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5节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何面目也”意为“有什么脸面呢”。 答案 (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 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 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 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参考译文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 汴梁时战死。父亲叫康再遇,跟从太祖讨伐李筠, 也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他的 父亲战死之后,皇帝诏令让他接替他父亲的职位, 跟从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跟从其他将领在石 岭关打败了契丹人,担任了登州刺史。不久做了代 州知州,后又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宋 真宗即位后,把康保裔召回朝内,因为他的母亲年 老需要奉养,真宗赐给他上等的酒、茶、米。诏令 嘉奖了康保裔,让他去做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 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 锐之师参与战斗,恰逢天色已晚,和契丹人约定第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 功,何面目也!” 审题提示 (1)句中的“贷”意为“借”;“器玩”指器物 珍玩;“以”,连词,相当于“来”。(2)句中“议”指 “建议”;“状”是“情况”;“吾曹”指“我们这些
二天 早晨会战。 第二天黎明,契丹人将宋军重重包围,手 下人劝康保裔换套铠甲突围逃走,康保裔说:“大难当头, 我不会苟且偷生。”于是就与敌人展开决战。打了两天,杀 伤很多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士兵死伤殆尽,弓 箭也已用完,援兵却迟迟未到,于是康保裔战死沙场。当时 皇帝驻扎在大名,听到康保裔战死的消息非常震惊难过,连 续两天没有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 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谢恩说: “我的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您不降罪,还封赏我们, 我们真是蒙受不同寻常的恩遇啊!”说完哭着趴在地上不能 起身。皇帝同情地说:“你们的父亲为国家而死,封赏当然 要厚重。”回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 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自己也死在战场上,他们祖辈都有忠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 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 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 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 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一、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
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 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 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 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义。所以应该翻译成 “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 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 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 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作判断词才多了起来。
2.被动句
知识与题型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翻译,一直是与现代汉语中的 写作齐名的综合考查形式,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 扩展性,因此成为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压轴大 戏”,成熟而经典。而文言翻译在传承文化、弘扬传 统、沟通古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翻译” 考点,具有纵向拓展深入及横向延展拓宽的特点, “纵向”表现为由判断到翻译,由客观到主观,由单 句到组合;“横向”则体现为题型的创新及多样化, 如翻译与评点等相结合。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 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 “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 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 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 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第 5 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
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 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
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 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 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 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 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 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 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 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 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 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出师表》) 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此非.儿女子所知也.。(《高祖本纪》)
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也.。(《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心节操,非常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重视礼节, 喜欢结交宾朋,擅长骑射,射飞禽走兽没有不中的。曾经一 张弓放了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 人们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经历大战无数,身上有七 十处伤口。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 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又给了他很多赏 赐。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迟迟不至,只有张 凝、李重贵率领队伍赶来配合作战,后来跟契丹兵一战,康 保裔全军覆没,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 杀到寅时,才把敌人击退。当时诸将大多损失部属,只有李 重贵与张凝全军撤回,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 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 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
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 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
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
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 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 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 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 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 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 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 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 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 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 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 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 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该考点为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考点,地位越来越重 要。
3.命题规律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 一般为: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读全文才 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考生 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 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 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于全面,实词、虚词、特 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古今同形异 义实词的翻译。 另外,每年的翻译中,总有一两个字词为“拦路 虎”,需要临场推断。对这一特点要引起关注。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做成分分析,先抓 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 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 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 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 白知道的”。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 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赤壁赋》)中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 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 流 走 ” 。 又 如 “ 侣 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 赤 壁 赋 》 ) 中 的 “ 侣”“友 ”,都是 名词的 意动用 法,理 解为 “ 以……为 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 为朋友”。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无词语标志的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 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 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 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 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 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 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 “ 席 卷 ”“ 包 举 ”“ 囊 括 ” 都 是 “ 并 吞 ” 的 意 思 , “ 宇 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
原文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解读考点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
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
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 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 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 含意。
参考译文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 汴梁时战死。父亲叫康再遇,跟从太祖讨伐李筠, 也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他的 父亲战死之后,皇帝诏令让他接替他父亲的职位, 跟从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跟从其他将领在石 岭关打败了契丹人,担任了登州刺史。不久做了代 州知州,后又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宋 真宗即位后,把康保裔召回朝内,因为他的母亲年 老需要奉养,真宗赐给他上等的酒、茶、米。诏令 嘉奖了康保裔,让他去做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 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 锐之师参与战斗,恰逢天色已晚,和契丹人约定第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 功,何面目也!” 审题提示 (1)句中的“贷”意为“借”;“器玩”指器物 珍玩;“以”,连词,相当于“来”。(2)句中“议”指 “建议”;“状”是“情况”;“吾曹”指“我们这些
二天 早晨会战。 第二天黎明,契丹人将宋军重重包围,手 下人劝康保裔换套铠甲突围逃走,康保裔说:“大难当头, 我不会苟且偷生。”于是就与敌人展开决战。打了两天,杀 伤很多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士兵死伤殆尽,弓 箭也已用完,援兵却迟迟未到,于是康保裔战死沙场。当时 皇帝驻扎在大名,听到康保裔战死的消息非常震惊难过,连 续两天没有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 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谢恩说: “我的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您不降罪,还封赏我们, 我们真是蒙受不同寻常的恩遇啊!”说完哭着趴在地上不能 起身。皇帝同情地说:“你们的父亲为国家而死,封赏当然 要厚重。”回头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 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自己也死在战场上,他们祖辈都有忠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 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 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 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 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 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一、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理解文言
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语句的理解要 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 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 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义。所以应该翻译成 “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 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 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 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 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 作判断词才多了起来。
2.被动句
知识与题型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翻译,一直是与现代汉语中的 写作齐名的综合考查形式,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 扩展性,因此成为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压轴大 戏”,成熟而经典。而文言翻译在传承文化、弘扬传 统、沟通古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翻译” 考点,具有纵向拓展深入及横向延展拓宽的特点, “纵向”表现为由判断到翻译,由客观到主观,由单 句到组合;“横向”则体现为题型的创新及多样化, 如翻译与评点等相结合。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 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 “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 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 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 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第 5 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
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 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
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 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 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 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 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 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 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 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 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 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魏公子列传》)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⑤臣本.布衣。(《出师表》) ⑥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此非.儿女子所知也.。(《高祖本纪》)
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也.。(《五人墓碑记》)
(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孔子世家》)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心节操,非常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重视礼节, 喜欢结交宾朋,擅长骑射,射飞禽走兽没有不中的。曾经一 张弓放了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 人们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经历大战无数,身上有七 十处伤口。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 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又给了他很多赏 赐。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迟迟不至,只有张 凝、李重贵率领队伍赶来配合作战,后来跟契丹兵一战,康 保裔全军覆没,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 杀到寅时,才把敌人击退。当时诸将大多损失部属,只有李 重贵与张凝全军撤回,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 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 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
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 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
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
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 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 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 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 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 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 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 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 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 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 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 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 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该考点为文言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考点,地位越来越重 要。
3.命题规律 全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翻译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 一般为:①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考生须通读全文才 能理解该句;②含有关键词(重点实词、虚词)的句子,考生 须熟悉关键词,特别是多义词,才能确定其义,准确译 出,这是得分点;③句式较特殊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 看,多为叙事性句子,少有议论性句子。 近几年,翻译考查越来越趋于全面,实词、虚词、特 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古今同形异 义实词的翻译。 另外,每年的翻译中,总有一两个字词为“拦路 虎”,需要临场推断。对这一特点要引起关注。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先做成分分析,先抓 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 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 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 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 白知道的”。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 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赤壁赋》)中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 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 流 走 ” 。 又 如 “ 侣 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 赤 壁 赋 》 ) 中 的 “ 侣”“友 ”,都是 名词的 意动用 法,理 解为 “ 以……为 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 为朋友”。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5)无词语标志的被动句。 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 ①屈原放逐,著《离骚》。(《太史公自序》) ②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 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 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 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 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 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 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 “ 席 卷 ”“ 包 举 ”“ 囊 括 ” 都 是 “ 并 吞 ” 的 意 思 , “ 宇 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考点研读 1.考点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
原文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解读考点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
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
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 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 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 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