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范

篇一
教学目的:
⑴领会刘教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仔细负责的态度。

⑵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⑶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⑷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顾刘教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领会刘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⑴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如许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格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教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抱负的风筝》。

⑵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习题
为什么叫抱负的风筝?
这个教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教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习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心得课文内容,初步领会教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⑴自学生字新词。

⑵读“浏览提示”,围绕“浏览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浏览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习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习题?
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重点局部写的什么内容?(刘教师讲课和课下
放风筝这两件事。


⑷围绕“浏览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习题。

①、从作者回顾的两件事中我们领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抱负的风筝”为习题?怎样理解课习题?
③、刘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依照提出的问习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领会到刘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领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教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领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教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教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刘教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抱负的风筝,要像刘教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抱负、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⑴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⑵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⑶有一次,他成心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⑷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

我相信我的刘教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归纳
⑴感情读文。

⑵谈读后感。

七、作业
收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⑷抱负的风筝
放风筝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顾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教师的深情回顾,深刻反映了刘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这篇课文文笔柔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浏览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构造,领会人物心田情感,领会人物品质。

内外通过
朗诵、品读来更深条理的心得文中的人情美。

篇二
教学目的: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诵理解课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领会刘教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标题“抱负的风筝”的含义。

⑵领会刘教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严密联络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心田世界。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老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⑵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抱负的象征(板书:14* 抱负的风筝)。

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轻声朗诵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⑵默读课文,领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习题?
⑶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⑴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局部,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习题和自己提出的问习题。

⑵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老师深入XXXX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⑶班上报告。

(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教师?(因
为刘教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教师的回顾。

)(2)刘教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教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强健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教师课讲得好。

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教师课下喜爱放亲手制作的风筝。

“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成心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教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教师身残志坚的赞赏,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教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标题“抱负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教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教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飞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抱负。

标题中“抱负的风筝”是指刘教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归纳、扩展。

⑴筛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⑵谈谈对课文或对刘教师的印象。

⑶写法上的启示。

(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⑴(必做习题)摘抄课文中的柔美词句。

⑵(选做习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习题写一篇漫笔,并试着运用从课文实验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抱负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篇三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的朗诵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心得刘教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沉情义。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心得领会刘教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沉情义。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领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老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习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顾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习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用意: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标准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教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用意: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领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老师巡视辅导。

3. 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飞翔回旋,好像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成心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领会,随文识字“翩”。

(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诵,领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习题、感情朗诵······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用意: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教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领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心得。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教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设计用意:在浏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心得,更要让学生从浏览实验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总结归纳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2、收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抱负的名言警句。

【设计用意: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6 抱负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浏览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教师是个怎样的人,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习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络。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确定目的。

1.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教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习题《抱负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顾了刘教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忆并板书)
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回顾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习题、朗诵”等方法领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教师的精神品质,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教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1、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爱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2、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1、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风趣幽默、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2、师相机引导。

3、指导朗诵。

4、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1、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2、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习题
1.师:刘教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重复引读课习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领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画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烘托作用。

四、总结归纳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⑵⑶⑽⑾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