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 团结同志 脚踏实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于律己团结同志脚踏实地
1989 年我刚接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二附中)校长的时候,有人问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你这个新官要点哪三把火?”我想了想说:“我没有三把火可点,只有3 个承诺,那就是:‘严于律己,团结同志,脚踏实地’”。

严于律己
我对严于律己的含义是这样理解的:一是不谋私,不贪利,不图名;二是凡事率先垂范。

如何才能做到严于律己呢?我的体会是搞好自身修养。

1. 淡泊明志,提升境界
诸葛亮54 岁时写给他8 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话一直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作为自身修养的格言。

面对现在社会上过于浮躁的状况,我们很需要“淡泊宁静”的心境,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而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育人的职业。

虽然教师不是圣人,不应该以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但我
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我们的思想境界应该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早就说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一颗心”,是一颗对教育火热的心、赤诚的心、纯洁的心,没有这种赤诚之心是当不好教师,更当不好校长的。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那就要有一生与教育为伴的思想准备。

我每年都对刚进校的新教师提出这样的劝告:“想发财千万别当教师,因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奉献是发不了财的。

”一个人当了校长,不管任期多长,从你上任那一天开始就把自己与学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与学校共命运、共荣辱、共苦乐。

我校50 周年校庆时,我写了这么一段话:“我从事数学教学和学校管理41 年,乐此事业,无怨无悔……如果人真的有下一辈子的话,我还将选择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这是发自内心的话。

我们二附中的干部有一种共识:要有吃苦的精神,吃亏的思想准备,受委屈的度量。

吃苦、吃亏、受委屈,图的是什么?
图的是共同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别无他求。

能做到这些,我想就是在向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靠近了。

2. 要摒弃功利主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追求功利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合理的行为,但这是指经济领域而言。

而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公益事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教育是使人—受教育者—朝着真善美的完善人格发
展,使人的潜能得以激发与发展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崇高事业,它需要崇高的精神,不能带任何功利主义色彩。

学校是否追逐功利,校长是关键,如果校长过于功利,带出来的学校也必然功利,必然导致违背教育道德的行为发生。

当前校长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不正确的政绩观上,如把中考、高考成绩和各种竞赛的成绩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追求“上线率”、“重点率”,追求升入名牌大学的数量,追求“奥赛”奖牌等。

这些方面能不能追?能追,不过应放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个大前提下来追,应讲究科学,讲究教育规律。

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是不是也应当这样讲:“校长好功,求之有道”。

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长这个职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家、社会的事情我们或许没有能力管,但作为国家、社会一部分的学校,却是校长的舞台,校长应当把办好学校作为自己的志趣。

1989年我接任校长的时候已经是“知天命”之年了,校长这个职位,我也许可以连任10 年,也许只能任几年或一两年。

但我想无论我做多久的校长,都应该为学校的发展作长期的打算。

因此我为学校制定了10 年的长远规划,分成3 个步骤,第一步用3 年“搞治理”,第二步用3 年“打基础”,第三步再用4年“求发展”。

每一步制定一个阶段发展规划,后来这 3 个规划中提出的任务都顺利完成了。

到1999年接受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评估的时候,学校已有了较大的
发展。

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物质基础等方面,我都为继任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很推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主张,为一方民众“造福”,是你这一任“官”的任务,校长应当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当体现在勇于担当责任上。

一般情况下,应当有“责任是我的,功劳、成绩是大家的”的气度和思想。

尤其在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校长要勇于担当责任,做干部和群众的脊梁和靠山。

4. 要勤于学习
孔子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事实上,世上并没有“生而知之者”,孔子也认为“吾非生而知之者”,这里孔子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实际上人们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学,如何坚持学。

(1)向书本学。

德国教育家第师多惠说:“不和书籍打交道,不思考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思想。

”“和书籍打交道”就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校长读书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没有时间。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还是有的。

”读书的时间是自己给的,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原来我也总强调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1996 年参加了北京市校长高研班学习之后,我改变了观念,养成了阅读习惯:一是读报纸,中午必为我读报的时间;二是读杂志,每有新杂志送来,我都先浏览目录并勾定要读的文章,抽零碎时间阅读;
三是读书,一个时期确定一个问题或方向,选一两本书阅读,每天晚上少则用半小时,多则用两个小时读书。

(2)向教师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校的教师就是我们身边最近的老师,当然首先要向他们学习。

听课是向教师学习的最好形式。

自1981 年任副校长以来我听了无数的课,收益之多难以估量。

还有其他许多向教师学习的形式,只要有心学,随时随地都能学。

初当副校长时,我抱定“先当学生”的思想,利用每个寒暑假的时间,遍访各学科教研组长,一是看望,二为请教,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用他们自己的智慧来指导他们的工作。

“奉献,务实”的二附中群体精神,也是我在向学生处、数学组、物理组学习的过程中概括提升出来的。

(3)向外界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是开放的时代,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落伍掉队,所以需要开阔眼界,向外界学习。

首先是向国内各地的兄弟学校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思想和好的经验。

其次,有条件的话,通过出访和来访进行国际交流,没有条件的话,通过资料和书籍,了解国际上教育发展的信息,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

向外界学习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拿来主义”,指的是对那些与本校情况相同的经验和方法,可以照抄照搬,这种情况比较少。

其二是吸取或借鉴别人好经验的精神实质,结合本校的实际消化
吸收,使其校本化,这种情况居多,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

其三是“逆向学习”,外面的信息未必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负面的东西也是很好的学习材料,但应当采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向实践学习。

实践活动是学习的源泉。

校长带领广大干部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是极好的学习资源,不可浪费。

总结工作就是很好的学习,在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理性思考,归纳、概括、抽象,提升为经验和理论。

我坚决反对“报豆腐账”式的总结。

我校教科研“三结合”的经验(即科研课题与学校的教育改革项目相结合,科研活动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科研管理与学校行政管理相结合)就是从长期的教科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