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角度,结合自身累积下来的实战经验和教训,为学生能够提
供先进的、优秀的技术指导。

最后,学生要能将自身学习的知识
和企业的技能指导有效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发展就业提供可靠
的保障。

2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
2.1 校企合作的层次性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不再是一种不变的教育理念,而
是一种已经在实践中多次得到应用的教育现状。

在具体校企合
作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层次性的育人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了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基本脱节的现象,使得教育能够真
正落到实处,顺从了教育的初心。

2.2 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行业规范和基层教育设施管理体系的加强是校企合作目
前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技术性实践人才所面临的市场需
求是非常大的,其缺口也非常大。

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得校企合
作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断降低以满足市场需求,使得某个行业
的市场问题频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套完整的、明确
的行业规范和基层教育设施管理体系理应首当其冲,发挥自身
规范和规制作用。

总体来说,面对变化如此迅速、缺口如此巨大的市场,首先
就是应该解决行业规范和基层教育设施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
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到谨遵高标准、高
质量的培养态度,以便严格要求学生。

为了实现行业规范和基
层设施管理体系加强的目标,政府、市场和相关负责人员要做
到精细化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在实践过程中,某些企业和高校虽然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制定了
适合于自己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但是往往会存在着忽略
细节的通病。

量化细节要求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量化自身的
培养人才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制度,使之涵盖工作的全过程。


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缺乏量化意识,忽略量化的
作用,那么教育人员往往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深挖其中的
原因就会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教育人员在制定精细化培养的
制度时,将可量化的标准抛掷脑后,最终出现了一人一个结果
的现象,降低学生发展的效率。

0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国家针对当下的教育现状所提
出来的。

当下的教育更加符合对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对
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基本脱节。

教育落不到实处,这明显违背了
教育的初心。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也是众多社会问题所能
归纳的核心,它关乎到人才就业、人才素质、企业发展等多个领
域。

对于企业来说,实践型人才是自身发展需求中的关键指标。

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来说,学历和技能水平的认可是自身价值实
现的硬性指标。

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就为两者的平衡提
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1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
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都是国家和政府最为
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高等教育问题切实关乎到社会中每一个
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而相关的人才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增加,
但是问题也是非常大的。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人才培养制度
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导致了产教
融合、校企协作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同时有利于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

1.2 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是对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又一发展途
径。

一个优秀的人才,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是不行的,还应该注
重自身实战能力的提升。

这种实战能力是学生终身教育水平的
体现。

培养一个高学历、有技能的人才才是当下教育最好的教
学成果。

从这一角度出发,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有助于改革传统
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式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教育摇篮,改变了以往人们对
其的刻板印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谋求了一条新的途径。

1.3 促进学生毕业后的充分就业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上升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有利于
保证学生毕业后的充分就业问题。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
搭建起了具体专业和行业的校企合作的平台。

同时,在具体融
入的过程中,体现了大学专业和行业的紧密结合。

从大学专业
角度,结合自身制定的规范,要为学生提供行业技能证书。

从行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张慧娟代海涛季丽娟武艳霞张长东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内蒙古阿拉善盟750336)
摘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关心的热点内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出台。

高等教育切实关乎到社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针对这种情况,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其中,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最为关心的一点。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份有效且可靠的保障。

文章主要就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
式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和后盾,带动整个教育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

3.5 拓展招生方向、增招生源
最后,应当拓展招生方向、增招生源,以解决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1+X 证书制度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融入。

针对这一举措,可以从背后的供给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现如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升。

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老年照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因此,老年照护的市场也正在慢慢扩大,从而能够带动护理人才的需求的增加。

从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加大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宣传力度。

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教育理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和实际操作的重大作用,将实际操作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

在宣传时,应谨遵生活化和符合大众心理的原则,将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的先进理念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区分,如传达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便捷性和对个人本身以及社会发展的好处等,使其深入人心。

从社会角度对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人才培养的推广,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人才发展的体系与制度。

政府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会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融入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得相关的人员和部门没有后顾之忧。

其中,加强对于高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监督更是保障的保障。

4 结语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基层教育管理体系,增加具备专业教师资质的人才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我国高等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关教育人员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为巩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成果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温响村.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
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17 (023): 8-9.
[2]蔡少莲,杜娟,陈兴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分析及思考[J]. 全科护理,2017 (20): 2550-2551.
[3]曹双梅,张玉华,曹辉.基于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办公自动化,2019 (14): 42-46.
[4]汪郑连.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发展路径[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8(04): 78-82.
作者简介:张慧娟(1966-),女,汉族,内蒙古阿拉善盟人,本科,理学学士,副教授,化工总控工高级技师,化学检验工技师,研究方向:应用化学,职业教育。

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
3.1 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参与
首先,要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和紧密发展,带动专业与行业同步成长。

为了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重视基础性的技术人才。

基础性的技术人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技术理论的。

为了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第一应制定出市场认可的培训目标和方向,并且要将他们的培训按照自身的性质进行归类;第二要培育一批好的高校教师,这批教师应具有以下特质:既要了解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专业和特长。

同时要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够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第三应加强校企紧密合作和共同参与。

可以和企业共同建立教育基地以及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等等。

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能够有效提高效果。

3.2 实战式培训教育落地
教育基地是进行实战式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完善实战式的培训,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从培训的资源进行一定的拓展。

在教育基地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多媒体资源利用起来。

针对自己所要教学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找好相关的视频资源。

学生对于视频的兴趣强度是很大的,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具体的应用细节也会加强自身的记忆。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向学校和企业申请资金,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实战式的培训,增加学生实战的次数,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高校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重构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往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将自身的重心放到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上,而忽略了学生与团队配合的敏锐度以及具体实践的可能性。

而如果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就会将学生个人与团队配合的敏锐度的训练放大,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特殊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变得多元化起来,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死气沉沉”的知识,将其真正“活”用起来。

这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也是不相违背的。

3.4 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科学定位是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

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就是最后证书的颁发,这也是现实中最为关心的。

因此,相关的教育人员和部门要做好课程与证书的设定,以确保定位的合理性。

这一制度如果不能做好相关的设定,很容易出现滥发证书、降低证书含金量等多种消极现象。

只有增强证书的相关公信力和权威度,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产生才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同时,相关人员和部门也要确保相关考核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