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
本课话题——责任
一、从课本中积累
病人在连续注射吗啡以后,就觉得离不开它,不给打针就难受,这就是说病人对吗啡“成瘾”了。

一旦成瘾以后,必须花很大力气才能把它戒掉。

由于存在着这些缺点,医生往往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药物。

医生不会为了自己的治疗效果而轻易使用吗啡,这是对病人负责,这是医德,是责任。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扛负着自己的责任。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责任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有学习的责任,建筑师有建房的责任,老师有教学的责任,作家有写作的责任,甚至连普通的动物——乌鸦也有反哺的责任。

二、从历史中积累
1.当车轮卷起滚滚浓烟时,当你和弟子们黯然走出齐都时,人们知道,你又失败了。

有人笑你痴,有人笑你狂,你仍不在意,因为你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你看见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因失去丈夫悲痛欲绝的妻子。

而他们只看见了自己的霸业与天下。

孟子,你是那个时代的圣人,你把“仁”当作目标,把照顾天下百姓当作己任。

虽屡遭失败,仍然不忘担当,您承担责任的勇气必将随儒家文化一同传扬!
2.当土木堡传来兵败的号角时,当天子被野蛮的民族掳走时,当京师乱成一团、百姓惊慌时,你站了出来,大声喝骂着他们的懦弱,你大胆地走向城头,组织着每一点可调动的力量。

城外精兵猛将,曾击溃百万大军;城内文弱书生,未曾经历一战。

不可思议,你居然赢了,望着洒满鲜血的城墙,你笑了,于谦,你是清白永留人间的君子。

你承担责任的勇气让敌人胆寒,让显贵汗颜!关键时刻,你挺身而出,你的名字万古流芳!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3.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
4.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是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5.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
一、作者简介
国际知名疼痛学家——韩济生
韩济生,生于1928年,浙江萧山人。

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疼痛学家,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

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在大连医学院生理高级师资班进修后,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

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

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

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品:《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多选题汇编》《神经科学纲要》(获原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等。

二、背景回放
19世纪初问世的现代麻醉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医学的发展,但现代麻醉技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仍不可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代麻醉所面临的风险,寻找更符合生理功能状态、把麻醉药物对生理干扰降至最低水平的麻醉方法,一直是临床麻醉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韩济生先生通过动员人脑内固有的类似吗啡的肽类物质“脑啡肽”来减轻甚至消除毒瘾,增加自身抗毒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病痛患者消除剧烈疼痛的困扰,推动人类医学向前发展。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晕厥.
(ju é) (2)成瘾.(y ǐn) (3)弊.
病(b ì) (4)堡垒.(l ěi) (5)针灸.
(ji ǔ) (6)脑啡肽.(t ài) (7)羟.
色胺(qi ǎn ɡ) (8)乙酰.(xi ān) (9)胆碱.
(ji ǎn) (10)癫痫..(di ān xi án) (11)弥.
补(m í) (12)轮廓.(ku ò)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晕⎩⎪⎨⎪⎧ 晕.厥y ūn 晕.针y ùn (2)差⎩⎪⎨⎪⎧ 差.异ch ā差.劲chà差.遣ch āi
2.语境辨析法
(3)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葛雷格·默里博士介绍,恶.
(ě)心是强烈的排斥感,是对不愉快的事情,尤其是恶.(è)毒事情的深深厌恶.
(w ù)。

(4)从很粗糙的外形模.(m ó)仿到模.
(m ú)具与系统的全面抄袭,这是中国山寨1.0时代在做的
事情。

二、写准字形
(1)⎩⎪⎨⎪⎧ 昏ju é厥猖ju é獗
(2⎩⎪⎨⎪⎧ di ān 癫痫b ān 瘢痕 (3)⎩⎪⎨⎪⎧ 轮ku ò廓l án ɡ廊庙 (4)⎩⎪⎨⎪⎧ 针ji ǔ灸zh ì炙热
三、用准词语
(一)明确词义
(1)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2)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辨析正误]
这里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
,都是学安保的。

现在学校既不设军事课,也不开武术课,所以,个别学员开始时兴趣不高,认为不是用武之地....
,过了一段时间才安下心来。

辨析:“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这里使用正确。

“用武之地”比喻可以施展才能的地方或机会,这里望文生义,认为是动武的地方,可以改为“不是理想之地”。

(二)易混辨析
1.剧烈vs 猛烈
填一填 炮火猛烈,炮弹横飞,一片弹片刺进张连长的背部,剧烈的疼
痛差点儿使他倒下。

辨一辨
猛烈:气势猛,力量强大,来得突然。

剧烈:动作或某种感觉程度重。

填一填 ①研发团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消除甲醛从技术上看是可行的。

②这部电影的运作流程,完全采用了好莱坞商业模式,是一次相当成功
的试验。

辨一辨 “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
某种活动。

“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明大意]
本文说明了镇痛研究的进程,由发现吗啡镇痛到发现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里很有
限的区域,又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结构,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

然后又发现人、猴、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有“吗啡受体”,起名“脑啡肽”。

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为中国传统的针刺麻醉的研究和应用开创了广阔的前景,让我们感受到我国中医的魅力,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理脉络]
痛与不痛的秘密
⎩⎪⎨⎪⎧ 提出问题第1段 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 成瘾的缺点分析问题第2~6段⎩⎪⎨⎪⎧
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人脑中脑啡肽少,痛觉就敏感;反之,痛觉就迟钝解决问题第7段 发现“脑啡肽”的价值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用鸦片提取出来的吗啡,对人类有哪些有用的方面?又有哪些有害的方面?请简要概括。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答:
参考答案:①吗啡在医学上的用途: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有镇痛和麻醉作用,成为医生与疼痛作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

②吗啡的弊病:身体对它容易产生“耐受性”,也容易“成瘾”,且成瘾之后就很难戒掉。

2.第3段中“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关键句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过渡句。

照应上文“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引出下文对研究“吗啡受体”的说明。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古往今来所有科学研究都是人类生活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的道理。

3.阅读第2段,“这些现象促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锁”指什么?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发现这个秘密的过程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说明方法及推理过程]
答:
参考答案:①“锁”指的是医学上说的“吗啡受体”或“鸦片受体”;②用的是打比方;③发现这个秘密的过程是:发现镇痛部位→发现吗啡分子结构的左、右两种形式→推理必定有专管止痛的部位→发现“吗啡受体”。

二、阅读课文第5~7段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4.在第5段中,作者分别使用了“可能”“当”“当然”“从目前情况看”等词语,这些词语的作用或好处分别是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对疼痛原理与治疗的研究还在发展中,用“可能”一词表明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谨慎态度;②“当”表明只是一种猜想,而非事实;③“当然”一词是补充解释前面“可能”的程度;④“从目前情况看”,既限制了时间,又突出了针灸疗法的巨大医学价值。

5.最后一段,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对应考点:概括语段内容]
答:
参考答案:作者要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对脑中鸦片样物质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二是这方面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

三、阅读全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对应考点:理解主要内容]
答:
参考答案: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

中医针刺可以引起脑啡肽的产生和释放,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1.叙述有条理
本文着重介绍了痛与不痛的原理,由疼痛这一常见现象起笔,接着介绍疼痛的原因及镇痛的原理。

文题中“秘密”一词是全文的重点,贯穿始终。

2.结构紧凑,逻辑性强
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

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3.运用比喻的说明方法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

”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
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

”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写法指导]
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事物
比喻手法说明事物是一种用一个事物、事理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事理的方法,它具有一种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概念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的特殊功能。

如何才能通过比喻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呢?
1.比喻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有助于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句子:“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将“石拱桥”比喻成“虹”,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形状,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将“纪念碑”比喻成“顶天立地的巨人”,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

2.运用比喻要注意被说明事物的特殊性
如:东北虎……趾垫和掌心的肉垫,像海绵似的柔软,使东北虎走起路来像猫一样,无声无息,敏捷而富有弹性。

这是它们身体条件上的优势,而它们的捕食本领也比狮子高明,常采取静伏、潜行,好搞突然袭击。

它的一声长啸,会吓得许多动物伏地不动,然后使用扑、掀和剪等方法来捕捉。

虎的一扑很厉害,能远扑7米之外,跃高2米,一掌可以击倒一只鹿。

它的尾巴就像一条铁棍,“一剪”可以打断动物的腰和腿。

作者在介绍东北虎的特点时,把它特有的“趾垫和掌心的肉垫”比作“海绵”,把“尾巴”比作“一条铁棍”,这些比喻从东北虎的身体各个部分在捕捉食物时有不同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适当地运用比喻,使事物形象可感、鲜明生动。

3.使用比喻要与文章的语境、对象、内容、情感及表现手法等的风格协调统一
如:我正在窗前读书时,突然眼前一道亮光闪过,接着远方又轰隆地响了一声,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雨点从屋檐落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真美啊。

我透过雨珠织成的“窗帘”,看见远处的山朦朦胧胧的,就像披上了白纱巾。

窗前的树被大雨冲洗得一尘不染,雨点就像一个个调皮的精灵在树叶上跳舞。

作者在文中把“雨点”比作“断了线的珍珠”,既写出了雨点的特点,又写出了状态,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整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这些比喻如锦上添花,更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针对练笔]
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2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环,黑、绿、黄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

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

孔雀飞起来就如同一朵绮丽的彩云,从山顶上飘过。

只见花孔雀拖在尾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

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

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转悠,根本也不避人。

考点对接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文章中很多重要句子,或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深奥难懂的理论说得浅显明了,或对文章起到前后勾连的作用,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语句,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章阅读中起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的语句。

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传达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语句,暗示作者感情或思想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起总领、总结或过渡作用的语句,标志文章转折或突破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

[考题印证]
(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

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
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

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

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

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

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

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

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

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

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

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

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题目: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

“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意思就是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是说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

“山水风貌的再现”意味着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经过艺术加工”指其融入了画家本人主观的理解和体验。

参考答案:①用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画家师法自然、表现自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山水样貌的描摹反映。

②山水画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融入了画家本人主
观的理解和体验,经过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

[技法汇总]
如何理解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句子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
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

因此,把握主旨,就可深刻体味、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2.句不离段,由表入里
“句不离段”,是理解句子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一般来说,高考所考查的句子通常都包含三层意义: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这些我们必须凭借它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

因此,依据句子的前后文字,分析句子结构,我们就能揭示出其“弦外之音”或“深层内涵”。

3.紧扣主旨,多方联系
①紧扣主旨;②结合修辞;③借助互解。

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疾病,这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
的宝贵财富。

嗓子痛的时候在“合谷”穴上扎一针,肚
子痛的时候在“足三里”穴上扎一针,往往可以很快收
到止痛的效果。

1958年以来,人们设想,既然有病痛的时候针刺
[佳作赏析]
精选的文章部分,详细介绍
了“针麻”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
成果。

开篇用实例引出后文对“针
麻”的研究过程;然后按照时间的
先后顺序介绍对“针麻”的研究
过程,开始的时候是设想,举例说
明针刺麻醉在大手术中的作用;接
着作者介绍了“针麻”的科学原
理;最后展望未来,交代研究“针
麻”的意义。

整篇文章,解说详尽
准确,语言通俗易懂,简明介绍了
能止痛,那么在即将发生疼痛(还没有痛)的时候,预先
“针麻”的各个环节内容。

扎上针,能不能防止疼痛呢?比如说,有人经常嗓子痛,
扁桃体发炎,需要做手术把扁桃体摘除。

如果做手术以
前先在合谷穴上扎上针,能不能使手术无痛地进行呢?
实践结果表明,针刺确实能使扁桃体手术时的疼痛大大
减轻,起到止痛或麻醉的作用。

这一初步成就鼓励人们
进一步探索,结果把针刺麻醉应用到打开胸腔切除肺叶
这样大的手术,竟也取得了成功。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
古老的针刺疗法和现代的外科技术结合起来,开出的一
朵中西医结合的灿烂花朵。

1965年末,我们开展了针麻原理的科研工作。


过实验证明“针刺可以镇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验
结果还表明,给以针刺以后并不是立刻就能镇痛,而是
要经过一段时间(15~30分钟)的诱导,才能充分发挥镇
痛作用。

停止针刺以后,镇痛作用并不是立刻消失,它
还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此后又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我们对针刺麻醉的原理,特别是针刺为什么会镇痛的道
理有了初步认识。

研究发现,针刺的感觉可以通过神经传到脊髓和脑
子的不同位置,发挥镇痛效应;针刺时脑子里产生出某
些化学物质,具有镇痛作用。

这些化学物质有好多种,
最重要的两大类是5­羟色胺和鸦片样物质“脑啡肽”。

正常人脑子里本来就存在着这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
包括5­羟色胺、脑啡肽等,它们的含量是有一定范围的。

同时,脑子里还存在着对抗镇痛的物质,主要是儿茶酚
胺和对抗阿片的物质,例如CCK(胆囊收缩素)。

每个人脑
子里这几种成分的多和少,强和弱,是各不相同的。


的人镇痛物质偏多,他们做针麻手术时效果就好些;有
的人抗镇痛物质偏少,他们的针麻效果就差些。

从这种观点出发,要提高针麻效果,就应该选好
穴位,运用适宜的针刺手法或电针参数,来最大程度地
调动人体的内因,使5­羟色胺、脑啡肽等大量释放出来,
发挥镇痛效果。

如果发现病人的内因不利于针麻,那也
可考虑采用一些措施,改变脑内这几种成分的相对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