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 《国际政治学》第二章 期末考试学习资料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国际政治学》
第二章国际社会与当今时代主题
一、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国际社会是人类各个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是在近代以后,即资本主义形成以后才出现的。
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有三方面:
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
“凡是共同体以主体与其生产条件有着一定的客观统一为前提,或者说,主体的一定的存在以作为生产条件的共同体本身为前提的所有一切形式(它们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但同时也都是历史过程的结果),必然地只和有限的而且是原则上有限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些形式解体,而它们的解体本身又是人类生产力的某种发展。
”国际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国际社会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
所谓行为主体,即独立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联盟、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等:所谓行为者,是指那些虽不具有行为主体资格,但却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体,包括国际的和国内性的两部分。
国际的行为者有某些非政府性的、功能性的国际组织或团体,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态的政治运动或政党联盟等等。
国内性的国际行为者包括政党、利益集团、官方或非官方的对外组织、机构、团体等等;另外,一些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也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国家,国际社会的形成,是在国家出现之后,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为民族国家体系后。
民族国家“在经济上处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在政治上‘处在国家体系的范围内”。
再次是国际行为或相互行为达致一定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
“我们不仅生活在单个的国家中,而且生活在一定的国家体系中”。
从经济上讲,包括世界上各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结构状态,即世界经济体系;各类国家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状态,即世界经济格局。
从政治上讲,包括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关系状态,即国际政治关系体系;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状态,即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表现出更加复杂和更多不确定性的特征:
(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国际社会有其一般社会的结构功能,即作为一个整体,以某种形式和方式将其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离不开国际社会,它们之间构成为一种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权国家的活动都会对国际社会发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虽然这些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说,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合作、冲突、意志、愿望、联系、制约的总和在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改进,当代国际社会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进一步加强。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国际社会虽然被称之为一种“社会”,但是,它并不像国内社会那样,具有被普遍接受
的、对各个成员形成限制和约束的最高权威或强制中心,无论什么规则或法则都缺乏有效强制实施的工具。
它没有法定的共同宗旨和目标,没有共同协商的机制,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主权和法律,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它只是根据相互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而存在。
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主权的基本特性,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决定了国家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不容侵犯,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更不存在什么世界政府。
从其他行为要素来看,各种组织.机构的成员及个人,除自己国家的政府外,一般不受其他超国家的强制约束,有的甚至连本国政府也无法对其施行强制约束。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社会各构成要索之间比较容易地经常处于一种不断对立、冲突或竞争的状态之中。
三、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1)挤压信息疆域。
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
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
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主权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
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
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
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
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
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
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
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
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四、邓小平提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一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得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战前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国际关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残酷的战争深深地教育了世界人民,世界战争再也打不得。
人们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次的世界战争;科学技术的突破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将为人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实现了有效的合作,战争的结果又宣告了资本主义列强决定世界事务的历史已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极大削弱,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开辟了更加现实的道路;彻底摧毁了德、意、日法西斯政权,为世界民主化的进程清除了最大的障碍,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了有利条件等。
这些变化的深刻影响都是不可低估
的。
二是对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
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又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国际关系,现在世界大国之间既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又有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相互关系出现了新的因素和新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由一霸到三大中心到七国集团,相互关系中提出了伙伴关系的概念,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不再动用战争手段,而是讨价还价,妥协让步,战后几十年,它们之间没有爆发战争;社会主义由一国变为多国,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和失误,在改革中经受了巨大的挫折和部分失败,现在仍有一些国家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在探索中前进,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是社会主义的希望所在;第三世界的崛起,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冲击了两极格局,在当前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仍将发挥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战后几十年冷战的局部战争较量的结果是谁也消灭不了对方,只能走向缓和,虽说矛盾还存在,走向对抗的危险也存在,但总的来看,将长期处于一种竞争共处的状态;世界面临着众多问题,如霸权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资源枯竭、环保问题、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核扩散危险、艾滋病蔓延等,这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仅靠某一个国家解决不了,深入分析一下,和平与发展确是两个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正是这些变化,是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充分根据。
三是对未来的预测,时代主题的确定要管相当长一段时间,有很大的稳定性。
今后几十年会怎么发展?至少有以下几点:高科技继续发展是必然的,它将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全世界成为一个市场,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尽管充满了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有时还会很激烈,但向多极化发展是总的趋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