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材料(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部分
知识梳理:
文学作品阅读考查要点
1.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习题训练:
(一)高高的玉米(【美】加里·卡特)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
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
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
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
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
“旱得太久了。
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
”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
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
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
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
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
“你说的有道理。
”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
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但他们家那三百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
“咱们会没事的。
”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
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
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
”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
可能他过分操心了。
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
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
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
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
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
她放下背着的包。
“你不会是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
“比那个好多了。
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
”
吉姆顿了一下。
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要好?”
“啊,是的,亲爱的。
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
然后来了好消息,
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
“是啊。
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
”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
1.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
2.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1)“旱得太久了。
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
”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
4.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5.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
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火车上的相遇(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
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
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
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
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
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
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
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
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
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
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
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
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
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
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
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
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
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
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
”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
“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
”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
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
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
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
从此。
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
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4分)
(1)
(2)
2.赏析划线句子。
(4分)
(1)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2)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4.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
(3分)
5.结合本文,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三)喜欢废铁的沈老汉
⑴沈老汉守在收购点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男子骑一辆旧三轮车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
⑵沈老汉五十多岁,已是白发白须,一脸的憔悴。
沈老汉有个独子阿将,35岁了,还没有媳妇儿。
阿将处过几个女友,女方总嫌他家贫穷。
沈老汉为了挣钱帮儿子娶上媳妇儿,东借西凑一笔资金,办了一家废铁收购点。
⑶沈老汉给那个男子递了一支烟,倒了一杯茶。
男子叫火强,以前也卖给沈老汉废铁。
火强说:“老头儿,你怎么看上去像我们外地人一样?”沈老汉笑笑说:“外地人怎么了?与本地人一样啊,都是中国公民。
”火强弯腰开始从三轮车内搬废铁,沈老汉过去帮忙。
火强一看慌乱起来,忙挡住沈老汉说:“这点小事,怎么能劳大叔出力?”火强见沈老汉没有坚持,向那些废铁望了一眼,松了一口气。
如果沈老汉过去搬废铁,秘密一定会被发现——在两根粗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⑷称完废铁,没经沈老汉验收,火强快手快脚地把废铁倒入场地的铁堆里。
沈老汉笑呵呵地说:“年轻人,辛苦了。
”火强偷偷地笑着想,沈老汉真是个糊涂蛋!
⑸阿将回来,他一眼便在铁堆里发现问题——新收的两根废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阿将瞧着沈老汉说:“爸,你怎么这样收废铁啊?泥沙当废铁,我们亏损不起啊。
”沈老汉说:“放心,我们没亏。
”阿将瞪着沈老汉。
沈老汉继续说:“我收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事,本想揭露出来,怕他丢了丑,今后不来做生意。
最后我也用了一个雕虫小技。
”阿将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沈老汉,沈老汉说:“过秤时,我换了秤砣,把那四十多斤泥沙扣除了。
”
⑹沈老汉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
沈老汉对待卖废铁的顾客总是满面笑容,有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可是对来卖好铁、新铁的顾客,沈老汉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不悦,好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
一次,老张送来一车铁,沈老汉笑呵呵地把废铁收了,却对好铁不屑一顾。
老张火了,说:“沈老头,你脑子有问题,人家千方百计要好铁,你却偏偏喜欢废铁啊。
”沈老汉说:“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
”老张说:“怪人。
”摇着头离开了。
⑺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
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
火强说:“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
”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我不能收。
”火强说:“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
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
”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
”沈老汉全身一颤抖。
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强的好铁管。
⑻沈老汉为人诚实,价格公道,远远近近的拾荒者、小贩总喜欢把废铁卖给沈老汉。
沈老汉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
⑼那天,沈老汉出事了。
片警传唤沈老汉进了派出所。
原来火强卖的那些新铁管是赃物。
火强坐了牢,沈老汉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
⑽沈老汉进去后,阿将打听来打听去,终于弄明白那事是被人举报的,不然公安人员怎么会查到他们头上啊。
⑾阿将想来想去——自己家没有仇人啊,谁会是举报人呢?阿将找片警几次,想知道举报人是谁。
片警说,你想砸我饭碗?别说举报人我不认识,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
⑿沈老汉放出来后,大家很同情沈老汉,说他被贼害苦了。
新老顾客都来关照收购点的生意,收购点红火起来。
⒀阿将却念念不忘查出那个举报人。
他每天关注收购点进进出出的行人,可是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那天,沈老汉去了外面,搁在桌子上的手机响了。
阿将一听,吓了一跳,来电人自称是派出所的民警,请他去派出所领荣誉证书和举报奖金。
他更糊涂了,问,举报什么?民警说,一起收赃案啊,让我们破了系列盗窃案件。
⒁阿将的头疼痛起来,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爸怎么会举报自己收购赃物。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
24.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请根据故事发展脉络补充完整下面的情节(每空仅限4字)。
(3分)
①智胜火强②③④案发被拘⑤
25.文章第⑵段有什么作用?(2分)
26.第⑺段两个加线的“颤抖”分别表现了沈老汉怎样的心理?(2分)
2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沈老汉是个怎样的人?(4分)
(四)有酒的日子(李国文))
“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了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着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
有的人喝酒,讲究下酒菜,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一百多块钱,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
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
那时,几乎买不起瓶酒,更甭说名酒了,都是让孩子拎着瓶子到副食店里去零打。
这类散酒,用白薯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霎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是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的,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
那时,我们很穷,穷得不得不变卖家中的东西。
可再穷,这杯酒还是要有的。
因为有富人的酒,也有穷人的酒,喝不起佳酿,浊酒一盏,也可买醉。
后来,大环境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渐入佳境,好酒名酒,也非可望而不可及了,可是我母亲仍对二锅头情有独钟。
我曾经写过一篇《酒赞》,就是赞扬这种价廉物美的老百姓喝得起的酒,歌颂这种陪伴我们一家人度过艰辛岁月的酒。
现在回想起故去的老母亲那句话,“酒这个东西,真好!”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那个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一个庇护所,在老少三代同住一室的小屋子里,还有一缕徐徐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的感觉,那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一种幸福。
我怀念那有酒的日子,酒,意味着热量,意味着温暖,那时,我像一头受伤的动物,需要躲起来舔我流血的伤口,这家,正是我足以藏身,可避风霜的洞穴。
那时候,很有一些人,从无名之辈,到声名鼎沸的诸如我的同行之流,最终走上了绝路,很大程度是由于内外相煎的结果。
如果我经受了大会小会的批斗以后,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到家来,若是再得不到亲人的抚慰鼓励,而是白眼相待,而是划清界限,这样雪上加霜的话,家庭成了一座冷冰冰的心狱,还有什么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呢?
虽然,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凶险和不幸,破
门而入。
所以,那时的穷,倒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猝不及防的发难,才是真正令人忧心的。
穷,只要不到断炊的地步,是可以用精打细算的安排,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捱过去的。
甚至还允许有一点点奢侈,让孩子为奶奶去打四两散酒。
而那些总是看你不顺眼,总是要想法使你过得不痛快,总是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要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的人,简直防不胜防。
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户的冬日阳光,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那是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是难能可贵。
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其实,1957年因为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她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毫无察觉我的碧落黄泉式的政治跌宕。
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
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
‘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非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
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那小杯酒,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心疲惫的我面前……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
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更多。
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在空巢中的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上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
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1、好的文章,往往立片言以居要,本文也是如此,作者在第一段自然而巧妙的起笔,请你谈谈第一段在全文中都起到了那些作用?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理解分析。
①我怀念那有酒的日子,酒,意味着热量,意味着温暖,那时,我像一头受伤的动物,需要躲起来舔我流血的伤口,这家,正是我足以藏身,可避风霜的洞穴。
②这就是: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
3、请你阅读文章二、四两段文字,从文中概括出母亲喝的是一种怎样的酒?
4、“当老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户的冬日阳光,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那是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是难能可贵。
”你怎样理解作者此时“难能可贵”的感受?
5、“酒这个东西,真好”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母亲为什么会染上了喝酒的习惯?
6、请你从全文表达的思想中理出母亲与作者对酒这东西真好的理解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窗前的树(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
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
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
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粟,它呻吟。
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
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
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
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