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6节 光合作用》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本教材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科学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
《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验证有机物的方法之后,可以用该方法来检验光合作用产物,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2)能够说出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1)通过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检测和分析,经历科学检测的过程,了解科学检测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产物和条件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渐提高观察和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对生活的关注,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和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逐渐提高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2.教学难点: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的实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听说咱们三中食堂的早餐非常不错,大家早餐主食都吃了什么呀?(包子、粥)这些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淀粉)你们知道淀粉是植物通过什么过程产生的吗?(光合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光合作用”。
(二)新课教学
对光合作用你们有哪些了解?(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是在植物的叶绿体中进行的)我们快速浏览书本P107,在导学案中写下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这里的有机物主要就是指淀粉。
这个是书本告诉我们的,它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想只有我们亲自验证了才能肯定,对吧?今天我们就当一名鉴定员,一起来验证书本内容的真伪。
光合作用涉及的物质比较多,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只验证其中一部分。
那我们从与食物息息相关的淀粉开始吧,植物光合作用真的能产生淀粉吗?我们可以用什么试剂来检验淀粉的存在?(用碘液)淀粉遇碘液会出现什么现象?(淀粉遇碘变蓝色)实验演示:米汤中加碘液,变蓝色。
每小组桌上都有一片陈老师从阳光充足的地方采来的三叶草,和一小杯黄棕色的碘液,接下来大家把碘液滴在叶片上,检验一下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
(学生实验,没有变蓝)大家的实验结果怎么样?(没变蓝)那是不是就说明叶片中不含有淀粉呢?(是/不是)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观察不到蓝色?(碘与淀粉接触不充分)你的猜想非常好,陈老师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陈老师将三叶草碾碎,再滴碘液,结果也还是如此,于是,陈老师开始查阅资料,上面说是叶绿素的绿色干扰了蓝色的显色(实验:淀粉+叶绿素+碘液,不变蓝)。
并且百度百科还告诉我们一个去除叶绿素的方法——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
所以在滴碘液前,我们应该先进行一个什么操作?(用酒精将叶绿素溶解掉)但是在常温下,酒精溶解叶绿素的速度非常慢,我们可以怎样加快溶解速度?(加热)酒精是易燃物哦,能直接加热吗?(不能)直接加热就成了这样的结果——展示图片,所以我们要采取水浴加热的方法:把装有酒精和三叶草的小烧杯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再将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叶片褪成黄白色之后,然后将叶片取出,放清水中漂洗,之后再放在玻璃皿上滴上碘液。
过程清楚了吗?好的,那么开始操作。
同屏展示,(结果都变蓝色)。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
)至此,书本上光合作用的其中的一种产物得到了验证。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过程一定需要光照吗?没有光照植物还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光合作用是否真的需要光照?首先确定,变量是什么?(光照)那么我们该如何控制变量?只改变光照,尽可能地保证其它量是相同的(预测:1.一盆放在黑暗的环境下,一盆放在阳光下照射;2.同一株植物,
一片叶子遮光,一片叶子进行光照;3同一株植物,同一片叶子,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引导:哪种方法变量控制得最恰当?(第三种方法)对植物进行遮光处理了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做?(放在阳光下照射)我们怎样知道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你预测实验结果将会怎样?(遮光部分不变蓝,曝光部分变蓝色)
你们桌上的这些植物,陈老师昨天买回来的时候检验了一下,它们的叶片中原来就有淀粉,如果直接进行遮光处理然后光照,结果会怎样?我们该如何排除植物原有的淀粉对本实验的干扰?(把原来的淀粉去掉)补充一个知识: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下,会消耗淀粉。
所以在遮光处理前,我们首先要进行暗处理。
将植物放在黑暗的环境下一昼夜,使其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你们桌上的天竺葵,陈老师已经将它们黑暗处理了一昼夜了。
接下来,请每组同学选一片叶子用铝箔纸和回形针对其进行遮光处理,然后在导学案上简略地写出实验过程。
展示实验结果,并分析:
1.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蓝色,而覆盖铝箔处未变蓝色,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这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2.仔细观察银边天竺葵的叶片,除了遮光部分未变蓝外,叶片的边缘白色部分也没有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正是由于光合作用,物质才能从无机物变为有机物,能量也由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叶片中。
因此,光合作用被称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的实验探究就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