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考政治复习 第3单元第6课第2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
献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
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
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252022/1/252022/1/251/25/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252022/1/25January 25,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252022/1/252022/1/252022/1/25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 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 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 性”)。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 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 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 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 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 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 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展示, 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
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但这并不意
味着中外文化差异的消失。要充分理解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正确区分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
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
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
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区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 华文化特征。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 (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 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 题联系起来。本设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 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 化的包容性。
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
感和认同感。
因此,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
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社会成
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②中华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
能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汉族文化。要
充分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
的特色。
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
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
的文化。
例 (2010安徽文综卷38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 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 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 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
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不竭力量之源。
①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共同的文化对民
族存在和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
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将
会持久地支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
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
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原因: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
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作用: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
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认为“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
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的文化没有区别”
(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
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
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
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
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
自的特色。
③贡献: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④表现:雕刻艺术、语言文字、民族
文学等。
⑤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
①特点: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
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的含义:就是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的含义:就是能在文化
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
成分。
(2)地位: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
有的包容性。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
献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
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
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252022/1/252022/1/251/25/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252022/1/25January 25,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252022/1/252022/1/252022/1/25
【答案】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 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中国元 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 性”)。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 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 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 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 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 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 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展示, 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
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但这并不意
味着中外文化差异的消失。要充分理解中
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正确区分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
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
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
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
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区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 华文化特征。
【分析】试题取材社会热点,通过再现某校高二 (1)班的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过程,巧妙地将上海世 博、世博安徽以及低碳理念和低碳经济等热点问 题联系起来。本设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 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生要从甲同学的发言中概括出“历史悠久、一 脉相承”,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概括出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概括出“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体现中华文 化的包容性。
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
感和认同感。
因此,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
会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社会成
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②中华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
能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汉族文化。要
充分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
的特色。
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
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
的文化。
例 (2010安徽文综卷38题)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 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 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 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
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不竭力量之源。
①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
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共同的文化对民
族存在和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
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将
会持久地支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
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
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原因: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
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作用:中华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
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认为“中华文化是在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
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的文化没有区别”
(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
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
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
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
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
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
自的特色。
③贡献: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
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④表现:雕刻艺术、语言文字、民族
文学等。
⑤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
①特点: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
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的含义:就是能与其他
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的含义:就是能在文化
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
成分。
(2)地位: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
有的包容性。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