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科技发展课件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座 颗 合 开 颗下 颗 杂 结 高 届 面 是 兴 五

义 实 原 成 始 氢乡 人 交 束 考 三 向 第 国 号

制 验 子结
弹开 造 水


度 性 弹晶
始地 稻


建原




立子



双反


百应

方堆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侧重点变化
阶段
背景
战略重点
新中国成 立至“文
革”
国际环境恶劣; 美国敌视中国; 中苏关系恶化; 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环境。
A、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B、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学【《红岩》《红日》】、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戏剧【 《龙须沟》、《茶馆》】 )
(二)“文革”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遭到的摧残(1966-1976): 1、传统文化方面:优破秀四的旧文化(典旧籍思被想付、之文一化炬、,风大俗量、习国惯家)文物遭受洗劫。 2、知识分子方面: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
3、经济困难和全面动乱阻碍了科技的正常发展
中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有一个特殊要求,九个字:投得准,看得见,听得到。 按照预定飞行路线,“东方红” 卫星要经过巴基斯坦、也门、乌干达、坦桑尼亚、赞 比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人在地球上要肉眼看得见我国的卫星;所过之处必须要接 收到“东方红”歌曲的信号……
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 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做法: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争鸣:大跃进、文革与新中国科技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说:“我们这一辈人,过去让日本人、西方人瞧不起,觉 得中国人也是人,也有那么光荣的历史,为什么就不行呢?所以这样是想出一口气。 我们民族这个特点使我们想干这个事。”
专题线索: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文革”十年时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6 1958 1964 1965 1966 1967 1970 1973 1976 1977 1978 1983 1988 1995
2003

社 第 第 人 文 第上 第 籼 文 恢 十 三 科 科 神

会 一 一 工 革 一山 一 型 革 复 一 个 技 教 州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 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 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
1999 年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
不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
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
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 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 年 1.2 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 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 家
• 材料一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 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 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 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 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1)材料一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 移的机遇”,材料二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 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三年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了基地,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肿病。他们在 沙海中每移动一步,在发射架上每攀登一次,都十分困难……
正当钱学森的团队进入研究制造核导弹的关键时刻,“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许多工厂和科研 单位都停止了正常工作……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使整个卫星科研队伍受到了重创。最令人惋 惜的是,参与研制工作的著名科学家赵九章等人被迫害致死。
重点发展“两弹 一星”,大力发 展高新军事科技。
国内:
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强调科技与经济
“文革”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Hale Waihona Puke 的结合,积极推后,特别 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行科技成果商品
是1978年 国际:
化,发挥科技对
以来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生产力发展的作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 用。
合国力竞争激烈.
4、使科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色彩
双百”方针(1956.4):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国内:①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意义:
通过“全民办铀矿”,获得150余吨土法炼制的重铀酸铵,为中国初期的核燃料 生产提供了原料。外国学者评价说:“由于铀的及时获得,使中国在原子弹的竞赛中 缩短了一年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在是一颗‘人民炸弹’”。
1、大跃进和文革带来怎样的社会氛围? 人们空前高涨的革命和建设热情
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攻关。二十六个部委、二十多个省 区市、一千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表现出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在攻克尖端 科技难关方面的伟大力量。
大江南北的人才纷纷向西北大漠试验基地聚集。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 瞒着出发,来到通往罗布泊途中的一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两人都是为同一个任 务而来;河南山东上万农民“人间蒸发”,二十兵团神秘失踪去沙漠修铁路……
2、当时的科技发展是在怎样的体制下完成的? 举国体制(大科学体制)促使科技后来居上
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时代弊病?
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 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 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 因素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 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