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思考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危机给公允价值出了难题,也给了会计界一个机会,让其揣摩危机中的财会处理,促进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完善。
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应适度地使用公允价值准则,并且要加
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监管。
标签:公允价值;金融危机;顺周期效应;估值
1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到的非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一方面积极寻找应对危机的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
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与金融危机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
1.1金融界和政界人士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看法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一些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了美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要求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使危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面对急剧下跌的资产价格,企业必须要将下跌的市场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的巨额减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美国部分政治集团从救助成本的角度考虑,认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从而将修改公允价值提升到减少纳税人损失的政治高度。
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
“帮凶”。
公允价值不公允已成为此种计量属性的最根本的缺陷,按照现行准则,公允价值在有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的是市场价格,但由于市价波动率高、代表性差等问题的存在,其未必就很公允。
在日益发达的金融市场上,价格波动愈发激烈,其即时性的特征愈发显现,以期末即期价格对金融产品本期收益的调整似乎缺乏严谨性。
在整个经济形势走好的时候,不排除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掩盖了经济泡沫,市价一定程度上的高估,与企业实体经济运营情况的脱离,也是难以逃避的现实,在公允价值计量实践中造成违背其实施初衷的后果和影响。
市场价格对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各种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实践中难以为金融产品定
义一个没有争议的价格,实际引发出公允价值会计的计量基础问题。
造成公允价值不公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估计第三层次产品的公允价值时,运用的估值模型可靠性差,模型的选择上缺乏监管。
再看公允准则的规定,“估值技术”实质是在不具备市场假设条件的权宜之策。
通过采取“估计技术”,价值的计量风险已经从“理想的市场”转移到五花八门的方法和模型中。
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取决于模型的好坏和所使用的参数值,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不同的金融机构根据各自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便不具备可比性,并且为管理层留下很大的操纵空间。
根据花旗银行2007年年报信
息,其在估计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使用了800多个估价模型。
葛家澍(2009)表示,此次危机充分暴露了公允价值在非有序市场中运用的不足。
2007年下半年美国房贷违约率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的资产抵押类证券价格持续下跌。
金融机构不得不疯狂甩卖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市场陷入减记与跌价的恶性循环。
显然,这时相关金融资产已经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条件,需要采用第三级参数估计其公允价值。
而會计准则并未对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估计提供明确的估值方法。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仍被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随着市场调节失灵加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和
负债的计量也将失去效用,其已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客观价值。
黄世忠(2009)分析后总结为,公允价值原则在金融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在金融危机中,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种公允价值计量行为很容易引发交易价格下跌——提取拨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
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
1.2会计界和经济界人士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看法
1.2.1公允价值计量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金融危机爆发在前,将这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公允价值”显然不公平,公允价值只是忠实地记载和反映了金融资产价格的真实变化,它没有也无法推动金融危机恶化。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究其深层次原因则与近年来美
国经济失衡、过度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
祁钧业和郭兰英(2009)在研究美国经济结构后发现,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与美国的消费模式有关。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
国家经济政策也鼓励居民借贷和超前消费,致使美国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
而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和某些欧洲国家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
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2.2公允价值计量不应被废止,而是应该被改进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反映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反映必须真实,真实才能可靠。
参照当代会计理论的构建思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体系及其构建路径可以大致概括为:会计的重心是计量——会计的目标是真实反映(真实的计量结果)——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根本要求(特征)——划分会计要素分类反映——分类计量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现行市场价格)。
只有具备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才
能对管理者的决策有用,这就是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础。
Alfred M.King(2009)提到,在经济增长时,不可行或可行性非常小的项目可能获得贷款,而在经济衰退时,即使是前景非常好的项目也可能得不到融资,这将最终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及投资行为的次优化。
但是,对于正在考查状态的潜在投资者或债权人,却报告了临危投资的风险或免受欺诈的警示,而且就市场意义和社会意义而言,滤干了泡沫,可以有效避免更多企业或个人卷入危机链条,保护或保
存了市场现有实力,增加了救市的可能,对社会稳定仍有意义。
157号准则本身没有原则性的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目前恢复市场信心的最好方法是将金融机构亏损的情况用公允价值准确地反映出来,让投资者清楚地看到企业亏损了多少,这样才能遏制恐慌,而不是废除公允价值。
2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方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2.1公允价值计量的改革方向
2.1.1要不断完善非理性市场环境下的估值技术运用
有研究表明,大约有85%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是在以二、三级参数估计体系下来报告的,对这部分资产的估值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市价基础上的,而是将可观察到的指标和无法观察到的指标添加到模型中来估值。
因此,只有建立模型与参数选择的指导,提高其规范性与可靠性,才能减少企业人为影响经济后果的动机。
我们应该考虑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市场报价非公允时,
是否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2.1.2建立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尤其是在将估值技术的运用扩大到非理性市场环境时,这种主观性就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南,建立科学的内、外机制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非常重要。
就内部而言,要加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应当置于报告主体的合理监控之下。
监控范围不但包括估值技术本身,还应包括对交易日后重大事项和其他异常问题影响的计量,以及对特别困难的计量问题的识别和由资深管理人员进行的评价。
此外,报告主体应当定期对公允价值的估值结果与可观察到的市价进行对比,以确定报告主体公允价值和程序结果的有效性。
企业应当设立相对独立的资产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以使公司管理当局或财务负责人无法干预企业的资产定价。
就外部而言,应当加强外部具有相应资格的估价机构提供的估价服务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加强第三方估价机构在计量中的作用。
2.1.3进一步丰富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現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体系只是对资产和负债确认的结果进行了披露,并没有涉及其相关的假设、模型和参数等信息。
这样的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来说缺乏透明度,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新的会计准则应该在信息披露方面扩大范围,增加关于公允价值确认的假设、模型和参数等方面的信息,并对估计的合
理性进行论证和说明。
2.2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启示
作为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整体经济环境、资本和产品市场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企业内部预算和计划的执行很难达到成熟企业的稳定状态,业绩与预算计划相比出现重大差异并不罕见。
除此之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而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需要有效的市场和广泛接受的估值模型,但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评级水平仍有待提高,因而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应持谨慎态度,避免对欧美的盲目追随。
只有进一步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资本市场以及专业评估技术市场等,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公允价值计量方能
够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与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接轨,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创新将会在我国得到更加迅速的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以确保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也应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金融业对于风险监管的要求,有效
实现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监管,进而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
这时,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应运而生了。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一财务报告的目标,但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上却是有难度的。
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活跃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易于识别市场参与者并获得可观察市场参数,能保证计量结果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公允价值计量,今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改革的重点是否应当放在如何对非活跃市场中的资产进行计价提供更多的指南上,以更好
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