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
②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
1.(5)程绍是如何劝说皇帝以贤为宝的?
A. 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B. 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C. 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D. 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
【答案】B
【解析】(1)句意为正逢京官考核御史许闻造揭发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言语涉及吏部侍郎裴应章程绍说许闻造倚仗吏部来躲避考核的大典并且附会阁臣张位于是许闻造被贬到边地“会大计京官”意为“正逢京官考核” 句意完整“御史”是许闻造的官职应在“御史”前断开排除C、D两项“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中的主语是“御史许闻造” “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中的主语是“语” 前后主语不一致故应在“语侵”前面断开排除A项故选B
【答案】B
【解析】(2)B项“自汉朝开始”错应是自秦朝开始秦朝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答案】D
【解析】(3)D项“后来因得罪魏忠贤他主动称病辞官回家”错从原文“后忠贤势益张绍遂引疾归”可知不是程绍得罪了魏忠贤而是程绍看到魏忠贤权势更加嚣张于是才称病辞官回家
【答案】(4)①既不应当又埋入地下又不应当私自秘藏民间
②那小小的秦玺的真伪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解析】(4)①复又再次私秘私自秘藏人间民间
②彼那安什么怎么计计较
【答案】(5)程绍既讲道理指出唯有德行才是真正的宝贝又摆事实并以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为例劝诫皇帝尊贤爱士
【解析】(5)根据“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可知程绍指出了唯有德行才是真正的宝贝这一道理来劝说皇帝列举“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两个事例来劝诫皇帝尊重和爱护贤才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请简析该诗的情感变化
A. 前两联写景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养蚕、麦收农事活动的摄入给全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B. 桑叶“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秋时节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C. “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气候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D.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
【答案】B
【解析】(1)B项“初秋时节”错误从诗的前四句可知诗中描绘的景色应为“初夏时节”【答案】(2)①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颔联表达对梅雨时节忽干忽湿、乍暖乍寒天气的烦恼②颈联写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谁能择”一句反问隐隐露出失意的情怀③尾联写诗人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不让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表明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
【解析】(2)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诗一起句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而颔联中“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也从中流露出些微的烦恼颈联“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
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喻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表明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3.(1)下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3)如何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A. 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者散布的消息看似符合大众日常消遣娱乐的特点使历史虚无主义在诋毁英烈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迷惑性
B.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或歪曲的是历史事件或人物比如用所谓“科学”或“发现”新的史料作为具体理由来宣传其错误观点
C. 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戴着学术研究的假面具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西方敌对势力从一开始就着手培植学术代理人
D. 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判要客观否则就容易在“人人都可写史”的背景下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1)C项“西方敌对势力从一开始就着手”错误材料二原文“西方敌对势力看到这样的机会转而以学术交流为幌子培植学术代理人”说明并非“一开始就着手”
【答案】D
【解析】(2)D项“所以历史书写者要培养比较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强加因果
【答案】(3)①参与历史书写的人要培养对史料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的能力有正确的历史观②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③加强引导专业历史不研究者对史学大众化的创作热情④相关网络工作人员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对诋毁英烈的行为予以警告处罚
【解析】(3)通读几则材料结合材料三从“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以探求历史真相”中得出“参与历史书写的人要培养对史料甄别、分析、比较和运用的能力有正确的历史观” 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得出“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从“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专业历史研究者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认同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追求对于史学大众化缺乏热情”中得出“加强引导专业历史不研究者对史学大众化的创作热情” 结合材料一、二中关于诋毁英烈的行为得出“相关网络工作人员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对诋毁英烈的行为予以警告处罚”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4.(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2)陆颖墨的短篇小说集《海军往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有读者评价说《海军往事·舱门》写了“勇” 这一评价得到了作者的认可那么“勇”在小说中体现在哪里呢?4.(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将军有人说是艇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A. 小说中总部来的几个人下潜了一个多小时遇到小小的涌浪就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的情节批评了平时不严格训练的作风
B. 小说情节采用了双线结构——明写的是将军的“身先士卒” 暗写的是艇长的“坚守” 结局双线交织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C. 小说中的支队长没有坚持原则屈从于上级的命令作为次要人物有力地衬托出了艇长的高大形象——素质过硬、严守军纪
D. 小说中围绕开舱门这一命令王教授、支队长、将军与艇长进行了三次交锋扩大了悬念加剧了冲突使情节很有吸引力
【答案】A
【解析】(1)A项“批评了平时不严格训练的作风”错误应是“从侧面衬托出了潜艇兵的不易”
【答案】(2)①艇长带领官兵勇敢地参加潜艇远航模拟试验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②面对王教授、支队长、将军一再要求打开舱门的命令艇长选择抗令勇敢地坚守了军纪③将军不顾年迈亲临一线亲自体验不怕暴露问题用难题考验艇长体现了“勇” ④整个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团队攻坚克难不惧苦累勇挑重担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
【解析】(2)题目中已经限定了分析的内容为“勇”这一主旨“勇”的主要承载者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答此题需要逐个梳理人物形象筛选出体现“勇”的方面的内容根据“这是一次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参加试验的官兵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可知艇长带领官兵勇敢地参加潜艇远航模拟试验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体现了“勇”这一主旨根据“我现在执行试验命令任何违反试验规则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命令我拒绝执行”“我必须遵守试验纪律没有试验停止的命令我不会开舱试验结束后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理”等内容可知面对王教授、支队长、将军一再要求打开舱门的命令艇长选择抗令勇敢地坚守了军纪体现了“勇”这一主旨根据“将军这么大年纪那么高个子要在模拟舱中窝一夜应该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按照训练计划今晚潜艇要遇到涌浪模拟舱要晃动起来将军他受得了吗”“试验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我们的潜艇兵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还要优秀!我刚才是给他们出了道难题”等内容可知将军不顾自己年迈亲临一线体验不怕暴露问题用难题考验艇长体现了“勇”这一主旨根据“在已经试验的四个多月里潜艇遇到了台风引起的涌浪遇到了不可预测的暗流和礁石甚至还遇到了敌方的跟踪和攻击艇长带着大家都闯
过来了”“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艇员们在各自的战位上工作”等内容可知整个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团队攻坚克难不惧苦累勇挑重担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体现了“勇”这一主旨【答案】(3)观点一将军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上看全文围绕将军的行踪展开对将军着墨最多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名工作扎实、身先士卒、具有过硬军事素质的老将军形象艇长的“抗令”行为衬托出了将军的卓越军事才能③从主题上看老将军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海军保家卫国坚守初心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观点二艇长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上看正是由于艇长的“抗令”行为使小说情节陡转使矛盾冲突尖锐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惧艰险、严守军纪的海军指挥官形象老将军对艇长形象的塑造起了衬托作用他为检验军纪制造的矛盾冲突凸显了艇长形象③从主题上看艇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海军不惧艰险、严守军纪、坚守初心的高贵品质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
【解析】(3)判断小说的主人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说情节、结构围绕谁展开谁是矛盾冲突的主体谁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谁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本题为探究性题目认可两个观点中的任意一个均可作答时务必要先亮明观点然后再说出理由
观点一将军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上看全文围绕将军的行踪展开对将军着墨最多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名工作扎实、身先士卒、具有过硬军事素质的老将军形象艇长的“抗令”行为衬托出了将军的卓越军事才能③从主题上看老将军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海军保家卫国坚守初心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观点二艇长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上看正是由于艇长的“抗令”行为使小说情节陡转使矛盾冲突尖锐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惧艰险、严守军纪的海军指挥官形象老将军对艇长形象的塑造起了衬托作用他为检验军纪制造的矛盾冲突凸显了艇长形象③从主题上看艇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海军不惧艰险、严守军纪、坚守初心的高贵品质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
5.(1)下列关于文中的“白描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白描手法”就是以一种切实的、客观的、朴素的方式写人物拒绝创作者的主观想象
B. 《百合花》描写人物的“白描手法”与《红楼梦》中“直接‘摆事实’”有相通之处
C. 作家用“自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尤其要注意作为人物心理活动直观“事实”的对话
D. 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作简洁而准确的描写是《百合花》成功的原因之一
【答案】A
【解析】(1)A项“拒绝创作者的主观想象”理解错误由原文第②段“这种由《史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极大地过滤了作者的简单而随意的主观判断排除了作者的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象以一种切实、客观的方式来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可知白描并不是“拒绝创作者的主观想象” 而是排除作者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法
【答案】D
【解析】(2)D项论证的目的解说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茹志娟说的“原因是我要写一个处于爱情的幸福旋涡中的美神来比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可知“正是《红楼梦》教会了茹志鹃洞察和描写这种纯洁的爱” 才写出《百合花》里这种“没有爱情的爱情”
【答案】C
【解析】(3)A项对《百合花》的创作意图理解错误由最后一段可知《百合花》的主题“就是赞美人们之间淳朴的感情尤其是表现那种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
B项“白描手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的”错误由原文第②段“这种由《史记》和
《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可知白描手法是《史记》首创的在文中
并没有依据
D项“《百合花》是对《红楼梦》的模仿因而不属于茹志鹃的艺术独创”错误由原文第②段“《百合花》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能力以及描写对话和细节的技巧”以及第①段“独石成峰的《百合花》既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一个庄严的致敬”可知《百合花》只是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是模仿故选C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6.(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6.(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解析】(1)该消息有两段文字第一段第一句是交代要说明的对象接下去先分后总一一说明调查的结果最后一句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也就是第一段的中心句第二段的结构是先总后分第一句是文段中心句所以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时只需要把这两个总结
句(中心句)整合起来就可以了
【答案】(2)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2)对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述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述理由阅读
率的提升和阅读方式多样化都是值得肯定的“有声阅读(听书)”和“数字化阅读”相对于
传统阅读可以说是浅层次的阅读评述时语言应准确简明
7.(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7.(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7.(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贻笑大方有求必应只言片语高深莫测
B. 贻人口实照单全收只言片语故弄玄虚
C. 贻笑大方照单全收寡言少语高深莫测
D. 贻人口实有求必应寡言少语故弄玄虚
【答案】B
【解析】(1)第一处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贻人口实指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两者相比文意并没有提到“内行人” 应选“贻人囗实”
第二处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照单全
收按照礼单的数目全部接受语境中指这些不实言论全部接受应选“照单全收”
第三处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根据后文“放大成……等声音” 可知此处是说将不实言论中的片
段放大应选“只言片语”
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无法捉摸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根据句子中的“虚假和浮夸”“耍噱头”“哗众取宠” 可知此处应选“故弄玄虚”故选B
【答案】D
【解析】(2)对抽象事物来说先主后次“事实骨架”“内容血肉”“思想含量”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故选D
【答案】A
【解析】(3)B项句式杂糅应为“后果是.….”或者“……容易造成” 搭配不当“认知闭
环”“狂妄误区”应互换位置
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是”
D项搭配不当“认知闭环”“狂妄误区”应互换位置
故选A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把课内的句子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A.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答案】B
【解析】(1)“亦不奉诏”的主语是“燕王” 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四方兵”是“征”的宾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答案】B
【解析】(2)B项“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表述有误世子
帝王和诸侯正妻所生的长子明清指亲王嗣子(多为嫡长子)
【答案】C
【解析】(3)C项“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分析可知有人劝惠帝到其他地方图谋复兴而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师等待援兵到形
势危急的时候便以死报国再依据“燕兵入帝自焚”可知惠帝并未逃到其他地方而是在燕兵攻入京师之后选择了自焚
【答案】(4)①君子广泛(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
明理(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啊
②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解析】(4)①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②下攻下彼他指方孝孺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这诗是为萧郎的竹画而写的为什么说“不似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 诗的第一句以野塘、曲折堤岸的特定环境营造远离世俗的氛围
B. 诗的第三句中“婵娟”“粉态”绘形绘色绘神写出了丛竹的美妙
C. 诗中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
D. 诗人对年老的萧郎深表同情而“绝笔”在无形中抬高了这画的价值
【答案】C
【解析】(1)C项“诗人感到竹画艺术水平很高自己难以欣赏只好对画家失笑”不正确应是诗人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答案】(2)“不似画”是因为能听到竹叶婆娑的声音那丛七茎竹是诗人曾见到的天竺寺前石上劲健生长的竹子形象那丛八茎竹是诗人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疏朗而森寒的竹子形象诗人通过幻觉和想象把画中的竹写活了不仅写出了其形态更刻画出其神态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
【解析】(2)“低耳静听疑有声”是幻觉描写作者仿佛听到竹叶沙沙作响这表现了萧郎的画作的逼真赞美了萧郎画技的高超“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则是联想作者曾在天竺寺前看到过西丛七茎竹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东丛八茎竹作者在此处通过自己的联想将萧郎的画中竹一一对位突出了画中竹子形象的真实从而高度赞美了萧郎不凡的绘竹艺术水平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3.(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3)《林黛玉进贾府》中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的这些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
3.(4)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
A. 袭人对宝姑娘与林姑娘发表的一番评论不仅有助于表现二位姑娘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
B. 本文既表现了黛玉的敏感多疑也通过“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表现她的尖酸刻薄
C. 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
D. 林黛玉听到贾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后的内心独白充分地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有感动有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C
【解析】(1)C项“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不正确黛玉并非不明白只是故作糊涂表明了黛玉的清高窗户纸捅破就没意思了两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的默契也是最美的境界
【答案】D
【解析】(2)D项“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错误小说中的表现手法是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意在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琵琶行》中的两句诗是侧面描写意在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答案】(3)①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贾雨村那样为官做宰的人
②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