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2+3”专项练第27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7 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1.(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27) 明朝内阁无定员, 等级也没有限制, 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 , 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 或由阁臣奥密介绍, 或由吏部介绍, 经皇帝同意使用。

这说显然代
内阁()
A. 决议体制拥有任意性
B. 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
C.没法对皇权形成限制
D. 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2.(2019 福建莆田二模 ,27) 明朝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取了辅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利, 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 , 对官民言前进行监督、侦察, 并有权拘捕、施刑。

这反应了明朝()
A. 君主权利遇到限制
B. 中央集权遇到损坏
C.宦官权利失掉控制
D. 君主集权获取增强
3.(2019广东佛山二模,27)从16世纪中叶开始,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
传入中国 , 栽种面积快速扩大, 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件种。

据此可知()
A.和缓了明清人口增添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栽种构造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快明清经济发展
4.(2019广西桂林一模,27)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张推行比较灵巧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以为因为海禁的开放, 刺激了个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华, 所谓“倭患”也就烟消雾散了。

这表示()
A.明王朝推行开通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渐渐废弛
C.海禁是倭寇猖狂的原由之一
D.倭患排除促进海禁政策崩溃
5.(2019安徽蚌埠一模,2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凡是绘完山川, 题以诗文 , 行楷簇簇如行蚕, 闪闪如迅霆飞电 , 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 和睦一致 , 更富裕抒怀境界。

此类绘画作品()
A. 彰显文人画的独到技法
B. 着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 表示写意画发展至巅峰
6.(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7) 宋明期间的设计文化, 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 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境界之美, 讲究次序稳固, 公正规范 , 并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风俗。

这一变化反应出()
A.理学思想左右社会文化生活
B.商品经济的繁华和发展
C.门阀士族爱好决定世风转移
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
7.(2019河北衡水高三一模,6) 清朝中后期 , 北方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的迁移浪潮; 南方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迁移浪潮。

这一现象()
A.加快了南北人口均衡
B.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沟通
C.反应了地方政局动乱
D.增强了边境地域的经济开发
8.清朝初年 , 汉官不停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解说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期间的“理学名
臣”、讲官汤斌曾说 : “讲官所职者大, 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表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医生()
A.改革君主专制系统的试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除去传统夷狄看法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信心
9.(2019 河南郑州三模 ,27)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 大清》一书中以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 , 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详细状况如表所示:
机构职
主要表现能
理藩管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以外的管理( 大清帝国的院理多民族与大领土 )
内务保
对皇帝个人及其相关家族的保护
府护
军机控满洲统治者对中心权利包含军事权利和行政权利
处制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偏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建立了较独到的帝国管控系统
C.推专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境地域控制相对照较松懈
10.(2019新疆三模,27)明清期间,湖州蚕农有一种独到的植桑技术。

他们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 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 便将桑树顶枝剪断, 使桑树不再长高, 而是横向发展 , 长出更好、更多的桑叶。

资料可反应出当时湖州()
A.纺织业生产的技术发达
B.发展丝织业的条件较优胜
C.种桑养蚕技术全国当先
D.丝织业商品化的趋向显然
11.(2019广东茂名一模,27)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 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利, 若此二省民用充阜 , 财货流通 , 各省拥有裨益 , 故令开海贸易。

”第二年, 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
关、江海关 , 管理对外贸易。

资料表示()
A.清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束
D.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2.(2019安徽芜湖三模,27)1692年,康熙帝建立如意馆, 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
计师们作集合之用。

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维修钟表和机械器物。

康熙帝去
世后 , 如意馆成为一个纯真的画院且日益衰微。

该现象反应了当时()
A. 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 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西学东渐的进度停止
D.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答案与分析
第 27 题专练——明清社会转型
1.D分析资料没有重申内阁的决议体制问题, 故 A 项错误 ; 资料没有表现内阁的职责权限, 故 B项错误 ; 内阁没法对皇权形成限制, 这是君主专制增强的表现, 但资料没有波及, 故 C项错误 ; 资料重申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任意性, 内阁无定员 , 等级无穷制 , 可见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仅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应选 D项。

2.D 分析由“明朝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取了辅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利”可知, 明朝宦官权利较大, 而宦官权利来自皇权 , 所以表现了君主集权增强, 故 A 项错误 ; 资料反应的是君权增强而非中央
集权 , 故 B项错误 ; 资料“司礼监获取了辅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利”, 说明宦官权利源自君主,故 C 项错误 ; 由“明朝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取了辅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利, 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可知 , 宦官权利根源于君主, 可见君主专制的增强, 故 D项正确。

3.A 分析由“玉米、番薯、马铃薯栽种面积快速扩大, 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件种”可知,增添了粮食收入 , 能够养活更多人口 , 故 A 项正确 ; “16世纪中叶”是明朝中后期 , 故 B 项错误 ; “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 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 故 C项错误 ; “16 世纪中叶开始” , 跟着西方
殖民者的东来 , 统治政策渐渐走向关闭 , 不再开放 , 故 D 项错误。

4.C 分析资料仅说显然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 不可以说显然朝推行开通的对外政策,故 A项错误; 海禁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明朝仍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故 B 项错误 ; 资猜中学者以为因为
海禁的开放刺激个人海上贸易的发展, 有助于除去“倭患” , 说明海禁政策是致使倭患的原由之一,
故 C 项正确 ; 资猜中学者的看法说明海禁政策的废弛有助于排除“倭患” ,D 项因果关系倒置 , 故错误。

5.A分析依据所学并联合资料“题以诗文, 行楷簇簇如行蚕, 闪闪如迅霆飞电, 全图诗、书、画相
映成趣 , 和睦一致 , 更富裕抒怀境界”可知, 文人画着重写意, 讲究神似、境界随和韵, 故 A 项正确 ;
资猜中没有说起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 故 B 项错误 ; 着重写意的文人画的绘画对象其实不是
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故 C 项错误 ; 资猜中没有说起明清期间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故 D 项错误。

6.A分析依据资料“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 转向静寂典雅、雅致内敛的境界之美, 讲究次序
稳固 , 公正规范 , 并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风俗”可知宋明期间因为遇到理学规范的影响, 人们追求规
范、有序的生活风俗, 故 A 项正确 ; 资料重申的是思想而非经济的发展, 故 B 项错误 ; “门阀士族喜
好决定世风转移”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 C项错误 ; 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故 D 项错误。

7.B分析资料现象不是由南向北迁移, 湖广填四川是由东向西, 没法表现南北人口均衡, 故 A 项错误; 人口的迁移浪潮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沟通, 故 B 项正确 ; “地方政局动乱”在资猜中没有表现,故 C 项错误 ; “四川”“西口”不是边境地域, 故 D 项错误。

8.B分析资料“讲官所职者大, 君心正而天下治”反应了经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
家理想 , 故 B 项正确 ; “君心正而天下治”其实不是改革君主专制系统, 故 A 项错误 ; 资料与夷狄看法
没关 , 故 C项错误 ; 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遇到损坏,D 项“恢复”的说法错误。

9.B分析资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表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故 A 项错误 ; 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
域, 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 , 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中心权利 , 这说明清王朝建立了较独到的帝国管控系
统 ,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增强 , 故 B 项正确 ; 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 , 表现不出“创新”,
故 C 项错误 ; 理藩院的特意设置, 表现的是对边境地域管理的增强, 故 D 项错误。

10.B分析依据资料“他们将桑树顶枝剪断, 使桑树不再长高, 而是横向发展 , 长出更好、更多
的桑叶”可知湖州植桑技术进步, 进而为丝织业供给更好的原料, 故 A 项错误、 B 项正确 ; 资料未涉
及湖州与其余地域技术的比较, 故 C 项错误 ; 资料未波及丝织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故 D项错误。

11.C分析清朝仍旧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 世纪至 17世纪中叶的西欧, 故 A 项错误 ; 资料重申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的管束, 不可以说明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 B项错误; 据资料可知康熙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 故 C项正确 ; 资料反应的是开海贸易 , 而不是闭关锁国 ,故 D 项错误。

12.D分析资料“康熙帝建立如意馆作集合之用”, 说明如意馆不是用于科学研究,故 A项错误; 资料与西方侵略没关 , 故 B 项错误 ; 资料“如意馆成为一个纯真的画院且日益衰微” , 说明皇家
科技馆的衰败而不是西学东渐进度的停止, 故 C 项错误 ; 资料“康熙帝逝世后 , 如意馆成为一个纯真
的画院且日益衰微”说明西方的科技并无被保存, 其原由是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故 D 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