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标本采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
1
动脉血标本采集
用注射器经动脉内抽取血标本 是危重患者最简单、安全、准确的判断氧合及酸碱情况
的重要手段 为判断不同肺部疾患的性质、严重程度、发展趋势、拟
定治疗方案等提供重要依据
2
适应症
各种疾病、创伤、手术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治疗时 抢救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的继续监测
操作者自身评估 用物评估
11
用物评估
治疗盘、弯盘、无菌巾、无菌手套、皮肤消毒剂、棉签 血气针( 1ml 或2ml 注射器或动脉采血专用注射器)、 橡皮塞、肝素抗凝剂
12
肝素浓度的影响
推荐浓度:10 U/ml 王冬梅:肝素浓度为10U/ml时,血气分析测定结果较准确;高浓度肝
素使pH、PaO2结果下降明显 徐金中:肝素液浓度为10 U/ml(与1250U/ml、62.5 U/ml比较)既
循环衰竭 儿童首选
易误入静脉; 按压时间长
90度
按压时间短
老年人动脉硬化或走向 15-20度 畸形,成功率低
按压时间
5-10分钟
10分钟
10-15分钟 3-5分钟
36
1 动脉采血流程及穿刺技巧 2 动脉血气采集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37
注意药物影响
脂肪乳剂之前/输注完脂肪乳剂12小时后采血 用药前30分钟采血
存储时间应尽量减少 室温下应少于:10分钟
高pO2值的样本应立即分析:5分钟
样本储存超过10分钟,应在低温下保存 低温: 0-4 °C
低温下(冰水化合物或其他合适的冷却剂) 保存最长时间不应超过: 30分钟
新陈代谢!
43
一起来纠错!
视频:动脉血标本的采集
44
问题
危重病人我们经常用动脉血做血样标本,可以吗?
FiO2=21+4×氧流量 ③ 测量病人体温
7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全身评估: ① 患者意识,呼吸状况、治疗、用药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② 吸氧情况或呼吸机参数设置,吸氧者计算给氧浓度
FiO2=21+4×氧流量 ③ 测量病人体温
8
避免呼吸状况不稳定影响
安静状态下,仰卧位或坐位,休息3~ 5min后采样 应用任何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或操作时,需30min后
操作步骤
严格无菌原则 避免医源性感染 注意自身防护
难点 重点
14
(1)选择采血部位
常见穿刺动脉
循环衰竭、儿童首选
理想的部位
•表浅易于触及 •穿刺方便 •体表侧支循环较多 •远离静脉和神经
15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4 组穿刺情况及按压时间比较
6 注: ① 与桡动脉组比较,P<0.01
40
避免标本溶血
导致溶血的因素:
抽吸样本时用力太猛 毛细管采样时摩擦或挤压皮肤用力过大 样本混合过程中用力过猛烈 在运输和放置过程中震荡太大 在零度以下冷却样本
41
存储时间与温度
血样本在不同温度和搁置时间里血气指标和pH的改变
放置时间 (分钟)
10 30 60 10 30 60 10 30 60
27
足背动脉穿刺
定位:踝关节前方足背中部, 一般在 第1、2跖骨之间通过
进针:15-20度进针 按压:3-5分钟
28
股动脉穿刺
体位:平卧,大腿伸直,外展外旋位 定位: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 进针:垂直进针 按压:10-15分钟
29
股动脉穿刺
特点:内径大、患者疼痛反应小 注意:防止误入静脉
碱性药物、大剂量青霉素钠盐、氨苄青霉素
38
准确测量温度
温度对血气分压和pH值的影响
温度(℃) 25 35 37 40
PO2(mmHg) 37 70 80 97
PCO2(mmHg) 24 37 40 45
pH 7.58 7.43 7.40 7.36
39
客观记录吸氧浓度
未输入吸氧浓度对参数的影响:
P(A-a)O2:可能为负值 PaO2/FiO2(氧合指数):无法评估
② 与股动脉组比较,P<0.01
魏海霞.高干病房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1.201(269):3743-3744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危重症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三个不同部位成功率与误穿率比较
兰艳梅. 危重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J].2014.12(4):95-96 17
能确保抗凝效果,又能对血气结果影响最小
+ 取0.5-1ml
0.9%NS 500ml
0.8ml(5000U)肝素钠
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影响.实用医技杂志[J}.2003,10(8):1010-1011 徐金中.不同浓度肝素溶液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凝血的影响中国1误3 诊学杂志[J}.2012,12(3):543
答:1、除了血氧、血二氧化碳、糖等的分布存在比较明显的差 异之外,其它项目动静脉血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为了减少对
病人的穿刺,大部分血样都是可以的。
45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46
谢谢您的聆听!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危重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兰艳梅. 危重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J].2014.12(4):95-96 18
(2)常规消毒
穿刺区皮肤:消毒二遍,直径在5cm以上 操作者的手:戴无菌手套,在已消毒的范围摸到欲
穿刺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19
(3)穿刺方法及技巧
防止刺伤膀胱 严重肝病和其它原因导致凝血 功能 障碍者避免股动脉采血
30
(4)采血
见有血液进入注射器时,以一手固定好穿刺针,取血 0.5-1ml后拔针
动脉留置针处采血 充分排除留置针管内的盐溶液和肝素液体 推荐排出量相当于留置管死腔体积的3-6 倍
31
(5)排气
拔针后,注射器不能回吸,只能稍外推,排出一滴血 用橡皮塞封住针头,隔绝空气 气泡的排除方法: 1、直立采血管 2、轻弹采血管,排出顶端前几滴血至完全排尽 气泡
按压: 5-10分钟
25
肱动脉穿刺
体位:取平卧或斜坡卧位,上肢伸直略 外展,手心朝上
定位:十字交叉法(以肘横纹为横轴, 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上下0.5 cm 处,一般为肘横纹内侧约l/3处)
26
肱动脉穿刺
固定:容易滑动,可用食、中指夹持法 进针:针尖斜面勿朝向内侧
45或90度进针 遇有手指发麻时停止穿刺(内侧 有正中神经) 按压:约10分钟
上延长2-3cm处进针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
22
桡动脉穿刺
体位:紧绷皮肤 固定:左手食、中指在挠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侧,
相距约1cm固定桡动脉
23
桡动脉穿刺
斜刺法:逆动脉血流方向 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 常规40度 针尖斜面向上 根据病人皮下脂肪厚度刺 入深度
24
桡动脉穿刺
直刺法:搏动最明显处垂直进针 进针0.5-1cm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3
目的
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为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提供依据
4
1 动脉采血流程及穿刺技巧 2 动脉血气采集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5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动脉采血操作规范调查
6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全身评估: ① 患者意识,呼吸状况、治疗、用药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② 吸氧情况或呼吸机参数设置,吸氧者计算给氧浓度
再进行采血 吸痰后20min方可采集血气标本 疼痛和焦虑 当改变吸氧浓度时,稳定15-20min以上再采血
9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局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疤痕、水肿、淤青和感染,肢体活 动情况,穿刺侧肢体有无动静脉内瘘等
➢ 心理状况 ➢ 健康知识
10
操作评估
环境评估:病室环境是否清洁、安静,光线是否充 足,必要时开窗、开灯,能否保护患者隐私
问题。。。。。。
定位不准确 动脉易滑动导致穿刺失败 患者疼痛感强烈 误入静脉
20
桡动脉穿刺
位置: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
常规法: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 桡骨茎突快速定位法
桡骨茎突向尺侧移动1cm,向肘部上方移动0.5cm为进针点
21
桡动脉穿刺
改良桡动脉穿刺部位 以食指和中指置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在沿该动脉方向向
32
(6)混匀
混匀基本方法: 隔绝空气 采血器平置于手心,开始混合:
前后匀速平搓(缓慢):5~6次 上下垂直颠倒(缓慢):5~6次 如果使用普通注射器:
平搓 /颠倒 8~10次
33
(7)压迫止血与送检
重压穿刺点,不要揉,直至不出血为止; 对有凝血 机制障碍的病人要延长按压时间
尽快送检,并标明患者身份信息、FiO2、体温等
34
动脉采血并发症
感染 皮下血肿 假性动脉瘤 血栓形成 穿刺处大出血 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35
小结
桡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 足背动脉
优点
缺点
进针角度
表浅易于触及;疼痛明显 穿刺方便; 一般首选
40度或90度
病人易接受
少数搏动不明显;
45度或90度
易与各肌腱、静脉混淆;
肥胖病人不宜
贮藏温度(0C)
改变的幅度
PO2(mmHg) PCO2(mmHg) pH
37
-2
+1
-0.01
37
-8
+3
-0.03
37
-20
+5
-0.06
20
-1
+0.5
-0.06
20
-5
+1
-0.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10
+3
-0.03
4
-0.5
+0.1
-0.001
4
-2
+0.3
-0.003
4
-3
+0.6
-0.006
42
存储时间与温度
1
动脉血标本采集
用注射器经动脉内抽取血标本 是危重患者最简单、安全、准确的判断氧合及酸碱情况
的重要手段 为判断不同肺部疾患的性质、严重程度、发展趋势、拟
定治疗方案等提供重要依据
2
适应症
各种疾病、创伤、手术所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辅助呼吸治疗时 抢救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的继续监测
操作者自身评估 用物评估
11
用物评估
治疗盘、弯盘、无菌巾、无菌手套、皮肤消毒剂、棉签 血气针( 1ml 或2ml 注射器或动脉采血专用注射器)、 橡皮塞、肝素抗凝剂
12
肝素浓度的影响
推荐浓度:10 U/ml 王冬梅:肝素浓度为10U/ml时,血气分析测定结果较准确;高浓度肝
素使pH、PaO2结果下降明显 徐金中:肝素液浓度为10 U/ml(与1250U/ml、62.5 U/ml比较)既
循环衰竭 儿童首选
易误入静脉; 按压时间长
90度
按压时间短
老年人动脉硬化或走向 15-20度 畸形,成功率低
按压时间
5-10分钟
10分钟
10-15分钟 3-5分钟
36
1 动脉采血流程及穿刺技巧 2 动脉血气采集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37
注意药物影响
脂肪乳剂之前/输注完脂肪乳剂12小时后采血 用药前30分钟采血
存储时间应尽量减少 室温下应少于:10分钟
高pO2值的样本应立即分析:5分钟
样本储存超过10分钟,应在低温下保存 低温: 0-4 °C
低温下(冰水化合物或其他合适的冷却剂) 保存最长时间不应超过: 30分钟
新陈代谢!
43
一起来纠错!
视频:动脉血标本的采集
44
问题
危重病人我们经常用动脉血做血样标本,可以吗?
FiO2=21+4×氧流量 ③ 测量病人体温
7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全身评估: ① 患者意识,呼吸状况、治疗、用药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② 吸氧情况或呼吸机参数设置,吸氧者计算给氧浓度
FiO2=21+4×氧流量 ③ 测量病人体温
8
避免呼吸状况不稳定影响
安静状态下,仰卧位或坐位,休息3~ 5min后采样 应用任何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或操作时,需30min后
操作步骤
严格无菌原则 避免医源性感染 注意自身防护
难点 重点
14
(1)选择采血部位
常见穿刺动脉
循环衰竭、儿童首选
理想的部位
•表浅易于触及 •穿刺方便 •体表侧支循环较多 •远离静脉和神经
15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4 组穿刺情况及按压时间比较
6 注: ① 与桡动脉组比较,P<0.01
40
避免标本溶血
导致溶血的因素:
抽吸样本时用力太猛 毛细管采样时摩擦或挤压皮肤用力过大 样本混合过程中用力过猛烈 在运输和放置过程中震荡太大 在零度以下冷却样本
41
存储时间与温度
血样本在不同温度和搁置时间里血气指标和pH的改变
放置时间 (分钟)
10 30 60 10 30 60 10 30 60
27
足背动脉穿刺
定位:踝关节前方足背中部, 一般在 第1、2跖骨之间通过
进针:15-20度进针 按压:3-5分钟
28
股动脉穿刺
体位:平卧,大腿伸直,外展外旋位 定位: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 进针:垂直进针 按压:10-15分钟
29
股动脉穿刺
特点:内径大、患者疼痛反应小 注意:防止误入静脉
碱性药物、大剂量青霉素钠盐、氨苄青霉素
38
准确测量温度
温度对血气分压和pH值的影响
温度(℃) 25 35 37 40
PO2(mmHg) 37 70 80 97
PCO2(mmHg) 24 37 40 45
pH 7.58 7.43 7.40 7.36
39
客观记录吸氧浓度
未输入吸氧浓度对参数的影响:
P(A-a)O2:可能为负值 PaO2/FiO2(氧合指数):无法评估
② 与股动脉组比较,P<0.01
魏海霞.高干病房老年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1.201(269):3743-3744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危重症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效果观察
三个不同部位成功率与误穿率比较
兰艳梅. 危重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J].2014.12(4):95-96 17
能确保抗凝效果,又能对血气结果影响最小
+ 取0.5-1ml
0.9%NS 500ml
0.8ml(5000U)肝素钠
王冬梅.肝素浓度、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影响.实用医技杂志[J}.2003,10(8):1010-1011 徐金中.不同浓度肝素溶液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凝血的影响中国1误3 诊学杂志[J}.2012,12(3):543
答:1、除了血氧、血二氧化碳、糖等的分布存在比较明显的差 异之外,其它项目动静脉血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为了减少对
病人的穿刺,大部分血样都是可以的。
45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46
谢谢您的聆听!
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比较
危重患者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兰艳梅. 危重患者三个不同部位动脉采血效果观察.中外医学研究[J].2014.12(4):95-96 18
(2)常规消毒
穿刺区皮肤:消毒二遍,直径在5cm以上 操作者的手:戴无菌手套,在已消毒的范围摸到欲
穿刺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19
(3)穿刺方法及技巧
防止刺伤膀胱 严重肝病和其它原因导致凝血 功能 障碍者避免股动脉采血
30
(4)采血
见有血液进入注射器时,以一手固定好穿刺针,取血 0.5-1ml后拔针
动脉留置针处采血 充分排除留置针管内的盐溶液和肝素液体 推荐排出量相当于留置管死腔体积的3-6 倍
31
(5)排气
拔针后,注射器不能回吸,只能稍外推,排出一滴血 用橡皮塞封住针头,隔绝空气 气泡的排除方法: 1、直立采血管 2、轻弹采血管,排出顶端前几滴血至完全排尽 气泡
按压: 5-10分钟
25
肱动脉穿刺
体位:取平卧或斜坡卧位,上肢伸直略 外展,手心朝上
定位:十字交叉法(以肘横纹为横轴, 肱动脉为纵轴的交叉点上下0.5 cm 处,一般为肘横纹内侧约l/3处)
26
肱动脉穿刺
固定:容易滑动,可用食、中指夹持法 进针:针尖斜面勿朝向内侧
45或90度进针 遇有手指发麻时停止穿刺(内侧 有正中神经) 按压:约10分钟
上延长2-3cm处进针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
22
桡动脉穿刺
体位:紧绷皮肤 固定:左手食、中指在挠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侧,
相距约1cm固定桡动脉
23
桡动脉穿刺
斜刺法:逆动脉血流方向 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 常规40度 针尖斜面向上 根据病人皮下脂肪厚度刺 入深度
24
桡动脉穿刺
直刺法:搏动最明显处垂直进针 进针0.5-1cm 见回血后固定针头
3
目的
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为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提供依据
4
1 动脉采血流程及穿刺技巧 2 动脉血气采集及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5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动脉采血操作规范调查
6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全身评估: ① 患者意识,呼吸状况、治疗、用药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② 吸氧情况或呼吸机参数设置,吸氧者计算给氧浓度
再进行采血 吸痰后20min方可采集血气标本 疼痛和焦虑 当改变吸氧浓度时,稳定15-20min以上再采血
9
操作评估
患者评估
➢ 局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疤痕、水肿、淤青和感染,肢体活 动情况,穿刺侧肢体有无动静脉内瘘等
➢ 心理状况 ➢ 健康知识
10
操作评估
环境评估:病室环境是否清洁、安静,光线是否充 足,必要时开窗、开灯,能否保护患者隐私
问题。。。。。。
定位不准确 动脉易滑动导致穿刺失败 患者疼痛感强烈 误入静脉
20
桡动脉穿刺
位置: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
常规法: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 桡骨茎突快速定位法
桡骨茎突向尺侧移动1cm,向肘部上方移动0.5cm为进针点
21
桡动脉穿刺
改良桡动脉穿刺部位 以食指和中指置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后,在沿该动脉方向向
32
(6)混匀
混匀基本方法: 隔绝空气 采血器平置于手心,开始混合:
前后匀速平搓(缓慢):5~6次 上下垂直颠倒(缓慢):5~6次 如果使用普通注射器:
平搓 /颠倒 8~10次
33
(7)压迫止血与送检
重压穿刺点,不要揉,直至不出血为止; 对有凝血 机制障碍的病人要延长按压时间
尽快送检,并标明患者身份信息、FiO2、体温等
34
动脉采血并发症
感染 皮下血肿 假性动脉瘤 血栓形成 穿刺处大出血 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35
小结
桡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 足背动脉
优点
缺点
进针角度
表浅易于触及;疼痛明显 穿刺方便; 一般首选
40度或90度
病人易接受
少数搏动不明显;
45度或90度
易与各肌腱、静脉混淆;
肥胖病人不宜
贮藏温度(0C)
改变的幅度
PO2(mmHg) PCO2(mmHg) pH
37
-2
+1
-0.01
37
-8
+3
-0.03
37
-20
+5
-0.06
20
-1
+0.5
-0.06
20
-5
+1
-0.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10
+3
-0.03
4
-0.5
+0.1
-0.001
4
-2
+0.3
-0.003
4
-3
+0.6
-0.006
42
存储时间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