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尚书·多方》等记载,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些认识基于( )
A.借助民众推翻商朝的政治实践B.儒家传统的深远影响
C.宗法分封制度实施的迫切需要D.德治与法治长期纷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强调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关心民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重视上天,周朝重视人事,说明其认识源于周朝统治者借助民众推翻商朝的政治实践,突出了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项正确;此时儒家思想还未产生,“儒家传统的深远影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认识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德治与法治长期纷争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位于江阴市云亭镇花山村的余城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中带有马桥文化器物特征,晚期又呈现出强烈的湖熟文化色彩。据此可知,该遗址的文明成就( )
3.春秋初年的楚、吴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前597年《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被称为“诸夏”。上述现象能说明,当时( )
A.大国控制兼并小国B.华夏认同观念逐步萌发
C.传统政治秩序崩溃D.礼乐制度维系周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向,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逐步萌发,B项正确;“大国控制兼并小国”属于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礼乐制度是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图描述的是汉代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职位中军功阶层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这反映出( )
A.政治局面逐渐走向安定B.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C.军功地主退出历史舞台D.察举成为选官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代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职位中军功阶层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可知,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体现了军功阶层势力的削弱,这有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使政治局面逐渐走向安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的方式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军功地主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成为选官主流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北朝)……创设了许多……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和“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可知北朝的制度创新为隋唐时期继承和发展推动了隋唐繁荣,北朝是走出低谷,走向统一的历史出口,B项正确; “南朝几乎全无制度的创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孝文帝改革左右隋唐复兴”的说法绝对化,只是对隋唐复兴起重要作用,排除C项;北朝实现局部统一局面在439年,南朝实现局部统一,南朝开始于420年,此时南方处于统一状态, “北朝率先实现局部统一局面”的说法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1.北宋时期,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儒学地位上升B.僧侣干政严重
C.三教合一完成D.政治结社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僧人主动结交士大夫,并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这主要是因为儒学地位回升,佛教地位受到冲击,僧人需要通过结交士大夫来维护佛教的地位,A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未发生僧侣严重干预政权的现象,排除B项;“三教合一完成”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材料未涉及政治结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6.为抑制地方豪族势力,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名为度田。度田在形式上成为朝廷的定制,但长期未能真正实行。据此,这一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威胁B.奠定光武中兴的基础
C.对豪强地主有所妥协D.凸显东汉政治的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光武帝为了抑制地方豪族势力,采取了中央政府检核地方土地和户口的举措,但并未得到真正实行,这折射出了统治者与豪强地主势力的妥协,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威胁,表述有误,城濮A项;这一措施未能真正实行,并不能奠定光武中兴的基础,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凸显了东汉政治的腐败,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有学者认为: “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与以上观点最为一致的是( )
A.南朝几乎全无制度的创新B.北朝是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C.孝文帝改革左右隋唐复兴D.北朝率先实现局部统一局面
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下列选项中,能证明该观点的史料是( )
A.“虽置三公,事归台阁”B.“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D.“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202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8.下图是嘉峪关魏晋墓群中6号墓的壁画《采桑护桑图》。图中间画一棵桑树,一边画一采桑女,垂发至项,短衣窄袖,赤足;另一边画一男子,身穿红兜兜,弯弓射鸟。墓群还出土了若干绘着丝、绢、帛的画像砖。此类丰富的实物资料可以实证( )
A.该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B.丝绸之路传播桑蚕业
C.社会动荡使小农经济退化D.民族交融的进程加快
4.下表列举了商周、秦朝政体方面的若干差异。由此可见,秦朝( )
时期
项目
君主制度
官吏选拔
统治集团
商周
有限君主制
诸侯世袭
世袭贵族集团
秦朝
绝对君主制
朝廷任免
职业官僚集团
A.建立起君主专制政体B.集列国变法政治制度之长
C.完善了早期国家制度D.奠定集权国家治理的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与商周时期相比,秦朝在君主权力、官吏任免、统治集团和官僚品阶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秦朝的君主权力高度集中,这说明秦朝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集权国家治理的模式,D项正确;君主专制政体的内容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但是材料主要突出商周、秦朝政体方面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商周与秦朝政体的差异”,“集列国变法政治制度之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早期国家制度主要实现与夏、商、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历代均重视漕运。秦汉漕运集中于黄河流域,由东向西运往长安;唐宋漕运以扬州为主要枢纽,线路呈现出东南、西北向变动。这一变动源于( )
A.交通方式的变革B.赋税制度的变革
C.经济格局的变化D.政治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格局的变化,交通方式的变革对于漕运方向的变动不大,排除A项;赋税制度的变革主要影响社会经济,对于交通的影响有限,排除B项;从秦汉到唐宋,政治重心东移,如果受政治影响深远,那么漕运方向应是东西方向,不会是东南、西北向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嘉峪关魏晋墓群中6号墓的壁画《采桑护桑图》” “墓群还出土了若干绘着丝、绢、帛的画像砖。”及所学可知,该壁画发现于魏晋时期的嘉峪关地区,画中有采桑女树下采桑,有童子在桑园门外扬杆驱鸟护桑的相关信息,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传播了桑蚕业,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嘉峪关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唐代有“雁塔题名时共赴曲江宴”重要文化仪式,新进士于“曲江宴”后再移饮杏园,推选同榜中最年轻者两人,骑马遍游当地名园采摘名花,称两街探花使。这反映出( )
A.进士成 选官正途B.制度创设伴随习俗更新
C.选官程序日益完善D.科举制助长了奢靡习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 “杏园宴”活动描述的是唐代科举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科举制对社会习俗的影响,B项正确;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最受欢迎的是进士科。 “进士成为选官正途”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选官程序日益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影响, “助长了奢靡之风”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项正确;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排除A项;明代“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排除B项;清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排除C项。故选D项。
A.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B.体现龙山文化特征
C.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D.奠定多元一体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中带有马桥文化器物特征,晚期又呈现出强烈的湖熟文化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桥文化是因这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而湖熟文化遗址发现于南京市江宁区,与余城文化遗址临近。而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中带有马桥文化器物特征,晚期又呈现出强烈的湖熟文化色彩,这表明余城遗址的文明成就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国家初始形态的特征为阶级分化,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出现以及统治机构的完善等,材料主要表现余城遗址文化的特点,排除A项;龙山文化特征是“黑陶”文化,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材料主旨“余城文化与周边文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