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军旅诗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军旅诗〞教学案
一、定义:
边塞军旅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何谓军旅诗"军队谓之"军旅","国语•齐语"中说:"春以搜振旅,秋以猎治兵。

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

"战争之事,也谓之军旅,"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战争之事,孔子答复说:"军旅之事,丘未之学也。

"因此,军旅诗,就是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的诗歌。

军旅诗定义为: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歌。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2、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4、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大方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
7、卫国激情与艰辛生活的冲突;
8、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三、盛唐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颀。

1、特点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颀"古参军行",岑参"XX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参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XX词"。

2、美学风格
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表达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比照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展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参军行"为例: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剧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决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常年戍边的亲人还安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忧、牵挂,而这些担忧、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得意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提醒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那么有深刻的时代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阔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比照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参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五、主要意象及其主要特点:
1、主要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
2、主要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
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六、代表诗人:
1、高适
〔1〕、生平:
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参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场,高适长期参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比照,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说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2、岑参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参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参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场,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4、卢纶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七、代表作品:
1、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现存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思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大方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地正值盛夏。

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展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衬托这种气氛的。

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
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制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那么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大方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照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2、常建"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大方、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

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归顺,边境安定。

乌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戊的女解忧为公主,下嫁乌,生了四男二女,儿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表达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

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3、卢纶"塞下曲四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因为是和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

据载,汉代名将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觉,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假设,沉着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局部,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4、益"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完毕,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旷、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拟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XX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那么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辛,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完毕",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大方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那么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风光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

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
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赞美西北边地风光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

"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

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

在江南,春回,是啼鸟唤来的。

而塞北的春天,那么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得意。

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八、名作赏读:
1、高适"塞上听吹笛"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5分〕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答复。

〔5分〕
〔4〕、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5分〕
2、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找出诗中采用夸手法描绘风沙之大的两句诗。

〔2分〕
〔2〕、诗中用细节描写极言天气寒冷的是哪几句?〔3分〕
〔3〕、诗中如何描写风的?〔5分〕
〔4〕、诗中表达了那些奇情。

〔5分〕
3、颀"古参军行"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参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展比照,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表达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2〕、本诗画线句与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拟。

〔5分〕
参考答案
1、"塞上听吹笛"
〔1〕、C
〔2〕、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如果答哀伤、哀愁的得0.5分)
〔分析: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土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消沉。


〔3〕、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

"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织,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4〕、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土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3〕、"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风光,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

"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

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

这种恶劣环境中,迎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

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经过这样充分的衬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4〕、"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

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

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

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迎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场面。

诗歌的第一局部,"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诗歌的第二局部,"匈奴草黄马正肥,金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迎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

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