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


B. 礼
C. 孝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故A项正确;礼是维护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忠孝都是孔子主张伦理道德的要求,不是最高境界,故C和D项错误.【点睛】孔子思想体现
2。

成语“相濡以沫”出自于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体现了该派思想自由洒脱的特征,该思想流派在政治上主张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庄子的思想,体现了该派思想自由洒脱的特征;结合选项可知,D项为道家“小国寡民”的思想,符合设问要求,D项正确。

A项为法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故错误.B项是儒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C项为墨子尚贤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
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

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材料解释了“春秋笔法”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最后阐述了儒家对史书的看法,即史书的批判和教化功能。

根据“《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说明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批判和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君主的批判,没有体现维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得知“春秋笔法”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反而不利于历史纪录的客观性,故B错误;奠定我国古代正史编撰体制的是《史记》,而非《春秋》,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更重视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但强调贵贱有序,排除A;道家思想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法家强调人与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C;儒家主张“礼”、“法”并用,排除D.
5。

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
A. 树立君主权威
B。

宣扬“君权神授"
C. 提高儒家地位
D。

制约绝对君权
【解析】
【详解】董仲舒把汉代思想家总结的秦亡教训和儒家所主张的仁义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的层次上,这主要是为了制约绝对君权,以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目的是限制君权,不是树立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神化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对君权限制,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故C项错误。

6.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
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中“把方剂命名为……”“出现了……方剂名"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医方剂名的变化,与“理念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据“汉代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到“宋代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可得出其药剂名称的变化深受主流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的药剂名称体现了迷信,与宋代的信息不合,故C项排除;主要关注人的品行有一定表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药剂名称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得出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7.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该言论体现出的思想包括
①仁政
②工商皆本
③天人感应
④无为而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解析】
【详解】“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论述了上天给予天子权力应该善待百姓,否则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属于奉劝天子不要实行暴政的仁政和天人感应思想,故①③符合;工商皆本是明末起初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思,排除②;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主张清静自守,排除④。

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D,选C。

8。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9。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修身养性,提高修养 D.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根本出发点”,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D符合题意.ABD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目的类选择题:“目的”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

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

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

例如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分析根本
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10。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 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朱熹的思想吧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

11。

“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

”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经世致用
C. 知行合一
D. 明道救世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可知要贯通,必须要花功夫,格一物,需由近及远,层层而进,体现了宋明时期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形成,主张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题干中未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与题干探究事物无关,故C项错误;明道救世是顾炎武的思想,明道就是明白道理,救世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12。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中孟子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之所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是希望统治者能够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仁政,根本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应该排除;C项中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应该排除;D项不符合董仲舒主张提出的时代,因为当时汉朝是政治统一而非社会转型期故也应排除;根据“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的哲学原理B项正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的理解。

点评: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认识明清之际儒学的出现。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其思想也尚未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因而也不可能像西方启蒙思想一样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虽对当时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但还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3.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

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B。

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
C. 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D. 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造纸术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

B项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D项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C。

1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草书把书法的写意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是汉字中最具艺术特点的字体.中国文人画是集“画”“书”“印”于一体的艺术。

“同光"指清朝的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合称,十三绝是指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的文学的基础,所以排除包含④的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演变
15。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①项正确。

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适应了宋代市井生活的需要,故②项正确。

京剧、昆曲等剧种的流行是在明清时期,故③项错误。

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亮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故④项正确。

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BC,故选D。

16.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B.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检”,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A正确;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B错误;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错误;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D错误。

17.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太宗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确立,说明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促成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A正确;“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表述太绝对,B错误;皇帝好恶会影响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决定”表述太绝对,C错误;D项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无法体现“唐太宗……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故排除D.
18。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重商观念形成
④小说的世俗性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要求回答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①②④为正确答案,重农抑商思想贯穿整个封建社会,③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C正确.
19.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B,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我国古代戏曲的知识分析解答.
20。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

浪漫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爱国主义
D. 现实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红楼梦》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丑恶,是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风格,故D正确;浪漫主义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不符合题意,排除A;现代主义具有反传统、荒诞、集中表现自我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爱国主义,排除C.
21.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曙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A. 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
B. 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
C.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出现
D。

古代小说的蓬勃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要求的是“传统科技的晚霞”,而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出现和D.古代小说的蓬勃发展,均不属于科技领域的贡献,故不能选;A.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符合题目的要求。

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点评:李时珍所处时代特征:日薄西山,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相对西方历史潮流而言)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高峰,表明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对外关系上:实施海禁政策;文化上:儒家思想开始活跃(李贽22。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很受欢迎,引起西方关注。

故D项正确。

A项中的“普遍接受"绝对化错误,排除。

材料并未言及西方政治革命相关信息,依据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观点。

故B项错误。

儒家思想的传播仅限于传教士之间的说法过于狭隘,C项错误理解了材料含义,排除。

23.黑格尔在谈到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区别时指出,苏格拉底同样提出过“人是尺度”的命题,但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

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 沉迷于人的主观感受
B. 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
C. 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D. 怀疑普遍真理的存在
【答案】B
【解析】
“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的”即一切客观的东西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思维在一切真理被认为是基本环节,因此,绝对采取了思维的主观性形式,强调人的理性与智慧,B错误;AD是智者学派的特点,排除;C不是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的思想,排除C。

2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25。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

排除AB。

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

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6.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

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作为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已经由神灵转向人自身,排除A;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已经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B;C项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排除;材料“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是强调要承认自己无知,可见具有理性主义的精神,故D项正确。

【点睛】“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是解题的关键。

27.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

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