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堡历史大事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堡历史大事记
晋汉末晋初(206年274年)据旧县志记载,透堡炉山是道教发祥地。

汉末晋初为道教修炼之所,曾是唐代道家36洞天72福地之一。

太康三年(282年)始设温麻县(今连江县)隶晋安郡,透堡属之。

晋永嘉间(307-312年) 岭兜郑氏于西晋间迁入透堡。

据郑思肖菊山翁家谱。


汉末晋初(206年—274年)
据旧县志记载,透堡炉山是道教发祥地。

汉末晋初为道教修炼之所,曾是唐代道家36洞天72福地之一。

太康三年(282年)
始设温麻县(今连江县)隶晋安郡,透堡属之。

晋永嘉间(307-312年)
岭兜郑氏于西晋间迁入透堡。

据郑思肖菊山翁家传记载:郑氏得姓于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之后,至晋永嘉间分派入闽,居于连江东导村(即今透堡)。


大通元年(527)
透堡飞凤桥外建的净安寺,是连江县有史可考最早建造的寺院。


大业三年(607年)
温麻县并入闽县,隶属建安郡,透堡属之。


武德六年(623年)
析闽县温麻地,重臵温麻县及长溪县。

同年温麻县改名连江县,不久长溪县并入连江县。

是年,相传透堡曾与城关县治之争。

长安二年(702年)
析连江东北四个乡复臵长溪县。

天宝元年(742年)
在透堡大街建瑞丰寺。

同年在松加阪地方建成伽院,后圮。

天宝五年(746年)
陇柄鱼山南麓建月峰寺。

原名“广化寺”,唐大顺二年(891年)改今名。

大中元年节(847年)
建元沙院于北门外叶舍头,后圮。

景福间(892-893年)
在塘里村建灵佑尊王宫。

乾宁元年(894年)
在财岭山建报慈寺。

同年,避隐弥勒黄琮入迁透堡,为始祖,历八世分为孟、仲、季三房。

天佑间(904-907年)
透堡西门外建成历上桥,因古时透堡、马鼻和罗源宁德一带学子赴省或进京考试,必经此桥,故又名为登云桥。

唐代(618年—907年)
邑人章寿幼时牧羊于香炉峰,遇王、谢二仙,受学得道尝斩蛇于延平峰顶,峰旁一大石刻有“章仙峰”三字,现有磨剑石、石棋盘、扫竹坛等遗迹。

后梁
贞明三年(917年)
王延最娶彭厝里彭延年将军之女为妻,为王氏之始祖。

并于同年建设王氏宗祠。


开宝三年(970年)
透堡黄氏始祖黄琮,在官坂镇下濂村原隐居地弥勒山将墓亭改建为弥勒寺。

天圣七年(1029年)
净安院沙门义守建石桥于岭兜村圣公庙前。

庆历八年(1048年)
透堡大岭岭路历史悠久。

岭边“章仙峰”边旁该有“庆历八年戍子秋,众缘更开是路志矣”。

峰下载:“师传庚”。

庆历中(1041-1048年)
修建童井碑记载:“庆历中郑珍修建”。

相传该井始建于隋唐间。

熙宁三年(1070年)
郑瑜中式进士,为透堡第一个进士。

元八年(1093年)
飓风大潮,海边稻田尽淹。

政和元年(1115年)
进士王元鼎在透堡西门建昼绣坊。

隆兴二年(1164年)
二至八月大旱7个月,粮食失收,发生饥荒。

淳熙元年(1174年)
郑鉴应廷试对策,两优释褐,任太学正,奉旨重建报慈寺,以纪念祖母王氏夫人,并在透堡四大街铺设四直二横石坂路。

在塘里澳尾建东里桥,在透堡大街建状元坊,在岭兜建状元井。

淳熙九年(1182年)
郑鉴在朝为官,因持正嫉邪,致奸党嫌忌,排斥外放出知台州,报国之愿未遂,忧郁寡欢,病卒任所,年仅37岁。

宋寓贤朱熹,赞其有“古净臣之风”。

淳熙十一年(1184年)
自夏四月至秋八月无雨,大旱。

淳熙间(1174年—1189年)
泰山宫边建南峰桥。

绍熙二年(1191年)
建塘里桥于塘里村土地堂边。

庆元间(1195年-1200年)
尖墩王氏始祖王元懋迁入居住。

嘉定六年(1213年)
岭兜郑建宗祠于大街瑞丰寺边,后遭兵灾毁,把岭兜“崇睦亭”改建为祠。

嘉定十三年(1220年)
大饥,民食草根。

端平间(1234年-1236年)
杨熙以腊胜携三子定居陇柄村为迁透始祖。

嘉熙元年(1237年)
在炉山寺南侧建炉峰井,民间称“圣井”。

德佑间(1253年—1258年)
田乾林始祖林恩坤由连江道沃迁田乾居住,又经10世林佛养于明正德间(1506年—1520年)徙居下街为始祖。

德佑二年(1276年)
五月,赵在福州称帝,称宋端宗,以福州为行都,改称福州府。

宋代(960年-1279年)
田赋沿唐制,地户两税法,夏钱,秋米。

岭兜陈氏始祖陈世本迁杨厝街双楼地方居住,经13世迁岭兜,为拱头陈一个派系。

进士王元鼎建拱头龙津桥,便利交通。

在东门外建武圣庙。

建月峰桥于陇柄村口。

杨氏二世祖建祖室于陇柄村。

报慈寺后建郑鉴墓。

白云山(白王里)建王元鼎墓。


至元二十年(1283年)
四月初八,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将编写的诗文用漆、锡、灰、铁四重密封,沉入苏州承天寺古井中。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初八日经356年因旱淘井,被僧达俗发现,巡抚督察院张国维刻传于世,后称“铁函心史”。

是年,郑思肖在《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中提出矿床成因于地下水岩石裂隙中循环而形成的观点,比16世纪誉为世界(矿物学之父)的阿格里科拉提出的同样观点还早两个世纪多。

延佑五年(1318年)
郑思肖在苏州病重垂危之际,嘱其友唐东屿曰:烦书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语毕卒享年77岁。

元统二年(1334年)
农民义军(红巾军)攻克县城,帅府征召福清知州出兵镇压,并在县内创保甲臵屯棚,杀害“内应”。

至正六年(1346年)
农民义军攻克县城,烧毁县衙前堂。

至正间(1341年—1368年)
设宁善等乡巡检于透堡。

巡检河南人刘浚。

至正十二年(1352年)
十二月,农民义军王善攻罗源,分道攻福州,宁善乡巡检刘浚率部镇压,占于官坂被义军射中执杀。

至正十五年(1355年)
北门外炉山麓建三仙观。

元代(1279年—1368年)
龙头刘氏始祖龙岩州迪功郎刘唯远由长乐迁入龙头村居住。

龙头村在大厅中西边建横廊井一口,供应全村村民生活需要。

北宋间陈汝载避乱南迁入闽,元末陈忠、陈恩迁入馆读为陈氏始祖。

埕里林开山始祖林洪,其先世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经数传迁入北街居住。

赖氏始祖赖钦士自永定迁徙透堡定居。


洪武十四年(1381年)
县编赋役黄册,户分民、军、匠三等,建图甲,100户为图,设里长,10户为甲设甲长,负责摊派徭役,民亻夫、驿传等差役。

洪武间(1368年—1398年)
设北坛于棋盘堂上,设南坛(天地坛)在鱼山麓北侧。

上澳林氏始祖林旬奉红牌事拨屯耕居安德里上澳。

永乐十二年(1414年)
岭头建巍丰寺,后倒圮。

正统十三年(1448年)
浙江叶宗留率农民义军攻克连江县城。

正统十四年(1449年)
二月,福建农民军首领邓茂七中箭阵亡。

六月,连江响应邓茂七继起的农民义军,两次攻克县城。

成化十一年(1475年)
巡抚御史刘信为义士杨崇建孝友坊。

成化十八年(1482年)
大风暴雨,坏田禾,损人畜。

正德十二年(1517年)
夏,地震有声,五日乃止。

正德间(1506年—1521年)
高僧善缘募资建炉峰寺。

嘉靖十三年(1551年)黄良佐重建。

郑必昌经商定居下街,为井窟郑氏始祖。

陈氏在馆读村建设宗祠。

嘉靖十九年(1540年)
海盗李七(又名光头)、许栋引倭寇结巢双屿,四出攻掠福建沿海,年内侵犯连江。

嘉靖33年以后不间断攻掠连江境内定海、白沙等地,并流窜福州、宁德、罗源等处。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四月,地大震。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因连续两年夏旱,斗米银一两,饿殍众多。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二月十五日,倭寇登岸入境,为害达三个多月之久,大肆残杀、抢掠。

全乡被杀俘者有500余人。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因寇乱,生产失误,大饥荒,至冬稍息。

是年,筑城堡,周长310丈,高1.5丈,宽丈余,设东、西、南、北四门。

乡举李天麟为督透之总,县官旌以“保障”二字。

领导建堡的还有黄元茂、杨文台等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十一月十七日自昼至夜地震9次,十九日又震2次。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四月。

倭寇侵犯寿宁后南下,越北岭,企图攻省会。

及闻侵平海卫(今莆田市)的同伙惨败。

遂退透堡、马鼻一带扰乱,副总兵戚继光闻讯于五月初二日赶到,透堡人民大力支援。

采用陈第用“泥橇”的“平倭策”,歼寇400余人,寇乱始息。

乡民在白鹤山麓建保民堂纪念。

后于康熙间进行重建。

是年,杨继林从陇柄村迁居北街发展子孙。

嘉靖间(1522年—1565年)
为消灭倭寇通讯需要,在透堡制高点峡口,龙头山、台岗建三座烽火台,遗址尚存。

为彰扬灵佑尊王与戚继光灭寇功绩,乡间开展游神踩街与铁机坪活动。

馆读村民在岭头坪挖土洞36洞避倭,时称“千人洞”。

龙头村建设刘氏宗祠后毁于兵火,乾隆十七年募建。

万历六年(1578年)
连江实行纲、徭、民兵、驿传等四项税法,称“一条鞭法”。

万历七年(1579年)
连江县全面清丈田亩,编制“鱼鳞册”和“黄册”都察院庞公负责透堡丈量,乡举高墙黄良佐任其事,七载告竣。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杨氏在杨厝街建宗祠。

万历间(1573年—1619年)
黄氏仲房在高墙建宗祠。

天启元年(1621年)
重建飞凤桥,相传该桥始建于唐宗间,为净安院寺僧募建。

崇祯五年(1632年)
郑成功部队攻破幕浦,百姓负伤甚众,无钱医治,透堡医生黄德明负药前往免费治疗,口碑载道。

崇祯八年(1635年)
馆读村陈玉屿重建鲤溪村仙踪寺。

崇祯十一年(1638年)
尖墩村在澳尾建水井。

崇祯十七年(1644年)
黄氏孟季房在马头建宗祠,迁界被火焚,康熙十七年(1673年)重建。

明代(1368年—1644年)
李华自古田杉洋迁罗源崎柄角营居住,次子李定迁透堡为始祖,明末在大街建宗祠。

明末(1621年—1644年)
井窟郑氏在下街建宗祠。

蔡安甫肩挑卖茶油换元宝亻夫,入赘陈家,为塘里蔡氏始祖。

毕起祥从河南迁连江下洋,挑佛担为人抽忏,迁岭兜为毕氏始祖。

龙头建设尊王宫。


顺治二年(1645年)
闰六月二十七日,南明在福州立朱健为唐王,改年号隆武元年,年内进驻连江县城,改按察和布政分署为王府。

顺治十三年(1656年)
八月初四,郑成功部将万余人攻克连江县城,清知县杨继生自缢。

顺治十七年(1660年)
八月,郑成功部将陈尧策,由琅歧率兵进攻透堡,民称“海寇”,乡民杨道克率众数十人抵抗,寡不敌众,道克迫从北门城墙跳下身亡。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十月,清廷为阻止郑成功部队在沿海地区复明活动,并切断其物资接济,下诏连江沿海三十里以内居民全部迁居县城附近,透堡亦属调迁范围,房屋焚弃,田园荒芜。

岭头有一界牌,刻字:顺治十八年奉旨边界。

康熙三年(1664年)
八月大饥,调迁乡民死亡无数。

康熙九年(1670年)
郑经(成功子)退踞台湾后,总督范承谟上疏,请求复界,历经十年调迁的透堡与琯头,大小澳等人民才回迁重建家园。

康熙十二年(1673年)
五月至八月,少雨,干旱。

是年,龙溪王氏在龙溪里地方建宗祠。

康熙十三年(1674年)
西门外登云桥边募建文昌祠。

康熙十八年(1679年)
郑经屡犯沿海,清廷再次逼迫沿海居民调迁内地,谷价腾飞,透堡调迁人民饥寒交迫,殒命者不计其数,杨伯升慷慨忠义,散自己财产,接济灾民。

康熙十九年(1680年)
郑经在台湾逝世,清廷准许被迁界人民回迁家乡。

透堡人民迁回了原籍。

是年,郭际隆从土阪迁来透堡居住,为透堡郭氏始祖。

康熙二十年(1681年)
下街建设田乾林氏下祠。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陇柄三叉路发现虎患,杨伯需往陇柄适鱼山虎至,赤手空拳,持片石搏斗,直扼其吭,虎张口时,投石口中,虎毙。

用力过度,须发俱白。

是年,江西归农兵提垦荒令占耕民田,透堡诸生杨慎仲为民鸣冤于总督府,杖责而亡,后经其侄仲白告发,迫使官府收回垦荒令,保护了沿海数省农民利益。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四月,海滨雨雹大如弹,闰四月炉山出现五色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尖墩在石湖边建石牛堂后座,后于乾隆、道光间增建前照戏台。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龙头福善寺始建无考,是年重修后圮,民国时重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馆读陈氏宗祠进行重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在城外西侧募建棋盘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尖墩王氏在尖墩村建宗祠。

翌年建支祠
康熙间(1662年—1722年)
大岭边建望仙亭。

杨仲开妻邱氏(节妇)舍金建西门兜玉井兴福庵。

炉山下吴氏始祖吴熊于丹阳磨下迁炉山下为茶洋派始祖。

清初:(1644年—1722年)
林元乡为避灾荒,由榕城凤坂墩徐宅境迁入北街后门厝为始祖。

南门兜吴氏始祖吴世相由福清玉融岐阳入迁透堡为始祖。

并建宗祠。

明天顺二年(1459年)
冯氏由河南迁入宁德洋中土坎村居住,其裔孙冯宗新迁入透堡为金鸡冯氏始祖。

龙山谢氏燕墩分派谢长辉携子友义迁透堡为始祖。

廖定海原籍长乐,后迁顺昌,又迁龙岩,八世孙廖定海定居岭兜为始祖。

雍正四年(1726年)
七月,飓风暴雨成灾,知县刘良璧为民请命,发放仓粮济民,并免除部份田赋。

是年,田赋实行“摊丁入税,地丁合税”,赋役减轻,经济有所好转。

雍正间(1723年—1735年)
北街郑氏始祖郑寰由下屿前厝入迁透堡定居。

乾隆二年(1737年)
八月十五夜飓风大潮,尖墩、龙头两村近海稻田尽被海水淹浸,受灾严重。

连江知县戚言奉旨开仓济民,并贷贫民谷和减免田赋。

乾隆三年(1738年)
夏,连江全县饥荒,下街林帷唐女荘小(保安里陈禹文妻寡妇),献谷百石助赈,制府郝玉麟旌曰“惠周同志”。

抚军卢焯旌曰“节义可风”。

乾隆七年(1742年)
五月一日,日全食。

乾隆十九年(1754年)
尖墩建龙津亭于水井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大街泗州佛殿边建水井一眼。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夏,安德里炉山鸣。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六月十二日大水,二十九日大风雨,十月地震。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六月九日,炉峰下龙潭井有龙上升,自辰至午,声如殷雷,逾刻片云接引去,人见其尾。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馆读岭头坪建观音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建设炉山下仙姑庙。

乾隆间(1736年—1795年)
许时著入迁馆读为许氏始祖。

郑贤安于下屿前厝迁塘里居住,为塘里郑氏始祖。

陈乃新于马鼻南门迁入北街为始祖。

颜右峨从颜岐迁入龙溪里居住,为颜氏始祖。

透堡开始,游字纸文化活动。

嘉庆五年(1800年)
七月十五日,飓风登陆,拔树木,毁民舍。

嘉庆十三年(1808年)
塘里郑氏在塘里下澳建宗祠。

嘉庆十四年(1809年)
泰山宫原名康王庙,始建无考,是年进行重建。

嘉庆十六年(1811年)
大岭太保亭始建无考,是年募修。

黄氏仲房支派在新高墙地方建支祠。

嘉庆间(1796年—1820年)
省中李某与罗源阮某合伙在下街林氏上祠开设透堡头一家典当铺。

道光初年宗祠火焚停业,宗祠进行重建。

寺后街水进边创办登瀛书院(又名书斋),培育学子。

下街天地灯后设立惜字社(文昌下祠)筹划惜字纸,游字纸事宜。

道光元年(1821年)
七、八月间霍乱流行。

暴死众多。

道光三年(1823年)
重建武圣庙。

道光四年(1824年)
大饥,馆读陈章英将所贮积谷子百余石平粜附近十三墩村民,人赞其德。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寺后井始建不明,是年重修。

道光间(1821年—1850年)
林能斌从长乐东林派系迁入透堡为始祖。

咸丰三年(1853年)
四月,大雨成灾,炉山倒斜地方山崩地裂,因名“崩崩塌”,激水冲成一条涧,名为“炭跤涧”。

咸丰五年(1855年)
春旱,大部份早稻缺水插秧。

粮食损收饥荒。

是年,在新墩下建凤阳亭。

咸丰八年(1858年)
重建塘里五谷神庙。

咸丰间(1851年—1861年)
尖墩田乾村建石牛堂。

同治三年(1864年)
杨洪超开当铺出花蓝钱票2万,被假票混入支取,损失严重,破产停业。

同治五年(1866年)
尖墩村在海滩围田120亩。

同治十年(1871年)
建设上澳林氏宗祠。

同治十一年(1872年)
朱振到透堡发展基督教徒。

光绪七年(1881年)
闰七月二十九日,特大飓风,拔大树,刮民房。

光绪九年(1883年)
岭兜村建水井一眼。

光绪十年(1884年)
七月三日中法海战爆发,福建水师残败。

同月5日至9日法舰队退出马江,至长门时被长门和金牌炮台击中遁逃,法军统帅孤拔毙死。

光绪十五年(1889年)
三月十二日,大雹成灾,农作物和果树都受损失。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秋,有老虎入境为患。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天主教传入连江,透堡借民房设天主堂公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馆读后门山建设鼎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乡民郑瑞声、黄克安、黄忠炳等人聘请拳师曾守辉聚集棋盘堂设馆习武,组
织“广福会”,秘密团体,以赛社形式按期集中,策划反清大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参加同盟会组织连江东塘人吴适,加入“广福会”组织,被推为“大哥”(会长),旋把“广福会”改为“光复会”,会员发展300多人。

宣统元年(1909年)
正月初三大地震。

是年,北茭陈银弟围垦尖墩下埭田200亩。

是年,六月旱。

七月飓风暴雨,大潮,民房倒塌,田园受淹。

九月蝗虫咬禾成灾。

是年,县邮电局开辟从县城经透堡至马鼻邮路一条,全长45公里,三日班,并开设邮政代办所。

宣统三年(1911年)
三月上旬,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吴适带领光复会员二十六人(其中透堡七人)前往参加广州“三〃二九”起义,壮烈牺牲七十二人葬于广州黄花岗,连江九人中,透堡有黄忠炳、王灿登两烈士。

突围生还义士五人。

九月十九日夜,县光复会成员得悉福州举义成功,连夜云集县城,攻入县署,知县周之松缴印出署。

杨起镛(原籍透堡)被推为义军司令兼知县,从此推翻连江封建统治。

清代(1644年—1911年)
埕里林氏建宗祠于北街。

建设北路翻岭桥、仙家坂桥、西门外矮桥。

为档风沙和水土流失,透堡明智老者组织群众在东门外新墩挑土堆集成山仔。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年)
1月3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连江县署改为县公署,属东路道(民国三年改称闽海道)。

同月,辛亥广州起义生还义士黄顺基光荣返连,光复会员及各届人士2000多人在县城帝爷庙(今县电力公司原址),召开欢迎大会。

是年,乡间设自卫团,保卫社会治安,防止匪盗扰民,乡民推举杨特卿为团长。

是年,全县划十九个自治区,透堡属十一自治区(马、透、赤区)。

民国3年(1914年)
3月,墩里人林祝寿在炉山北路水楻地方割芦草(牛饲料),遇虎身亡。

民国5年(1916年)
8月1日,飓风暴雨,稻田淹没,损失严重。

民国7年(1918年)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三日)地震。

民国10年(1922年)
龙头建玄天上帝真武殿。

20世纪90年代进行改建与扩建。

民国11年(1922年)
为发展教育事业,乡间办小学,公推杨特卿为校长,借用杨氏宗祠为校舍。

民国13年(1924年)
2月,海军陆战队在连江成立垦植局,强迫透堡、马鼻等地农民种罂粟(鸦片)每户至少种一亩,亩抽秧苗捐银元十元,不种者科罚银元十元。

透堡有1000多亩田园种上罂粟,乡间到处设烟馆毒害人民。

是年,杨家族人合伙在下街井窟郑宗祠开设“福裕”米厂,这是透堡第一个动力加工厂。

民国15年(1926年)
12月,陈兴桂(即茂章)在马鼻建立中国共产党小组,并在东川村(今马鼻镇东湾村)建立地下交通站。

民国17年(1928年)
7月,暴雨成灾,山洪暴发,净安寺被洪水冲垮,倒毁。

9月,全县划二十里四都,透堡复名安德里。

包括透堡、陇柄、塘里、岭兜、大溪里、炉山下,尖墩、龙头、田乾、上澳、拱头、墩里等十二个自然村。

民国18年(1929年)
7月,杨而菖在共产党员郑厚康、黄应龙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杨而菖与杨挺英在透堡小学任教中,办起农民夜校,秘密发展共产党员,成立党支部,杨而菖兼任支部书记,杨挺英、林孝吉为委员。

是年,改里为乡、镇。

连江设八个区,透堡为第六区,有南靖(塘里)、西安(陇柄)、尚仁、尚义、尚德等乡。

是年,杨维奎合资在杨厝街开设“如昌”钱庄,至民国二十二年因息金偏高,
被中共地下党节制关闭。

民国19年(1930年)
7月以后,杨而菖根据福州市委把工作重点由闽北转向闽东决定,于8月利用暑假时间,化装算命先生,深入长龙山区,发动小数民族篮弟弟、蓝礼送等10余人参加革命,在总洋、下洋成立党支部,为以后创建长龙山区根据地打下基础。

10月10日(农历9月9日)重阳节,农会骨干三十三人,由杨而菖带领以登高名义,在炉山秘密成立农夫会(即农民协会),推举林孝吉为主席,会址设在北街林氏宗祠。

10月中共福州市委派陈崇远在城西关公亭召开中共连江代表会议,成立连江县行动委员会,11月下旬,根据福建省委指示,取消连江行动委员会,成立中共连江县委会,翌年4月改为中共连江特别支部,民国21年8月又改为中共连江县委会,这三任都是杨而菖为书记。

是年,透堡成立伍贤林业公会,在炉山造林50亩。

民国20年(1931年)
10月上旬,中共福州市委派常委宣传部长黄孝敏、军委秘书长张铁(张立)到连加强农民运动的领导并在透堡和东湖等地指导减租抗债斗争。

10月17日,中共福州市委巡视员邓子恢(化名林祖清)来透堡帮助杨而菖建立农民自卫队,开展秋收减租斗争。

10月18日,霍乱流行,两天死亡150余人,林品全与林礼松夫子及郑冬保、冬法两兄弟都是死于上下午。

12月21日(农历11月13日)由于减租斗争取得胜利,地主阶级死不甘心,夜半召集流氓、无赖200多人,手持大刀猛扑农夫会会址北街林氏宗祠。

杨而菖率领农民自卫队及农夫会员开展了武装暴动,这就是威震八闽的“透堡暴动”。

激战三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杨而菖带领骨干30多人突围掩蔽福州等地方干地下工作。

是年,馆读陈氏宗祠增建后座。

民国21年(1932年)
春旱,全镇有80%早稻违时插秧,粮食欠收,发生饥荒。

2月,县政府下令向透堡、马鼻等地征收鸦片烟苗捐税。

在中共连江特支支
持下,4月13日透堡农民鸣锣集会反对缴纳烟苗捐,与前来收捐的海军陆战队发生冲突,29日2000多农民集会游行示威。

3月27日全县17个自治区并为八个行政区,透堡属第六区,驻地马鼻。

6月6日,共产党员杨与可率领特务队10人,夜袭官坂民团与契税局,打死捐棍一人,打伤团丁八人,缴枪五枝。

同月,中共福州市委陶铸巡视连江,帮助建立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简称连江游击队),支队长林炳光,政委陈兴桂。

9月初,杨而菖带领游击队袭击透堡民团,烧毁团部,团长杨兆禧逃跑。

9月初,驻连海军陆战队配合官坂,透堡民团“围剿”合山游击队根据地,游击队转移长龙,全村洗劫一空,农民被杀死10多人,烧毁房屋12座。

9月24日至27日,(农历8月24—27日)霍乱流行,三天死亡27人。

10月杨而菖调厦门工作。

连江游击支队被支队长王调勋操纵,密谋叛变,中共福州市委发觉后,把王调勋开除党籍(后叛变),由陈茂章任支队长,李铁(即黄孝敏)为政委。

12月陶铸再次巡视连江,指示游击队向罗源山区发展。

翌年初,游击队解放罗源飞竹等20多个村,使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

同月海军陆战队以一个营兵力会同连罗两县民团武装,分别沿洋门岭、柳坑岭、透堡岭、朱公岭、大获、浦口等六路围剿连江游击队,游击队迅速转移并突袭丹阳镇。

民国22年(1933年)
2月3日,连江游击队李德标等人捆绑主要领导事变,杨而菖、任铁峰奉命赶回果断处理,任铁峰为支队长,杨而菖为政委。

春,县政府发出禁烟令,农民纷纷将罂粟打掉,并开始戒烟。

4月,中共连江县委在山面区(长龙)洪塘村成立县革命委员会,首任主席林嫩嫩,山面区革命委员会也同时成立。

5月21日,县政府组织民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围剿”山面区革命根据地,杨而菖率游击队转战琯头。

同月,中共连江县委为解决游击队武器和弹药缺乏问题,派人到长乐县厚福乡过透村建立海上运输队。

11月16日,(农历十月初九日)杨而菖率领红军游击队攻克透堡,随即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