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沉默语的文化差异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沉默语的文化差异及其成因
王秀琴
沉默语是非语言的一个方面,更确切地说,是属于副语言的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然而,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沉默语不同的内涵.所以,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沉默语的了解与掌握成了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故而,本文拟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对沉默语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沉默语与交际
所谓沉默语,是指在讲话或交谈中不做出有声
的表示,而做出无声的反应或停顿.其本质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恰到好处的沉默和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它为默语,即沉默语.也可以说,就是人类利用沉默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非语言行为.
在人类交际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沉默语和其他非语言行为的功能与效用也是不能低估的.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有时甚至是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如我国"空城计"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司马懿率军兵临城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以2500人的兵力击退了司马懿15万大军.这一交际过程的完成,他们之间不是靠语言,而是通过沉默和其他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
沉默语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超越语言力量的一种高超的传唤方式.英国社会语言学家沃德豪认为,沉默语可传达行为者各种思想情绪和心理状况,可能是尊敬,支持,舒适,也可能是冥思,反对或迟疑不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智森对沉默语也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沉默语具有五种不同的交际作用:合分作用,情感作用,启示作用,判断作用和表现思想的作用.智森的分析充分表明了沉默语在交际中的多功能性与不确定
性.的确,沉默语能传递非常丰富的信息,然而在
交际过程中,它所表达的含义要根据语境来进行推测,揣摩和判断.二,沉默语的文化差异
沉默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赋予它的内涵却有可能不同,不同文化间的人们对待沉默的态度和理解也就存在着很
大差异.沉默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态度方面差异
文化不同,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反应存在着很大差异.如美国人总是喜欢夸夸其谈,因为他们把沉默行为理解为言语的匮乏,缺乏信心.他们还会认为,沉默不语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表现,甚至是一种侮辱.与之相比,中国人偏爱沉默.人们信奉少说为佳,言多必有失的哲理,所以强调慎言,避免祸从口出.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还是谦虚和礼貌的表现.因此,中国人推崇"沉默是金"的至理名言,在交谈中十分注重沉默语的功能与效应,常常以沉默和停顿来传递信息.
在东方,沉默行为被赋予积极的含义.日本人更是认为,沉默是表示敬意,顺从和友好的一种交际手段.这一点从电影�追捕�中杜丘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就能体现出来.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欧洲各国,对沉默语的态度与解读也是不同的.在法国,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说话,然而在前苏联,情况却恰恰相反.荷兰人,爱斯基摩人喜欢沉默,尤其后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沉默状态,而意大利人,却像美国人一样,则喜欢侃侃而谈.
总的来说,西方人对待沉默语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而东方人的态度是相对积极的.一般来说,西方人认为,沉默可能是表示羞怯和气愤,也有可能是表示对对方的冷淡,反对甚至是敌视,而东方人则喜欢将其解释为是沉思,认可,顺从,敬意和友好等的表现.
(二)使用规则差异
人们的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交际者双方对彼此言语与非言语行为进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不同文化中,对沉默语的编解码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 .
T.H all )将"沉默"作为划分他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hig
h -c on �e ��c �l ���e �)和低语境文化(lo �-c o n �e ��c �l ���e �)的一条重要标
准.所谓高语境文化,就是交际的信息大多蕴含在
外部环境中,或隐藏在人们的内心世界.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会话者所要表达的绝大多数信息都会反映在语言的编码中.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
���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喜欢在交谈中开门见山,滔滔不绝的缘故.他们认为,语言才是真正的交际工具.他们要靠语言的力量来传递真正的信息.而东方人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编织在语码当中,他们特别关注交际的非语言环境作用.交谈时,要考虑到时间,地点,谈话方式以及说话人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因此,对沉默语解码的过程其难度和重要性超过了语言.人们更多的是要通过语境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获取那些隐含的丰富的信息,去感悟和捕捉对方的真正意图和交际目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东西方文化对沉默语的使用规则是不同的.如果说,西方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那么,东方人交际很大程度上是靠语境和人格的魅力来完成的.
三,差异成因分析
从以上探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沉默语言在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又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沉默的态度与使用规则不同,由此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也就不同.为了避免因沉默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有必要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究其所有,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历史文化渊源不同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渊源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观和对沉默语的态度.如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是道家学说和儒家文化.道家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文化中最早表明语言观的思想家.他对语言的学说与思想对人们语言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直接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中语言观的基础.他认为,人类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同自然的关系是不能通过语言来沟通和实现的.这就表明,老子对言词实际上是鄙视和不信任的.他倡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儒家文化的代
表孔子对语言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他主张慎言,寡言和戒言.他教育弟子少说话,多做事.他认为,
自然规律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
在西方,圣经文化的影响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上帝的顶礼膜拜深深地影响着他
们的语言观.他们认为,是上帝在混沌中用语言创
造了世界,造就了天地与万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是靠语言来建立和维系的.在他们看来,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语言是神圣崇高的东西.在生活中,这种语言创世观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交际观.故而,人们尽量回避沉默,极力用语言去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沉默语的态度.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至上,自由发展,实现自我.在做事做人风格上,他们重视外向的行动和行为.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交际风格上,就是言论自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坚持己见,不绕弯子.他们认为,只有语言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为了实现自我,竞争的压力使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在沉默中去揣摩彼此的心声,还是用言语表达得更明白更直接.他们认为,同语言比起来,沉默的方式太被动,力量太小.所以,美国人无论在什么场合,谈话都会开门见山,也都会据理力争.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人们更为关心的是群体的和谐,社会的有序,不以自我为中心,主张集体利益至上.这种价值观反映在会话方面,就是委婉,含蓄,谨慎,甚至沉默.为了维护和谐,避免冲突,不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不轻易说出来.李大钊先生曾指出,东方属于静的文明,他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况且,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森严,等级鲜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身安全,保持沉默是最好的办法.中国有句名言:祸从口出.这是在告诫人们,说话要当心.在不知用言语怎么表达时,保持沉默为上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沉默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忽视沉默语的功效.如果能适时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沉默这一非语言手段,一定会大大提升其交际效果,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中听惊雷的艺术佳境.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沉默语的文化差异,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达到跨文化理解.这样,交际才能更为有效而顺畅.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
2001.[2]L e �in �o n S C.P ���������[M ].Ca mb �i d g e :CUP ,1993.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W a �d ha �g h R.A �I �����������������������������[M ].
B a �il Blac k �e l l ,1986.
[5][美]布罗斯纳安L .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
比[M ].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6]H al l E T.���������L �������[M ].Ne �Y o �k :D o �-b l e d a �,1959.
[作者简介]
王秀琴(1957�
),女,河南焦作人,新乡学院外国语学
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