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
哲学1001 班
徐昕20100224
心理学是一门有点别扭的科学。

——威廉.詹姆士20世纪初,被称为“美国第一个科学取向和最后一个哲学取向的心理学家”的威廉.詹姆士做出了如上论断。

100多年后回顾该评价,不得不承认,心理学因其特殊性和“先天不足”,直到今日仍没能跨过“潜科学”的门槛。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
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今天我们来具体进行两大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比较。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构造主义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其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
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派,它为新兴的心理学提供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实验资料。

但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归结为经验,并且坚持心身平行论,他们实质上不承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本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它没有明确的起始标志和终点,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

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集中在很实际的、功利主义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

创始人为詹姆斯。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本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机能心理学的局限性在于:具有折衷主义倾向,理论和方法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具有生物主义倾向;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具有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构造主义的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
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所以极为狭隘。

由于构造心理学为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狡窄和脱离生活实际,同时又把内省法看作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欧美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别在于: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内容并用分析的元素来描述这些经验内容。

机能主义研究意识内容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并在适应的生物学过程中研究它们;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不讲心理的意义和功用。

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实用的精神;构造主义认为这些简单和复杂的心理过程与神经系统发生的过程相平行或以神经系统发生的过程为条件。

机能心理学力图把心理解释为生理过程,而且研究整个心一身功能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的整个关系。

综上,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的争论,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争论主要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争论。

在这些争论背后蕴含着对"为什么"和"还原"的不同解读。

对于"为什么"有机械论和目的论的解读,对于"还原"有"本体论的还原"和"解释性的还原"的解读。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采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意识的构造和内容以及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结合形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
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意识划分为感觉、情感等元素的做法。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这两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

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

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各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的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

因此,我觉得在一项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较大分歧甚至出现流派是很正常的。

流派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项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

无论是什么学科或思潮,学派之间的对立只要还是限制在批评、论战、自放异彩上,没有演变成为人身、精神的限制和伤害,都是应该提倡的。

人们总喜欢偏重偏信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并由于自己坚信而捍卫它。

捍卫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一种观点和理论要用到强制手段才能够延续和发展的话,这无疑是很可悲的。

从伽利略被囚禁,布鲁诺被烧死,《物种起源》到死才敢发表,以及我国文革时候的思想压迫,都无一例外地使人的思想受到禁锢、
阻碍了学派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最终也就阻碍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对于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也不要认为天衣无缝。

在提出一种观念以后,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考证来加强、完善它,分析、汲取对立面的优点和长处。

这不是折衷,而是对自身的扬弃,是完善自我的需要。

对立面在事实上总在起着揭其弊端,发现其缺陷、不足的重要作用。

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虽然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助其经验教训和总结归纳的规律,接受其理论指导,但前人毕竟是前人,他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与现在存在很大的差异。

他们个人的知识局限以及当时的阶级统治需要决定了他们的片面。

即使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人都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发现真理,更不用说在阶级统治或思想统治的束缚下。

从心理分析角度,即便是对腐朽事物的抗争,由于存在应激因素,也很容易矫枉过正。

所以对于任何理论,我们都只能够借鉴参考,择善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