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的含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史观出自《现代化新论》,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系指以现代化进程为主线考察世界历史及其变动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

它紧紧扣住500年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根本特征,试图解释世界历史变化的深层动力和共同特征,并试图对人类未来前途做出回答。

现代化研究从诞生始便伴随着激烈争论。

早期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学界,属于社会学范畴,主要体现为一种线性发展观,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必然过程,而且道路具有同一性,即所有国家只有走欧美模式才能实现发展与进步。

该时期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把传统与现代社会看成两个断裂的、没有任何相似性的时期。

到70年代,早期现代化理论遭到广泛批判。

很多学者对将欧美模式视为所有国家现代化唯一模板的理论提出质疑,并将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由拉美学者提出的“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以中心—边缘为基本特征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结构。

除此之外,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的角度也认为近代以来中心—半边缘—边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以艾森斯塔特为代表的学者则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出发论证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现代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许多理论问题被继续争论并得到进一步延伸。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
第一,现代化的定义问题。

狭义的现代化一般指的是经济层面的工业化,而且主要指的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和技术追赶。

而在韦伯那里,现代化则主要被视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罗荣渠对现代化做了广义的定义。

广义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现在国内学界基本认同罗荣渠的看法,但也有学者指出现代化的经济层面不能仅指工业化,二战后的经济变革已经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而向知识化、小型化过渡。

而现代化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范畴,现代化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革。

第二,现代化的道路问题。

大多数学者不赞同所有国家都会走欧美同一模式的观点,认为现代化道路应该是多样的。

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会导致现代化模式的差异。

罗荣渠的一元多线理论代表了国内学者的基本立场。

“一元多线”指的是生产力因素始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化的模式应该是多样而不是单一的。

第三,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同将世界现代化进程区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类型。

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从内部孕育的,工业化投资主要来自本国内部的积累,因此是内源性的;而后发现代化国家主要是在异质文明的撞击下,引进国外
文明和制度,工业积累也主要依靠外来资本,因此是外源性的。

但是有的学者反对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划分,认为这种认识直接来源于内因—外因模式的束缚。

但实际上内部因素不断地向外部流动,而外部因素不断地向内部流动而转化为内部因素。

西欧的现代社会形态并不完全是由自己的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的,而是世界范围内聚集了各种现代性因素融合形成的。

因此,将西欧现代化称为内源性现代化是不准确的。

第四,世俗化和现代化的问题。

早期现代化学者认为,世俗化是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势必伴随着宗教影响的衰落。

现在很多学者依然认同这一看法。

但有的学者认为,根据世界上一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世俗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恰恰相反,一些国家需要用宗教合理内核来应对现代化带来的诸多社会危机;而宗教也并不是民主化政治的主要障碍。

第五,现代化的下限问题。

很多学者注意到现代化并没有明确的下限,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已经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后现代化时期,但另有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特征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现代化范畴。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现代化到底是500年还是5000年,现代化是一直持续下去还是仅仅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的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