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脱
贫攻坚
〔摘要〕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学术研究要服务社会并致力于“富民”,提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应该服务于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出发展“人民的社会学”。

费老一生都致力于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认识和总结中国各地农村“富民”的经验,费老不断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通过对费老着述中有关“志在富民”思想源流及发展的回顾和分析可知,费老强调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采取不同模式,同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背后面临的更大挑战实际上是文化问题。

费老晚年着重论述的“文化自觉”和他之前有关农村发展的论述一脉相承,这些思想对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的脱贫攻坚战略和政策实施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费孝通;志在富民;中国农村;文化;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________)04-0084-09
长久以来,历史给予人们诸多学习和沉思的机遇。

向历史学习,将历史维度纳入社会学的研究既是开启新的研究思路,也是在学术上承前启后的必然阶段。

20________年是费孝通先生(下文简称“费老”)开展江村调查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者不断砥砺勤学和深切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发展的机会。

作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老的学术思想和实践跨越了两个世纪。

费老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行行重行行,笔耕不辍,着述宏富,作品涵盖的主题虽包罗万象,但大致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与城乡发展和富民有关的研究。

另一个则是对“民族”与“文化”所做的研究和反思。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费老主要是在开展以中国乡村社会为核心的研究。

思考如何学以致用,实现“民富国强”成为像费老这一辈具有传统中国知识分子风范和操守的学者的追求目标。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进入21世纪后,费老思考更多的是在新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文化问题(其中“文化自觉”是一个核心的关怀)。

由考察乡土社会入手,逐渐深入理解社会的结构和机理,解释中国乡土社会中人类关系与社会行为,再专注于认识社会发展中的“富民”问题,成为费老一生学术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使在费老晚期思考有关中国社会的“文化问题”,也是在前期理解和分析中国(转载自:
千叶帆文摘: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社会发展中的人类关系与行为之基础上的一个深入追问。

因此,在费老的思想里,“富民”问题与“文化”问题二者应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费老曾说过,他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要致力于“富民”,他一生都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应该服务于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出发展“人民的社会学”。

费老一生都致力于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认识和总结中国各地农村“富民”的经验,费老不断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理解和认识费老“志在富民”的思想及其发展,有利于我们认真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走向。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如何理解费老“志在富民”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进而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社会学功能论的看法?第二,围绕费老“志在富民”思想的发展,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的脱贫攻坚战略和政策实施?
一、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
费老的“富民” 思想既源于他早年受过的教育,也根植于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所做的调查研究。

费老曾经说过,自己有个主题,就是“ 志在富民” ,这也是费老
从事中国农村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

〔1〕在《江村经济》这本代表作中,费老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资料来说明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外部竞争的影响,使农民陷入极其贫困的境地。

费老在书中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

〔2〕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费老很早就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

同时,费老通过早期对合作为基础的江村小型工厂的实验,来试图解释和分析中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和意义。

在费老8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一生究竟要做点什幺事?费老回答说就是“志在富民”。

〔3〕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费老就明确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经济变迁对人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费老指出,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重访江村”开始入手,以此为新的起点,逐步扩散到对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和研究,研究问题延展到扶贫脱困、小城镇建设、区域发展以及与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化问题。

在“三访江村”一文中,费老以自己研究中国社会作为起点,深入阐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初40多年
经历的深刻变化。

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改革,土地联产承包制和多种经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江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4元提高到人均300元,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房屋和家具。

在农民收入增加以后,费老提出,如何引导农民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如何有效规划并更新农村的面貌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内容。

〔4〕在文章里,费老还特别提到,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出现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苗头,费老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工业下乡”,并指出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工农结合和消除工农差距的一条道路。

〔5〕用今天的话来总结,在20世纪80年代,费老提出的“乡村工业化”道路是造福农民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步骤。

费老基于对家乡农村的深入调研,结合人地关系和农村经济结构与发展变革的潜力,比较有力地阐明了在那个年代里农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局面。

费老对“富民”问题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始于“江村”这个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江苏省吴江县的一个“鱼米之乡”,从改革开放后江村的变化,费老开始关注农民富裕后的城镇化问题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1983年9月,费老以《小城镇大问题》为题,就城镇研究做了一次重要的学术发言,这篇论文也成为费老学术着作中一篇重要的代表作。

费老提出小
城镇发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带动了以城镇或集镇为核心的小型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多等的一个出路,这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来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样板。

但是,在文章中费老也清醒地指出,不能只看到小城镇的繁荣这一现象,也要看繁荣背后的事物,即小城镇的发展会带来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6〕对于“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如何归属,费老也明确指出,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应该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这些观点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就是在今天,尽管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费老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功能。

费老还在文章中提出,苏南的情况有它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也同其他地方有共性。

但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小城镇的类型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应从乡村工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入手,再深入考察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