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听听那冷雨(之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⑵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⑶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导入:
1、今天是一个雪天,可是我们却要走进一个下着雨的世界,这真有点难为同学们了,不过,我相信,同学们在雨的世界里,也会感受到几分诗意的美。

这节课我们就将陪着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来《听听那冷雨》。

(幻灯片1:课题)
2、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找几位同学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亡国的痛苦。

这样看起来,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总是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

但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月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定风波》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

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

看来,雨声中的感悟,也与个人的气质、遭遇有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3、台湾作家余光中对雨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

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4、我们学习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复诵读,鉴赏优美语言,借鉴表达技巧。

②沉吟涵泳,体味思想深情,培养爱国情愫。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题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⑵ 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

(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由雨展开联想)
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

(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

(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将雨的回忆沉淀)
二、文本研习:
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在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来赏析。

1、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

请位同学朗读第一节,大家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找位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富有诗意。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

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三节。

学生齐读第三节。

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一学生读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叠字、叠词、叠句;对偶重叠、排比重叠、反复重叠。

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使人如闻如见,身临其境。

(联想、想象)
4、课文第4节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两个层次的描写,找出美国和中国山不同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

学生体味。

明确: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中国韵味和意趣。

落基山的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而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才有几分山水的真味。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乡明。

对祖国怀着特别的感情,所以对祖国一切都深深的眷恋,怀有深情。

三、重点探讨
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

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学生读。

2、这段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拟人、比喻、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

四、总结: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五、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陪着余光中先生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

①本文的语言尤其独具特色,同学们在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课后展开联想与想象,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自然景色,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②另外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本文中化用的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听听那冷雨(之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
(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三)小组讨论交流。

(四)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1)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五)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

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

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

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

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文章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

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交流写“雨”诗句。

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

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