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展开剩余93%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
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
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
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且笔画间承接关系教强。
丿画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画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画变化就极其丰富,丿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画相
对简洁,亅沉稳扎实,勾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画均有流线型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腕手势的变化;丿画取纵势,且收笔不宜超过横画起笔,㇏
画平缓舒展,取横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画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宗:“宗”字整体沉着稳重,但充满了矛盾变化关系:首先从整体而言,上下部分运用了挪位关系,从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遂与右半部的空间形成对比;从细节来看,虽上下有对齐关系(虚线标注处),但下部三点的距离也从远近、直斜等方面作以处理。
文:“文”字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强,注意巧妙把握起收笔时产生的锋影。
横画斜度较大,另外丿低㇏高,从而整体形成了斜势。
注意点画的位置,偏横画右部,其边缘线与下部的撇捺的交叉点在一条直线上。
(提醒:经查看原石,捺画上边线为残破,不必描摹)
皇:“皇”字平正端庄,有皇者风范;上下中轴对齐,空间分割较为均匀;注意第一笔短丿,直接切入打开笔毫,借笔毫的弹性迅速合拢;下部“王”字的起收笔形态、角度上有缓、直、尖等明显区分;最后一笔向右下方压住,从而平衡整体。
帝:“帝”字整体上宽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长横起笔发力,前半段较为硬朗,借力弹起巧妙提按,线条富有弹性;乛注意侧
锋压下,该笔画使用侧锋转中锋的写法更加便捷;竖画略带弯度。
制:“制”字前两笔为连写,起笔蓄势发力后,借助弹性及拉力
完成整个笔画;下部的“横撇”灵活运用手腕的摆动提笔上翻;整个结构来看,上下两部空间穿插,关系密切;上部横画向左牵引,下部捺画则向右展开,再加上下轴线的挪位,虽笔画繁多,也富有动态。
第三讲:盖、闻、二、仪、有、象
盖:“盖”字为典型的地载结构方式,凡有画皆托于其上,上窄下宽;以中轴为界线,区分左右两点分别有斜正与近远关系;下部竖
画侧锋入笔,翻腕调锋,尤其注意该处的侧转中的巧妙变化;最后一横,行笔捻管,使笔毫在绞锋同时快速合拢提细。
闻:“闻”字左右两部上下错落,左部略高且为收,右部略低则为放,底边斜度较大;空间上左部偏窄,右部稍宽;整体变化较多的部分放在富有动态感的“门”上,内部的“耳”则较为中正,保持静态。
二:“二”字仅有两笔,难度不低;第一笔顺势起笔,略微圆转,逐渐转入侧锋并收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仰势;第二笔承接上笔的关
系,顺势藏锋,提按较大,写法同“盖”字最后一笔,捻管行笔,中段保持中锋,整体形成俯势,两者相背。
仪:“仪”字收放明显,姿态险绝,且细节变化较多,不易把握;短横的起笔方式要根据字帖上的线形和前后者关系进行变化,以上图解可做参考;“戈钩”长且提按大,行笔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肯定挺拔;左右之间,上部留白,下部紧密,形成内空间对比关系,外形构造梯形结构。
有:“有”字横画突出,整体集中偏右;撇画弯度大,借助手腕的翻转完成横画的起笔,形成大面积的留白,两笔的交点使横画左长
右短;注意下部“月”中心线对应上面的位置(如图);两短横要区分方向及轻重,“横折钩”巧妙提按,增加意趣。
象:“象”字上宽下窄,整体以收为主;注意中部左右空间关系,短竖偏右;下部三撇,三撇均较为含蓄,以收为主,捺画收笔向下;在矛盾突出的同时,对应关系也较强,第一笔撇画起笔对应下部钩处,另外中轴线自上而下穿过三处,增强纵向关系。
第四讲:显、覆、载、以、含、生
显:“显”字左右结构,形成错落的关系,左高右低;“日”下面两“纟”均分,两者形态上略有区分,四点位于一条斜线上;右部
“页”的“点画”偏左,横画之间空间平均分布,下部空间穿插;注意下部左右两点分别取平势和斜势,整体底边形成斜边。
覆:“覆”字上下结构,上部覆盖下部主体;注意“彳”,两个撇画,前者为收,后者为放,粗细变化明显,并与上部的横画起笔的对齐关系;“复”的中轴线与上部的横画收笔位置对应;两者之间的空白至关重要,最后一笔势向右下。
载:“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
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结构上则上紧下松,下部空间留白,整体结构为梯形。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低且笔画细,右部笔画粗且线条厚重;左部“竖提”下拉借势弹起后下压调锋;右部撇画借助手腕的运转,弯度较大,注意撇画收笔走向,最后点画侧锋捻管绞锋收笔。
含:“含”字撇画较长,向左伸展并压低,捺画略高,中轴向右挪移;为使整体结构平稳舒适,下部“口”字继续向右挪移,填补右
部的空缺;细节之处需注意:中间两点呼应关系,最后短横向下压。
生:“生”字平稳中正,竖画落于中轴线上;横画之间空间均分,
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第五讲:四、时、无、形
四:“四”字笔画较少,但每个笔画都相当精彩;注意左边竖画落笔手势为反向,两横画行笔时要连续提按;“横折”在提钩时要稍
注意节奏,借势弹起。
时:“时”字粗细对比极大,尤其“寺”的第二横,聚锋行笔,
细而挺拔;该字横画较多,注意横画之间的形态、起笔角度、粗细等方面的变化;宽钩铺毫平推出锋;左部向右倾斜,右部向左倾斜,整体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
无:“无”字上部分收紧,下部突出长横,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对比关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两笔形态比较正,下面向右上倾斜,字
势很强,且上下拉开留白;长横顺势起笔,行笔中连续提按波动,富有动态;四个点与上部轴线挪位,四点形态各异,位于一条弧线上。
形:“形”字整体字形较为疏朗,字内空间间较大,整体上紧下松;注意两竖画均有弧度,两者形成相背的关系;三个点画的形态上及起笔角度上有较大的区别,且至上而下由大变小;中间点画侧锋下笔后提笔弹出。
第六讲:潜、寒、暑、以、化、物
潜:“潜”字整体结构端庄稳定;“氵”的前两点均侧锋入笔,后两点弧线实连;右部的两“天”左较斜,右者略平;两“天”左右
平均分割并与下部“日”穿过一条中线;长横收笔压低。
寒:“寒”字整体上紧下松,收放得当;“宀”较宽,将下面的
主体部分覆盖;中间部分笔画集中,整体略偏右,将左边留白;下部疏朗,撇收捺放,两点一正一反,有顾盼关系,并被中轴线穿过。
暑:“暑”字中宫紧收,突出横画;长横态势指向左下方,起笔顺势略方,整个笔画自然灵动,灵活运用手腕切勿过于僵持;撇画较短且离横画较近,给“日”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红线标出的几个关键起收笔在一条斜线上,右部大面积留白,形成整体的左合右开的关系。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笔画灵动轻盈,右部笔画稳健扎实,左右拉开空间,两者有明显的动静关系;注意左部的“竖提”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