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6 小圣施威降大圣》优质课教案_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情节的曲折动人。

2.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想以及孙悟空的神情和性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PPT出示图片,学生看图,师提问:“从这几幅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回答,师导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小圣施威降大圣》。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别号
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2、写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

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

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

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
西去取经的。

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

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为防止经文被盗,玄奘在唐王的帮助下修筑了大雁塔,保存经文。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3、《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4、人们对《西游记》的评价: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法国大百科全书》
三、推进新课。

1、学习文中生字。

掣棒(chè)金箍棒(gū)大鹚老(cí) 淬入(cuì)猢狲(húsūn) 高擎(qíng ) 嗛(xián)
青鹞(yào)鹭鸶(lùsī) 老鹳(guàn)鲂鱼(fáng) 撺出(cuān)畜生(chù)
花鸨(bǎo) 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tīng) 躘踵(lóngzhǒng)窗棂(l íng) 鳜鱼(guì )
愕然(è)哪吒(nézhā) 幌一幌(huǎng)提防(dī) 吆喝(yāo·he)杨戬(jiàn) 拽(zhuài)
2、理解标题的含义
1、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学生小组讨论回答,PPT出示答案。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求:1.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

3.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1、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课文情节。

小说由小圣与大圣激战起笔,由于妖猴惊散,大圣。

接下来,写二郎真君与大圣,结果。

后来,写大圣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遭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围困,大圣败走。

第二部分(2-3):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

第三部分(4-5):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合力再次将大圣围困。

五、总结学习。

六、作业布置。

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第一部分(1):遭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围困,大圣败走。

第二部分(2-3):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

第三部分(4-5):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合力再次将大圣围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从神性,猴性,人性角度分析大圣形象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文本名著《西游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大圣敢作敢为,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打斗经过。

(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
2.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打斗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学生作答:精彩,激烈,孙悟空处于下风.)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

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

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二郎神与大圣斗法的过程,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PPT出示答案)
4、大圣之神性(西游记之所以被广大读者喜爱,真是创造了神奇玄幻的世界;此环节重在分析大圣与二郎神斗法时的几次变化)突出形象:变化无穷,神通广大.
读了这么一回扣人心弦的大圣与二郎神斗法的故事,同学们对大圣有着自己的看法,估计都跃跃欲试,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为孙大圣抱不平.电影里头有个大话西游,我们就来个大话大圣,学生找出这些
《西游记》被誉为中国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最让读者着迷的是书中描绘的虚幻神秘的世界.孙悟空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在他的身上就有着虚幻神秘的神性.同学们,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大圣的神性?
例句一: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能变化成各种事物)
例句二: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PPT出示答案。


5、大圣的神性让我们兴奋的是他的变化无穷,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其实这一切都要感谢佩服一个人---吴承恩.(交流讨论:正是他以种种奇
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大圣之猴性(找出相关语句----语言描写,猴精身上固有的猴性,戏谑)
大圣的神性令人惊叹,引人遐思,不知道大圣身上的猴性又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谈论猴子这种动物,性格方面有何特点?(顽劣,性子急)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充满神性的大圣不知可有泯灭他的猴性?
例句一: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起。

(性子急躁) 例句二: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

例句三: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打趣.)
6.好一个猴性十足的大圣,大战之余也不忘戏谑幽默一把.
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7、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讨论作答,师点拨。


8、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作答)
三、总结学习,课外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节课后,如果班内决定举行一次“走进西游”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西游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肯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说出两个。

()()。

(2)【西游人物】西游人物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3)【西游歇后语】写出两条你积累的西游歇后语。

(4)向你的同学推荐这部小说,并写出推荐理由。

(5) 请你设计三个活动形式
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
神性神通广大大话大圣猴性戏谑有趣人性永不言弃
教学反思:教学本文理论上是一大挑战。

这是篇篇幅长的文言文,光那一个一个蹦出的陌生字词就够吓人,更别提深入阅读这事啦!当时备课自己也着慌,毕竟是篇陌生的课文,可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不知课文该从何处入手。

看着看着,猛然间发觉对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从神性猴性人性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于是以此为依托,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图片导入特别感兴趣。

而且一次又一次的问题导引,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中,上课氛围活跃!同时,文本研读的成功有效激起学生阅读《西游记》名著的兴趣。

当然,问题的出现也给了我启发和改进的方向。

例如:文本字词的解读花费了过多时间,大大削弱对文本的解读。

课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消化重
点字词才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