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渑池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7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论文
华北自然资源河南省渑池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周 鑫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渑池县位于豫西的三门峡地区,断裂构造较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
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文章在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其形成条件进行总结研究,研究结果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
关键词:渑池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条件中图分类号:P69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519(2020)03-107-3
作者简介:周鑫(1984—),男,河南郑州人,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要研究方向:水工环地质。
(邮箱)502531014@
河南省池县位于豫西山区,处于华北地台华熊台缘坳陷渑池—确山褶断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整个区域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强烈的侵蚀切割,区内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
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岩体主要由砂岩、页岩、泥岩组成,土体主要为粉质黏土,河谷区分布有卵砾石、中细砂;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特别是铝土矿、煤矿等采矿活动频繁,对区内地质环境影响非常强烈。
1 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在渑池县分布较为广泛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相对较少。
根据调查发现滑坡43个,崩塌54个,地面塌陷48个,泥石流3个,共计148个。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2.1 滑坡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区滑坡的物质组成绝大部分为土质,仅有2处为岩质滑坡;研究区滑坡以浅层滑坡为主,共36处,中、深层滑坡共7处;研究区滑坡运动形式以牵引式为主,有31处,推移式滑坡有12处;研究区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有35处,中、大型滑坡共8处。
2.2 崩塌
区内崩塌主要分在北部低山地区和南部丘陵区。
1)规模以小型为主,斜坡类型以土质为主。
本次调查发现小型崩塌堆积体占绝大部分,占整个崩塌总数的88.89%,其中40处为土质崩塌,占崩塌总数的74.07%(见表2)。
2)崩塌过程快,危害较大。
崩塌规模虽以小型为主,
但是由于过程较快,具有突发性,防治困难,危害性较大,直接损害房屋、公路,甚至危害居民的生命安全。
3)变形破坏模式多样。
崩塌变形破坏模式具有多样性(见表3)。
表1 渑池县地质灾害类型
表2 崩塌统计表(按规模分)
类型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合计
数量/处 54 43 3 48 148
占比/% 36.49 29.05 2.03 32.43 100.00
崩塌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数量 /处
1
5
48
占比 /%
1.85
9.26
88.89
108地质环境
DI ZHI HUAN JING
2.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渑池县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渑池县的果园、天池等地,具有分布范围广、造成损失大的特点。
区内塌陷坑在地表上表现为凹陷盆地形态,剖面形态为缓漏斗状,其四周略高,中间稍低,边缘与非塌陷区逐
[1]
渐过渡,其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凹陷盆地平面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其次为近圆形、方形,面积大于采空区面积,这主要是由于采煤作业面多为长方形布局而形成的。
2.4 泥石流
渑池县发育有3条泥石流沟,规模均为小型,按水源类型分均为暴雨型泥石流;按流域形态,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打分评价表可知,中易发泥石流1处,低易发泥石流2处。
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1)在矿产资源开采区相对集中
在果园乡、天池镇的煤矿开采区,目前已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塌陷,并且伴随大量地裂缝的产生。
张村镇、陈村镇是露天开采铝土矿集中区,大小采坑密布,采坑边缘为高陡边坡,崩塌与滑坡在张村镇西部和陈村镇西北部集中分布。
2)受地形地貌控制明显
低山丘陵地区地表岩性以粉质黏土为主,且部分具有湿陷性,同时人类活动强烈,切坡修路建房使坡体失稳,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失稳形成地质灾害。
低山区地表覆盖薄层为粉质黏土,下伏基岩,由于土层较薄,在外力作用下易于沿土岩接触面滑动形成滑坡、崩塌。
3)受地层岩性控制明显
区内易滑地层或软弱结构面主要为粉质黏土、新近系泥岩砾岩;易崩地层为粉质黏土和基岩。
土体层内错动较之土岩接触面滑动多。
新近系粘土岩层以及基岩中的软弱岩层、土体内软弱层均可以形成软弱结构面。
4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4.1 地形地貌条件
4.1.1 宏观地貌
调查区属于豫西山区,大的地貌单元有剥蚀丘陵、低山、中山、河谷。
北部深切河谷两侧的高陡边坡,为滑坡、崩塌灾害的形成提供了临空条件。
研究区中部的地势比较平坦,地质灾害分布较少。
南部的丘陵地区,受地形切割影响,加之存在削坡建房的人类活动影响,易于形成
[2]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4.1.2 斜坡坡型
对区内地质灾害所处斜坡类型进行统计后发现,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凸型或者线型斜坡的上面。
阶梯型以及凹型的斜坡,沿斜坡方向的应力起到支撑作用,稳定性较高;而直线型和凸型斜坡则相反,沿斜坡方向的应力增强,斜坡的稳定性便会下降。
4.1.3 斜坡坡度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区的滑坡灾害中有33处发生在陡
斜坡类型 人工土质 人工岩质 自然土质 自然岩质 类型 倾倒式 滑移式 倾倒式 滑移式 错断式 拉裂式 拉裂式 滑移式 数量 /处 1 1 23 5 10 1 10 3
占比 /% 1.85 1.85 42.59 9.26 18.52 1.85 18.52 5.56
表3 不同崩塌斜坡类型的变形模式统计表
109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论文
华北自然资源参考文献:
[1] 李寨东,耿雪振.河南省煤矿采煤塌陷区特征及治理措施 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 (3):165-167.[2] 毋远召.杂多县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崩滑距预测研究[D]. 陕西:长安大学,2013.
坡,有8处发生于陡崖,有2处发生于缓坡。
崩塌隐患所处微地貌类型有陡坡、陡崖,其中以陡崖为主,有47处,而陡坡较少,有7处,缓坡和平台未见崩塌发生。
由此可知,滑坡发生的主要坡度区间为25-60°,崩塌发生的主要坡度区间为60-90°。
4.1.4 斜坡坡向
从斜坡坡向与地层倾向角度来看,境内斜坡可分为顺向斜坡、反向斜坡、斜向斜坡和平缓层状斜坡。
通过对全区的滑坡、崩塌隐患所处斜坡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顺向斜坡处易发生滑坡与崩塌,其次为平缓层状斜坡、斜向斜坡,最后为反向斜坡。
4.1.5 斜坡坡高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区的滑坡多发育在坡高为10-130m 的斜坡带上,共30处,约占滑坡总数的三分之二;研究区的崩塌多发育在坡高为8-80m 的斜坡带上,约占崩塌总数的五分之四。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受斜坡坡高的控制关系较为明显,斜坡各部位的应力分布状态随着斜坡高度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可能促使斜坡的不同部位发生变形破坏。
相关数据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随着斜坡高度的增加,斜坡坡体的稳定系数会随之减小。
4.2 地层岩性条件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区内黄土的垂直节理比较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便于雨水入渗,容易遭受水流的冲蚀而形成落水洞,导致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整个坡体的稳定性降低。
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滑坡发生在粉质黏土层中。
在渑池县西部地区,分布有寒武系馒头组、石炭系太原组地层,此类地层斜坡软弱结构面较多,斜坡稳定性稍差,易发生滑坡与崩塌。
4.3 降水条件
据本次调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雨季。
区内粉质黏土和页岩等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易软化。
降水可以加大斜坡体自重并软化土体,从而削弱岩土体自身的抗剪强度,降低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促使滑坡、崩塌发生。
4.4 地下水条件
边坡积水的存在降低了土体的强度,增加了土体的重量,容易引发边坡失稳。
在连续降雨或暴雨过程中,古土壤层阻挡了水的入渗,形成上层滞水,致使上层土壤含水量增加。
由于含水量的增加,降低了土体的强度,从而引发边坡的变形和失稳。
4.5 地质构造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自第四纪以来,地壳的垂直运动使地表发生起伏变化,形成了山地及沟谷地貌,增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临空条件;地壳的水平运动导致岩层的构造裂隙发育,从而破坏了边坡的稳定性,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
4.6 人类工程活动
采矿活动是渑池县最为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
地表的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地形地貌,地下采矿活动破坏了岩层承载力,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渑池县南部由于煤矿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引发了地面塌陷。
在渑池县还存在较多露天铝土矿采场,形成了大量高陡边坡。
在降雨或外力作用下,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或滑坡。
5 结语
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坡体形态,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植被及地下水,而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及降水是其形成的触发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区内崩塌、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运动、人类工程活动等。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陡峻的地形、丰富的固体物质储量以及强降雨。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影响。
不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