左右顶叶、左右丘脑、右侧小脑。

另外,被试之间,网络游戏玩得越多,其右额中叶、中央前回左右侧、右顶叶中央后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顶叶楔前叶回的激活越明显。

Schlaepfer等选取物质成瘾被试和健康被试各16名,用fMRI扫描对比两组被试的大脑结构变化,结果发现:成瘾者的额叶组织中白质比例显著低于健康组,而其他脑区差异不
前沿视角
. All Rights Reserved.
36
显著。

Zhou等选取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和15名年龄、性别匹配健康被试,用高分辨T1加权磁共振扫描分析这两组被试,结果发现:相比健康对照组,网络成瘾被试在左侧扣带回前部、左侧扣带回后部、左岛叶和左侧舌回的大脑灰质密度减低。

2、PET研究进展
PET主要用来检查神经递质受体水平,其方法一般是将某种放射性核素(如F18,C11等)注入网络成瘾者体内,然后通过对于该物质在相关脑功能区代谢中的聚集,来反映脑代谢活动的情况,以此达到诊断的目的。

PET研究结果表明:在网络游戏的刺激下,网络成瘾者相比正常被试在额叶、顶叶、岛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等脑区葡萄糖代谢减少;在静息状态下,网络成瘾者相比正常被试在额叶、岛叶、枕叶等脑区葡萄糖代谢显著增加。

王军凯应用感兴趣区(ROI)方法及统计参数图(SPM)方法研究网络成瘾者脑18F-FDG PET代谢图像的特点。

通过PET葡萄糖代谢显像发现,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看游戏时,额叶、前扣带回、顶叶、颞叶、岛叶等脑区代谢程度明显低于观看风景片时的代谢程度,推测网络成瘾者在观看网络游戏时,上述脑区活动减低,进而控制能力下降,导致患者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对照组在看游戏与看风景片时各脑区代谢程度未见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了网络成瘾患者在观看网络游戏时,上述脑区功能存在异常。

Jeong等利用18F-FDG PET显像来研究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和6名健康对照组在静息状态和进行20分钟他们喜爱的网络游戏后的脑激活状态。

SPM结果显示,在网络游戏后,两组被试都出现枕叶代谢增加,而静息状态下,网络成瘾被试枕叶代谢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这些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可能会引起青少年发育中的大脑发生功能性改变。

Koo等选取6名网络成瘾被试和8名健康被试,研究这两组被试在处于静息且没有成瘾性刺激时的状态,获得了他们大脑的FDG PET数据。

结果显示: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网络成瘾组出现在视觉信息处理回路代谢减低,而前额叶代谢增高的极其显著变化,这些结果暗示了网络成瘾可能会导致一种过度视觉刺激的神经适应性和突触的可塑性。

Park 等利用18F-FDG PET显像研究20名右利手男性(11名网络成瘾被试、9名正常被试)在静息状态的脑激活状态,调查两组定量代谢的差异。

扫描前,所有被试至少空腹6小时,并在40分钟的FDG平衡期间保持放松状态。

扫描结果发现:相比正常被试,网络成瘾被试眶额回右中部、左侧尾状核、右侧岛叶葡萄糖代谢增加,中央后回两侧、中央前回左侧、双侧枕部脑区葡萄糖代谢减少。

结论认为:网络成瘾可能与眶额皮层、纹状体、感觉脑区不正常的神经生物机制有关,这些涉及到对冲动的控制、奖励的加工以及先前经验的躯体反应。

实验结果支持这样一种观点:网络成瘾与其他类型的冲动控制障碍物质和非物质相关的成瘾有着相同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三、结语
fMRI和PET等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我们可以从脑血氧、脑结构以及神经递质受体水平的变化方面来进一步了解网络成瘾的神经生理机制,得到更多网络成瘾者脑功能活动的信息。

这些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研究网络成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解决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上接第13页)
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中,指出宋元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婚俗价值观念着实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妇女来说,影响尤为大。

同时,在其另外的文章《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及其总体特征》中也提出,“婚俗有自身的伦理特性”。

此外,元杂剧中有关婚俗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元代的婚俗特点。

李永霞在《元杂剧中元代婚俗研究》中,有详细全面的论证。

作者从元代婚俗的种类及特征、元代婚俗特征的形成原因、元代婚俗表现的主要特点、元代婚俗表现的意义等方面研究了元杂剧中的元代婚俗。

与之不同的是,齐霄霞从元杂剧作品中所反映的元代汉族聘取婚的婚姻程序入手,指出元代特殊的民族背景,使得元代产生了特有的婚俗。

这与李永霞的研究相比,内容更为精细。

与齐霄霞类似的是,刘璐也提出元代特有的婚俗,她进一步提出了元代特有的婚姻缔结形式与婚姻解除形式,但同时也表明,元代民族的大融合,是其婚俗独特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民族交融的想法与另两位学者的思想如出一辙。

此外,对于《诗经》中婚俗的研究则是另外的一个重点。

高林如认为,《诗经》的婚姻诗着重反映了周代的婚俗形态。

而李雯在《<诗经>婚制婚俗探究》中不仅介绍了周代的婚姻形态和婚俗,还具体分析了《诗经》所体现的婚制婚俗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更有研究的价值体现。

不同于此二人,卫彦慧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诗经》中的婚恋诗,着重分析了其中所表达的婚俗文化。

此外,对《诗经》婚恋诗的分析,有的学者还认为《诗经》所体现出的婚俗婚恋观是先秦时代婚制婚俗的典型代表,支持这一论点的学者有郭莹莹、孙利平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两情相悦、恋爱自由等观点,长时间影响着我国婚姻婚俗的发展。

从以上内容看,学者们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等方面多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做到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极大地丰富了婚俗的研究成果。

正确对待婚俗的研究,需要不断地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把握婚俗研究,对培养民众正确的婚姻观,保护传统婚俗、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仍有裨益。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