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
现代交换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通信:指按约定规则进行的信息传送。
通信三要素:信息,信息传送,约定规则2全互连方式存在什么问题?(1)N2 问题;(2)经济性问题;(3)可操作性问题;(4)控制和管理问题。
3如何实现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在用户分布密集的中心安装一台设备,每个用户通过专线与它相连。
交换机--switch定义标准的通信协议,以使它们能协同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通信网。
4交换节点的功能监视功能:发现和判断用户的呼叫请求。
信令功能:接收和分析地址信号,按目的地址选路,并转发信号。
连接功能:按需实现任意端口之间的信息传送。
控制功能:控制连接的建立与释放。
5通信网的定义与构成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通信网是由各种软、硬件设施按照一定的规则互连在一起,完成信息传递任务的系统。
6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终端(Terminal)交换节点(Switching Node)传输系统(Transmission System)业务节点(Service Node)8通信网络工作方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面向连接适用于大批量、可靠数据传输业务,但网络控制较复杂;实连接专用电路级联,带宽恒定。
虚连接电路分配随机,带宽按需分配无连接方式控制简单,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业务。
9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主要区别(1)面向连接网络每次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传送信息、释放连接三个阶段无连接网络并不为每次通信过程建立和拆除连接(2)面向连接网络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一个呼叫选路,一旦路由确定连接即建立,路由中各节点需要为接下来进行的通信维持连接的状态无连接网络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个传送的分组独立选路,但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
(3)面向连接网络用户信息较长时,通信效率较高无连接网络用户信息较短时,通信效率较高10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ATM,IP交换。
现代交换复习提纲
④控制连接的建立与拆除⑤控制资源的分配与释放
现代通信网的分层结构:传送层,业务层,应用层
现代通信网的支撑网:No.7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
第二章
1.交换单元的分类
①有向单元,信息传输时单方向的;无向单元
②集中型(入线数>出线数);连接型(入线数=出线数);扩散型(入线数<出数)
位间隔:为使交换机正确区分所播数字,在发出的两个脉冲串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即位间隔。
2.程控与布控
程控:采用存储程序控制,采用模块化结构容量易扩充,增添新功能修改和增加程序即可。
布控:采用布线逻辑控制方式,即硬件控制方式,功能固定,增加容量和增添新功能几乎不可能。
空分:话路是按空间分布的;交换网络为每一次呼叫都要提供一条独占的路由;入线端和出线端能够建立起连续的电气连接;只能交换模拟信号。
7.①共享存储器型交换单元:输入缓冲&输出缓冲,对应于时间接线器。
②共享总线型交换单元:把总线的工作时间划分为N个时隙,对应于数字交换单元(DSE)。
8.复用器与分路器的工作原理
(1)复用器完成的功能:
①信号的串并变换②将多路低速信号进行时分复用,形成高速时分复用信号。
(2)分路器完成的功能
①信号的并串变换②将告诉时分复用信号进行分路,形成多路低速信号
③时分交换单元(共享总线);空分交换单元(开关阵列)
④数字交换单元;模拟交换单元
2.交换单元的连接特性:反映交换单元从入线到出线的连接能力
函数表示法
(1)直线连接相同编号的入线和出线直接相连
①函数表示法:I(x2x1x0)=x2x1x0
②排列表示法
③图形表示法相同编号的入线和出线直接相连
交换技术交换与通信网汇总
扫描驱动电路 ——对话路设备的状态进行扫 描,以便送入CPU进行分析处理, CPU发出的指令经驱动电路控制话路设 备动作。
I/O设备 —— 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二 目前程控交换机的组成
• 交换网络 • 外围接口电路
用户电路
模拟用户电路 数字用户电路
中继单元 模拟中继单元
• •
管从 “业 这理务 一的开 代展”通角网信度络网来主看要络,开。展基于话音、文字或图像的单一媒体业务,
• “下一代”网络应当开展基于视频、音频和文字图像的混合多媒体业务。
• 从电信网络层以下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来看,
• “这一代”网络是以TDM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网络,
• “下一代”网络在网络层以下将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构建。
通信网越大,后者的优点越明显。
如图N1=.110用0户时间,互连构 交换式通成通信信网网需100根线
图1.2 用户间通过交换设备 构成通信网
互连式通信网需100×99÷2=4950根线
7
终端 中继线
用户小交换机 用户线
市话交换机 汇接交换机
图1.3 大型通信网
8
结论
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重要组成 部分,交换设备的好坏决定了通信网 的好坏。
18
3、计算机网的交换方式——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将报文分成若干个报文组(packet),每个报文组要加上地址、 编号、校验码,然后以报文组为存储转发单位逐节点转发,到达 目的地再按编号组装成原报文。
分组交换有两种工作模式:数据报、虚电路方式。
数据报方式:以分组为基本单位逐节点转发,且不同分组 可
24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图
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
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1、通信网的三要素通信网的三要素——交换设备(交换节点),传输设备(传输线路)和用户终端。
2、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原理,特点:电路交换原理:当用户需要通信时,交换机就在收、发终端之间建立一条临时的电路连接,该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保持接通,直至通信结束才被释放。
通信中交换机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差错检验和纠正,但要求交换机处理时延要小。
交换机所要做的就是将入线和指定出线的开关闭合或断开。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呼叫建立、传送信息、呼叫拆除。
电路交换的特点:(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3)同步时分复用(帧的概念)注意:不同帧中编号相同的时隙组成一个恒定速率的数字信道。
(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分组交换原理:分组交换把一份要发送的数据报文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将这些分组传送到一个交换节点。
交换节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分组具有统一格式并且长度比报文短得多,在交换机的主存储器中停留很短时间,一旦确定了新的路由,就很快被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机。
分组交换的特点:(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分组(2)面向连接(逻辑)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3)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不等长的时间片,按照某次通信的分组多少来分配,分组多,占用的时间片的个数就多,反之;(4)信息传送具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备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3、交换网络的设计包含几个方面(1)在给定用户条件(如用户个数,电话使用的频繁程度等)和希望达到的服务质量后,如何确定交换网络的容量(入、出线的数量);(2)在已知网络的容量后,如何设计网络的结构;(3)对于已知结构,如何实现数字接续(即将任意指定入线上的数字信号传递到任意指定的出线)。
4、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原理,特点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1)面向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虚电路VC服务)(2)无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数据报DG服务)虚电路方式:在用户数据传送前先要通过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建立端到端之间的虚电路;一旦虚电路建立后,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分组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最后通过呼叫清除分组来拆除虚电路。
现代交换技术重点整理
第1章:绪论交换的基本概念,通信网的三要素:终端设备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数据通信和话音通信的区别:1,通信对象不同,数据通信实现的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话音通信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2,传输可靠性不同,数据通信要求更高,话音相对较小3,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响应不同,数据通信持续时间要短,建立连接的时间也短。
话音通信过程相反。
4,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缺点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1,信息传输时延小,对一次连续而言,传输时延固定不变。
2,信息的传输效率比较高3,信息的编码方法和信息格式有通信双方协调,不受网络的限制缺点:1,电路的连续时间较长,当传输较短信息时,通信通道建立的时间可能大于通信时间,网络利用率低2,电路利用低3,通信双方在信息传输,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方面要完全兼容,限制了各种不同速率,不同代码格式,不同通信协议的用户终端的互通4,有呼损,可能出现由于对方用户终端设备忙或交换网负载过重而呼叫不通第2章:交换单元与交换网络1)连接的三种表示形式(函数表示形式,排列表示形式,图像表示形式)及它们间的相互转换2)T、S接线器及TST网络的工作原理3)Clos无阻塞网络基本结构和条件Clos网络结构:两边各有r个对称的m*n矩形交换单元,中间是m个r*r的正方型交换单元。
每个交换单元都与下一级的各个交换单元有连接且仅有一条连接。
m,n,r是整数决定了交换单元的容量,称为网络参数记作C(m,n,r)三级clos网络无阻塞的条件:m>=2n-1.4)Banyan网的构成方法、自由选路的概念以及阻塞情况判断第3章:电路交换技术及接口电路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三个阶段:1,呼叫建立2,消息传输3,话终释放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连接、信令、终端接口、控制功能。
模拟用户接口的七大功能:能对7个基本功能做简单解释。
1、馈电:所有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电话分机用户,都由交换机向其馈电。
现代交换原理和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现代交换原理和技术期末复习1. 电信的定义:使用有线、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的通信。
1.1 通信技术是研究如何将信源产生的信息,通过传输介质,高效、安全、迅速、准确地传送到受信者的技术。
交换技术是通信技术的核心。
1.2 消息——终端——传输介质——消息2. 通信网是由:用户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组成。
交换设备间的传输线路称为中继线路,用户终端设备至交换设备之间的传输线路成为用户线路。
3. 通信网的工作方式:面向连接(实连接和虚链接。
)和无连接。
4. 信息的传输模式:同步传输模式(STM )和异步传输模式(ATM )。
5. 通信网中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 交换等。
6. 三网合一:电话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
7. 比较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TAM 之间的异同。
答:电路交换面向连接、速率恒定、适合实时性业务;分组交换技术信息传递时延大,采用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技术,适合波动性较大的业务,但不适合高速数据交换;TAM 交换技术具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点,适合现有和未来的所有信息传递业务。
(7、8任选一个考)8. 通信网中常用的交换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1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宽带交换技术(帧中继、ATM 交换)1.2 特点:9. 交换节点的组成:它是由交换网络(SN )、通信接口、控制单元以及信令单交换技术优点 缺点 电路交换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有序 线路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适计算机网络 报文交换 线路利用率高、故障影响小、可以实现多目的报文延迟时间长且不定对中间节点要求高、通信不可靠、失序,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分组交换降低每个节点所需的存储能力、提高了交换速度,时延较小,利用率高,用交互式通信 A TM 交换 进一步简化了功能,支持一切现有通信业务及未来业务、有可靠性能和指标元等部分组成。
10.通信接口的作用: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信令传送给控制单元,将消息传送给交换网络。
复习提纲-现代交换技术
通信的目的: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通信系统组成1)终端。
2)传输媒介。
3)信息转接设备。
1.1 1.1 通信网与交换通信网与交换交换机一般都具有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分别对应用户线和中继线。
主要作用:1)一方面将来自终端或其它交换机的各种传输信号转换成统一的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予以规范化的信令传送给控制模块,将用户消息传送给互连网络,以便控制模块或互连网络进行处理或接续2)另一方面是将来自于交换机的信令或用户消息转换成适合用户线或中继线传输的信号并通过这些线路发送出去。
针对处理的信号性质、不同类型的交换机所具有的接口技术也不完全相同。
一、接口技术1.2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交换机一般都具有互连网络(或称交换网络),任务是实现任一入线与任一出线之间信号的接续互连。
互连技术主要包括:(1)拓扑结构交换网络都具有一定的拓扑结构。
对于不同的交换机,其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要依据交换方式、服务质量等因素来确定。
拓扑结构可分为时分结构、空分结构、时空分混合结构等。
(2)选路策略对于具有多级空分拓扑结构的交换网络,一入端和一出端之间在该网络内部可能存在多条并行通路,所以也需要为一个呼叫请求选择一条合适的通路。
二、互连技术1.2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3)控制机理控制机理是泛指完成选路完成后还必须对交换网络进行的一些控制,以使交换网络能正常而有效的工作。
(4)阻塞特性阻塞特性反映了在呼叫建立或用户信息传送时,由于交换网络的拥塞而遭受损失的现象。
不同角度划分:1)连接阻塞和传送阻塞.2)有阻塞与无阻塞其中,无阻塞交换网络又可分为严格无阻塞、可重排无阻塞及广义无阻塞三种网络。
……二、互连技术1.2 1.2 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通信交换的基本技术任何通信网的正常通信都必须有信令来控制。
在交换式通信网络中,要使终端、交换机和传输系统协同运行,要实现任意用户之间的呼叫连接并完成交换功能,以及要维持网络本身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在信令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现代通信网复习 重点
1.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2.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硬件: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
软件: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
3.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从功能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可分为相互依存的三部分: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 ;从网络的物理位置分布来划分,通信网还可以分成用户驻地网CPN (是业务网在用户端的自然延伸)、接入网AN (可以看成传送网在核心网之外的延伸)和核心网CN (包含业务、传送、支撑等网络功能要素)三部分。
4. 面向连接型:两个通信节点间一次数据交换过程包含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
其中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阶段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用户信息则在数据传输阶段传输。
适用于大批量、可靠的数据传输业务,网络控制机制复杂。
5. 无连接型 :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先建立通信连接,就可以直接通信。
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数据传输业务。
面向连接型 无连接型6.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都有路由表和转发表。
转发表记录的是一个交换节点当前维持的所有的连接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指明了一个连接上的用户信息在交换节点上应该如何转发。
7. 网络分层的原因: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方便异构网络设备间的互连互通;增强了网络的可升级性;促进了竞争和设备制造商的分工。
8. 协议: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协议是指位于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与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通信时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一个通信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理的控制信息;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9. 对等层之间的通信使用相应层协议;但实际上,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并没有将数据直接传到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 层,而是将数据和控制信息直接传到它的下一层,此过程一直进行到信息被送到第一层,实际的通信发生在连接两个对等的第一层之间的物理媒介上。
现代通信网复习重点
现代通信网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可分为相互依存的三部分: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
2.支撑网包含三部分:同步网、信令网、管理网。
3.广域通信网上使用的交换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ATM技术4.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①在连接建立阶段,为用户静态的分配通信所需的全部网络资源②在通信期间,资源将始终保持为该连接专用③在数据传输阶段,交换节点只是简单将用户信息在预先建立的连接上进行转发,节点处理时延可忽略不计5.一个通信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理的控制信息;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
6.对等层通信采用协议,层间通信采用原语7.ITU(Internationg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ITU-T:电信标准化部门;ITU-R:无线电通信部门;ITU—D:电信发展部门8.通信网的服务质量衡量标准:可访问性、透明性、可靠性电话通信网服务质量衡量:接续质量、传输质量、稳定性质量接续质量衡量:接续损失(呼损)、接续时延9.基带传输系统是指在短距离内直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模拟基带信号的系统,只有双绞线可以直接传输基带信号‘10.准同步数字体系PDH,采取异步时分复用;同步数字体系SDH,采取同步时分复用11.S DH系统中的基本传输速率是STM-1,s,其他高阶信号速率均由它的整数倍构造而成。
基本网络单元包括终端复用器TM、分插复用器ADM、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
光传送网OTN是一种以DWDM与光通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传送网结构,它由光分插复用、光交叉连接、光放大灯网元设备组成,具有超大容量、对承载信号语义透明及在光层面上实现保护和路由的功能,是面向NGN的下一代新型传送网结构。
分为三个子层:光信道层OCh(采用数字分包技术:每个波长包装成一个数字信封,每个数字信封都由三部分组成)、光复用段阶层OMS、光传输段层OTS特点:①DWDM技术可以不断提高现有的光纤复用度,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设施;②DWDM技术独立于具体的业务,同一根光纤的不同波长上接口速率和数据格式相互独立,使得运营商可以在一个OTN网络上支持多种业务③OTN系统既能管理单波长,也能管理每根光纤的所有波长;④采用基于光层的故障恢复比电层更快更经济12.信令:终端和交换机之间以及交换机和交换机之间传递的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可以知道终端、交换系统、传输系统协同运行,在指定的终端间建立和拆除临时的通信信道,维护网络本身的正常运行。
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
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一、交换技术基础知识:1.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交换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交换节点、传输介质、控制信令等。
3.交换方式和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模拟交换、数字交换、IP交换等。
二、分组交换技术:1.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组的组成、传输和交换过程。
2.分组交换的网络结构:存储转发交换和直通交换。
3.路由算法和路由器:距离向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和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等。
4.虚电路和无连接的网络服务:基于虚电路的X.25网络和基于无连接的IP网络。
三、宽带交换技术:1.宽带ATM交换技术:异步传输模式的基本概念、ATM分组结构和ATM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等。
2.MPLS交换技术:多协议标记交换的基本原理、标记的作用和MPLS 交换的过程等。
3.波分复用交换技术:波分复用的原理和优点、光交叉连接技术和光开关技术等。
四、包交换网络:1.以太网技术: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以太网的帧结构和MAC地址等。
2.无线局域网技术:IEEE802.11标准、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式和安全性等。
3.虚拟专用网技术:虚拟专用网的构成和特点、虚拟专用网的实现和应用等。
五、通信网的安全与管理:1.通信网络的安全需求和威胁分析:通信网络的攻击手段、网络安全的目标和原则等。
2.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范、访问控制等。
3.通信网络的管理技术:网络监控与故障诊断、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等。
总结起来,复习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络的要点包括交换技术基础知识、分组交换技术、宽带交换技术、包交换网络以及通信网的安全与管理等方面内容。
网络通信技术现代交换原理重点内容
第11.传输信道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2.本地交换机(端局交换机),汇接交换机,长途交换机。
3.通信网的基本要素:终端设备,传输系统和转接交换设备。
4.现行电话网在交换局之间采用PCM脉冲编码调制苏子时分复用方式的传输链路互联。
DP直流脉冲,DTMF双音多频第21.1878年磁石电话交换机,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半导体交换机,程控模拟空分交换机,1970年程控数字交换机。
2.电路交换机分类:模拟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空分和时分,人工控制,布线逻辑控制和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
3.电路交换机技术特点:是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采用静态复用,预分配带宽并独占通信资源的方式。
一种实时交换。
4.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呼叫建立,通信,话终释放。
5.电路交换系统必须包含:终端接口功能,连接功能,信令功能和控制功能等模块。
5.电路交换系统硬件组织结构可分为:话路子系统,控制子系统。
6.用户电了的BORSCHT功能及顺序关系:馈电,过压保护,振铃,监视,编译码器,混合电路,测试。
7.数字用户接口:基本数率接口V1接口传输帧结构为2B+D,144KBPS V5为30B+D2.048M B=64KBPS BRI中的D为16KBPS PRI中D为64KBPS8.控制子系统集中控制的主备用工作方式:冷备用和热备用。
分级控制:单级多机控制,多级多处理机控制和分布式控制。
9.3级CLOS网络无阻塞条件:C(m,n,r)的CLOS晚了如果m>=2n-1为严格无阻塞2n-1>m>=n为可重排无阻塞网络10.DSN网络:ABCD4级11.电路交换系统性能指标:话务负荷能力(爱尔兰Erl),控制系统的呼叫处理能力(最大忙时试呼次数BHCA),交换机能接入的用户线,中继线最大数量。
12.服务质量指标:呼损率,2%-5%接续时延《650ms可靠性指标:40年中不超过2小时系统中断时间。
可用度不小于99.9994%第31.信令系统包括以下3功能:监视功能,选择功能,管理功能。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提纲X页.docx
第1章交换概论1.1?交换的引人1.通信网三要素P31.2?各种交换方式1.目前交换技术主要有那几种传送模式P42.电路交换的特点: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时隙。
P4要在通信的用户间建立专用的物理连接通路同步时分复用。
(固定分配带宽)3.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虚电路和数据报的特点,对比P94.分组交换基于X.25协议5.ATM交换基于异步传送模式P126.ATM信息传送的单位:固定长度的信元。
53个字节(byte),其中开头5个字节称为信头,其余48个字节为信息域(净荷)7.ATM交换的原理特点8.同步时分交换、异步时分交换各自的原理和特点1.3?交换系统1.电信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P14 (信息传送子系统、控制子系统)第2章?交换网络2.1?交换单元1.交换单元是构成交换网络的最基本的部件,是核心尸242.交换单元交换单元按入出线的数目关系可分为:P25 (集中型、扩散型、连接型)3.空间交换单元的特点、基本结构和2种控制方式p364.时间交换单元的特点、基本结构和2种控制方式的特点P38.第3章?数字程控电话交换与电话通信网3.2?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结构1.数字交换机的系统结构:话路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3.3?接口设备1.模拟用户电路的BORSCHT七个功能2.信号种类3.双音频信号的产生P813.4?话路建立1.话路建立:复用和分路3.5?控制子系统L呼叫处理能力:最大忙时试呼次数BHCA的计算P862.交换机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3.备用方式:同步方式、互助方式、主/备方式P913.6?程控交换软件技术L程控交换机的运行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2.任务的分级和各自的优先级别P963.呼叫处理的过程分为哪三个部分4.用户摘挂机识别原理P1015.来、去话、号码分析的数据源3.7?电话通信网'.我国电话网的结构P1152.路由的分类:按连接两个交换中心在网中的地位分为:基干路由、跨区路由、跨级路由3.长途静态路由选择:P1214.我国网络演变的方式:长途电话网向无级动态网过渡P1195.本地电话网的汇接方式:P117去话汇接、来话汇接、来去话汇接6.我国国际交换中心的设置:北京、上海、广州第4章?信令系统4.1?信令的基本概念1.信令的概念P1292 .信令的分类P131按信令的工作区域:用户信令和局间信令按信令的信道分:随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各自的特点和典型应用)3.信令控制方式:非互控,半互控,全互控,P1374.27NO.7信令系统1.No.7信令的基本功能结构由消息传递部分(MTP)和用户部分(UP)组成。
电网通信类复习资料现代交换技术
1.广域网一般由主机和通信子网组成,有网PSTN、ISDN、X.25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ATM.2.RS-449标准的电气特性有两个子标准,即平衡方式的RS-422电气标准和非平衡方式的RS-423电气标准。
3.令牌丧失和数据帧无法撤销,是环网上最严篁的两种过失.4.RS-232C接口信号中,数据终端就绪DTR信号的连接方向是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通讯设备DCE,串行二进制。
机械特性规定使用的连接器类型为DB-25连接器,电气特性规定逻辑“1”的电平范围分别为-5V至-15V.5.无线传输媒体除通常的无线电波外,通过空间直线传输的还有:微波、激光、红外线等。
6.同轴电缆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
7.IP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X.25、帧中继和ATM均采用面向连接的技术.1、同步时分复用:子信道在每一个帧时间轴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位置信道,实时性好。
统计时分复用:先存储再发送,信息速率高的用户所占的信道容量大,取消帧概念。
标识信道.2、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交换需要通过复用线的交换和时隙的交换来完成。
3、面向连接网络建设的连接有:实连接、虚连接.4、信息的传送方式有:复用、传输和交换。
5、信息网络按技术层次分为: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6、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7、单级交换网络不存在内部阻塞,多级交换网络可能存在阻塞。
8、网络阻塞:严格无阻塞网络、可重排无阻塞网络、广义无阻塞交换网络。
9、三级CLoS网络(空分)C(m,n,r)三级CLoS网络严格无阻塞的条件:m≥2n-h三级CLOS网络可篁排无阻塞的条件:m≥n∣10、计算机通信子网技术开展的顺序是:电路交换一报文分组交换一帧中继一ATM.8.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的帧格式,帧校验序列字段占16比特.9.完整的HDLC帧由标识字段、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值息字段和帧校验字段组成。
10.HDLC有三种帧:信息帧I、监控帧S、无编码帧U.11.SDLC、HDLC和X.25均属于面向比特型的通信控制规程。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复习提纲
2010-2011-2现代交换技术复习提纲一、第一章:绪论1.通信网的组成元素,,,。
用户终端传输线路交换设备中继常用网络拓扑全互联网路结构:可靠,结构复杂,利用率低星型组网络结构:复杂度降低,不可靠,存在覆盖地域限制多结交环结构:可覆盖更大地域,提高通信可靠性,网络资源共享提高经济性本地网概念传统PSTN交换方式转接是网络,端到端经过交换机多次转接电路交换方式通信过程分为:建立连接、用户信息传送、拆除并释放呼叫控制依靠信令系统,永久性连接有网络管理系统配置2.电路交换的发展历程,分组交换ARPANET。
1876电话发明,人工交换机,内部网络为塞绳1892步进制自动交换机,内部网络为电磁继电器接点,由上升旋转性选择器控制 1940纵横制交换机,内部网络机电纵横接线器,由布线逻辑共同控制20世纪80年代,程控交换机又程序共同控制1969第一个,只有四个节点,56Kbit/s1972E-mail,节点大大增加1982采用TCP/IP协议集1990被WWW代替3.交换机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交换网络:执行传送面功能。
提供任意输入输出间的可控连接(开关状态:交叉连接Cross,平行连接Bar控制器:执行控制面功能。
控制交换网络各开关的状态接口:交换机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多种适配功能。
4.衡量交换机主要性能指标,各指标的含义。
交换容量:交换机所能提供最大吞吐量阻塞率:内部资源全部被占用的概率时延:信令处理时延,分组转发时延差错率:接口类型:接口速率:可靠性:二、第二章:交换理论基础1、概率论和随机过程二项分布: P(X=k)= C n k p k (1-p)n-k涉及交换系统的各种服务设备,如交换单元的输入、输出链路、中继线、控制处理器等的占用情况。
泊松分布:P(X=k)=λk e -λ/k! E(x)=λ,ϭ2=λ一段时间内电话局收到的呼叫次数。
(电话呼叫流:平稳性,普通性,独立增强性) 指数分布:F(t)=P(X ≤t) = 1-e -λt t >0相邻呼叫的间隔时间和一次呼叫的占用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复习要点1、通信网的三要素通信网的三要素——交换设备(交换节点),传输设备(传输线路)和用户终端。
2、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原理,特点:电路交换原理:当用户需要通信时,交换机就在收、发终端之间建立一条临时的电路连接,该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保持接通,直至通信结束才被释放。
通信中交换机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差错检验和纠正,但要求交换机处理时延要小。
交换机所要做的就是将入线和指定出线的开关闭合或断开。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呼叫建立、传送信息、呼叫拆除。
电路交换的特点:(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3)同步时分复用(帧的概念)注意:不同帧中编号相同的时隙组成一个恒定速率的数字信道。
(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分组交换原理:分组交换把一份要发送的数据报文分成若干个较短的、按一定格式组成的分组,将这些分组传送到一个交换节点。
交换节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分组具有统一格式并且长度比报文短得多,在交换机的主存储器中停留很短时间,一旦确定了新的路由,就很快被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机。
分组交换的特点:(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是分组(2)面向连接(逻辑)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3)统计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带宽)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不等长的时间片,按照某次通信的分组多少来分配,分组多,占用的时间片的个数就多,反之;(4)信息传送具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备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3、交换网络的设计包含几个方面(1)在给定用户条件(如用户个数,电话使用的频繁程度等)和希望达到的服务质量后,如何确定交换网络的容量(入、出线的数量);(2)在已知网络的容量后,如何设计网络的结构;(3)对于已知结构,如何实现数字接续(即将任意指定入线上的数字信号传递到任意指定的出线)。
4、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原理,特点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1)面向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虚电路VC服务)(2)无连接的分组网络(提供数据报DG服务)虚电路方式:在用户数据传送前先要通过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建立端到端之间的虚电路;一旦虚电路建立后,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分组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最后通过呼叫清除分组来拆除虚电路。
它不同于电路交换中的物理连接,而是逻辑连接。
数据报方式:不需要预先建立逻辑连接,而是按照每个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对各个分组独立进行选路。
面向连接工作方式的特点:(a)不管是面向物理连接还是逻辑连接,其通信过程都可分为三个阶段:连接建立,传送消息,连接拆除。
(b)一旦连接建立,该通信的所有信息均沿着这个连接路径传送,并且保证信息的有序性(发送顺序和接收顺序相同)。
(c)信息传送时延比无连接方式小。
(d)一旦建立的连接出现故障,信息传送就要中断,必须重新连接,对故障敏感。
无连接工作方式的特点:(a)没有建立连接的过程,一边选路,一边传送信息。
(b)属于同一个通信的信息沿不同路径到达目的地,该路径事先无法预知,无法保证信息的有序性。
(c)信息的传送时延比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大。
(d)对网络的故障不敏感。
5、分组交换协中X.25分为几层,各完成什么功能。
X.25协议分为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分组层,各层在功能上相互独立。
1、物理层主要功能:(1)在DTE(数据终端设备)和DCE(数据中心设备)接口处提供数据传输(2)在设备之间提供控制信号(3)提供时钟信号,用以同步数据流和规定比特速率(4)提供电气地(5)提供机械的连接器(如针、插头和插座)2、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1)DTE和DCE之间的数据传输(2)发送和接收端信息的同步(3)传输过程中的检错和纠错(4)有效的流量控制(5)协议性错误的识别和告警(6)链路层状态的通知3、分组层的主要功能:(1)在X.25接口为每个用户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2)通过逻辑信道群号(LCGN)和逻辑信道(LCN)来区分与每个用户呼叫有关的分组;(3)为每个用户的呼叫连接提供有效的分组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4)提供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的连接;(5)提供建立和清除交换虚电路连接的方法;(6)监测和恢复分组层的差错。
6、一台交换机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各自功能是什么接口,交换网络,控制系统接口:将来自不同终端或其它交换机的各种传输信号转换成统一的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且按照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信令传送给控制系统,将消息传送给交换网络。
交换网络:实现各个入、出线上信号的传递或接续。
控制系统:负责处理信令,按照信令的要求控制交换网络完成接续,通过接口(发送必要的信令,协调整机工作和管理整个通信网。
)7、PCM30帧速率,时隙速率,比特速率,帧周期,时隙周期1个复帧包含16个帧,1个帧包含32个时隙,1个时隙包含8个码元(比特)。
复帧周期(宽度): 2ms帧速率: 8kb/s 帧周期(宽度): 125us时隙速率: 256kb/s 时隙周期(宽度): 3.9us比特(码元)速率:2.048Mb/s 比特(码元)周期(宽度):488ns8、什么是交换网络的内部阻塞,如何解决(1)在二级交换网络中,由于第一级的每一个交换器与第二级的每一个交换器之间仅存在一条链路,任何时刻在一对交换器之间只能有一对出、入线接通。
虽然出、入线空闲,但因交换网络级间链路被占用而无法接通的现象称为网络的内部阻塞。
(2)解决办法有两个:(1)增加级间链路(2)构造三级无阻塞网络9、程控交换系统接口类型:模拟用户接口,数字中继接口模拟用户电路的功能可归纳为BORSCHT七个功能:——B(Battery feeding)馈电——O(Overvoltage protection)过压保护——R(Ringing control)振铃控制——S(Supervision)监视——C(CODEC & filters)编译码和滤波——H(Hybird circuit)混合电路——T(Test)测试数字中继电路的功能1、码型变换2、时钟提取3、帧同步4、复帧同步5、提取和插入随路信号10、我国电话网的结构特点我国电话网采用等级结构,分为5级(C1、C2、C3、C4、C5),它是由本地网和长途网构成的。
1、大区中心局/C1局(省间中心局)负责输通、汇接本大区的长途受话、发话以及转话业务。
2、省中心局/C2局省中心局为各省会所在地的长局。
3、地区中心局/C3局(县间中心局)地区中心局为地区机关所在地的长话局。
4、县中心局/C4局县中心局为县长话局,是终端局(长话网的末端局)。
负责输通本局内的发话、受话业务,没有转话业务。
11、电话通信网的路由选择顺序(1) 先选高效直达路由。
当高效直达路由忙时,选迂回路由,选择顺序是“由远至近” 。
(2) 最后选择最终路由。
最终路由可以是实际的最终路由(低呼损电路),也可以是基干路由。
12、信令系统设计包括三个方面信令系统设计包括三个方面:信令定义、信令编码、信令传输。
13、信令,信令方式,信令系统、随路信令,公共信道信令信令:各交换局在完成呼叫接续中使用的一种通信语言,是控制交换机产生动作的命令。
信令方式:信令在传送过程中所要遵守的规约和规定,就是信令方式。
它包括信令的结构形式,信令在多段路由上的传送方式及控制方式。
信令系统:为完成特定的信令方式所使用的通信设备的全体。
随路信令:信令和用户信息在同一通道上传送的信令,或信令信道和用户信息信道一一对应。
公共信道信令:信令在专门的信令信道上传送。
信令信道和用户信息信道是分开的,独立的。
14、七号信令系统分为几层,各完成什么功能消息传递部分(MTP)和用户部分(UP)第一层:信令数据链路(MTP1):对应OSI物理层,为信令传输提供一条64kbit/s的双向数据通路。
第二层:信令链路控制(MTP2):规定信令信息在一条单独的信令链路上传输的功能和步骤(增加检测、纠错能力),保证两点之间链路上的可靠传输。
第三层:信令网络功能(MTP3):定义信令的分发和中转的过程,包括路由指引,网络故障和网络拥塞的处理。
第四层:用户部分功能:完成对各分系统的信令信息的编码及信令信息的分析处理。
15、信令网组成信令网由信令点(SP)、信令转接点(STP)和信令链路组成。
16、虚电路和数据报方式的原理和特点虚电路方式:通信终端在收发数据之前,先在网络中建立一条逻辑连接,在通信过程中,用户数据按照顺序沿着该逻辑连接到达终点。
虚电路指的是一条逻辑连接,而不是指一条专门的物理通路。
同一条线路可能同时被多条虚电路使用。
虚电路方式特点:(1)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2)分组按序传送(3)分组头简单(4)对故障敏感数据报方式:分组被独立的对待,每一个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信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寻找路径,同一份报文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
在这种技术中,一个被独立对待的分组就称为一个数据报。
数据报方式特点:(1)无连接的工作方式(2)存在分组失序现象(3)分组头复杂(4)对网络故障适应性较强17、分组交换网中为什么引入流量控制,实现的方法有几种分组交换网中各个节点交换机的处理能力和各条线路的传输容量是一定的,但是用户终端发送分组的时间和数量具有随机性。
如果不对数据流进行控制,有可能造成网内数据流分布不均匀,部分节点和线路上的数据流超过其处理能力或传输容量,造成网络的阻塞。
严重时,分组在网络中无法传送,不断被丢弃,源节点无法发送新的数据,目的节点也收不到分组,造成死锁。
实现的方法:证实法:通过发送一个分组或一组分组后等待接收方证实来进行流量控制预约法:向接收端预约缓冲存储区,避免死锁,数据报方式常用许可证法:(常见)在网络内设置一些许可证,状态为空闲或满载,分组需要等待一个空闲的许可证才可发送,到达目的地将分组卸下,许可证变为空闲18、虚电路和逻辑信道概念,联系和区别数据报:分组被独立的对待,每一个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信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寻找路径,同一份报文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
在这种技术中,一个被独立对待的分组就称为一个数据报。
逻辑信道:同一个物理信道上面可以同时传送属于多个不同用户的分组,好像这些用户分别占用了不同的子信道进行数据的传输,即一个通信的分组构成了一个子信道。
(1)虚电路是在DTE-DTE之间建立的虚连接,存在于端到端之间;逻辑信道是DTE-DCE接口或中继线上可分配的资源,存在于点到点之间,一条线路上可以存在多个逻辑信道。
一条虚电路是由多个逻辑信道连接而成。
每条线路的逻辑信道号是独立分配的,同一条虚电路在不通线路上的逻辑信道号可能是不相同的。
(2)逻辑信道是一直存在的,它分为占用和空闲两种状态;虚电路(不包括永久虚电路)随着通信的开始而建立,通信结束后就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