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初中数学下册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2 第2课时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方位刻画物体间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2课时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方位刻画物体间的
位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方位角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
2.掌握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和方位角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和方位角表示地理位置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够用坐标系和方位角来描述地理位置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6页36的图片,这是某中学校区平面示意图,你知道怎样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吗?能用坐标来表示校门、图书馆、花坛、体育场、教学楼、国旗杆、实验楼和体育馆的位置吗?
【教学说明】
直接切入主题,提出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
置,对于上面的问题,思考:
(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
(2)如何选用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3)选取校门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
【教学说明】
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共同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开放的过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建立坐标系的最优方案.
做一做: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教学说明】
让学生明确所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不同,选取的参照点不同,最终各个点的坐标也有所不同.
例:教材第87页“例3”
【教学说明】
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除了用直角坐标系刻画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外,还可借助方向和距离来刻画两物体的相对位置.
思考教材第87页“动脑筋”
【教学说明】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果,明确方位角的概念,并且教导学生如何利用方位角表示两物体或两点的相对位置.
例:教材第88页“例4”
【教学说明】
经历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小明从点O出发,先向西走40米,再向南走30米到达点M,如果点M的位置用(-40,-30)表示,那么(10,20)表示的位置是()
A.点A
B.点B
C.点C
D.点D
2.芳芳放学从校门向东走400米,再往北走200米到家,丽丽出校门向东走200米到家,则丽丽家在芳芳家的()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3.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为了管理的方便,在该平面图上建立了一个直角坐标系,如果实验楼所在位置的坐标为(2,-3),教学楼所在位置的坐标为(3,2),那么图书馆所在位置的坐标为_______.
4.根据以下条件在图中画出小玲、小敏、小凡家的位置,并写出它们的坐标.(1个单位长度代表50m长)
小玲家:出校门向西走150m,再向北走100m;
小敏家:出校门向东走200m,再向北走300m;
小凡家:出校门向南走100m,再向西走300m,最后向北走250m.
【教学说明】
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有针对性加强训练.在完成上述题目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
答案:1.B 2.B 3.(0,3)
4.解:如图所示:
小玲家(-3,2),小敏家(4,6),小凡家(-6,3).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或根据点的坐标描述点
所处的地理位置吗?还有什么收获?存在哪些不足?请与大家探讨.
【教学说明】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布置作业:习题3.1中的第4、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
通过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已知坐标系写点的坐标掌握比较熟练,就是如何建立坐标系相对优化和利用方位角描述点或物体的相对位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适量让学生逐步强化,达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