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好不是靠“勤奋”而是靠“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成绩好不是靠“勤奋”而是靠“悟性”
我相信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个人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不同,所以孩子之间无论是学习还是品德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主要可分做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教育,一部分是学校教育。
学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其实差异不是特别大,真正差异的是校风。
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悟性”,孩子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差异其实家庭教育这一块。
很多家长跟老师错位了,总是去超前教学校的课程,而不注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悟性”,结果造成孩子感觉学习很累,容易厌学。
专业的事就应该让专业的人来做,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责。
现在家长们都十分追捧名校,所谓的名校其实就是把优秀家长的孩子拉拢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只要家长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开拓出孩子的“学习悟性”,学习自然就会越来越好了。
在名校就读最好的资源是同学。
同学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在名校里家长教育孩子是各个各显神功,老师们锦上添花,孩子们更是快马加鞭。
小学的名校是拼家长,到了初中就开始拼孩子了,到了高中更是孩子们自己把握命运的时候了,高中阶段基本已经是龙跟龙在一起,虫跟虫在一起。
这就是名校优秀人才倍出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悟性”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悟性”,其实就是在孩子还没定型之前开拓孩子的大脑思维。
“悟性”培养要靠早期0到12岁阶段的培养,如超出此年龄还没有培养出孩子的“悟性”,孩子初中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很辛苦。
之前接触到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中学生家长,发现他们都有很多共同点,如从小都会尊重孩子在一定范围内的选择,从不主动帮孩子辅导作业,在孩子学习过程遇到困难求助时,只告诉方法不直接告诉答案,从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只会把结果的厉害关系告诉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当孩子沮丧时,要站在孩子这边表示理解,和他共同分析问题并鼓励克服困难。
有一次机构来了一个初二的学生,家长说想给孩子补一下物理和数学。
通过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基础知识还是蛮不错的,只是想攻一下
难题。
刚开始给孩子安排了一位有带过两三届毕业班学生的老师。
通过和学生沟通,老师了解到孩子的基础确实很不错,收集到一些老师认为比较难的题目让学生测试,结果学生全部完美“收官”,后来再测试过两次,学生依然能交出完美答案。
上了三次课后,那个老师主动提出说这个学生太厉害了没办法教,给他换一个善于攻难题的老师给他吧。
“我的天哪!”真是遇到神人了。
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后来相继换了两个资历更高的老师,也是难不倒他。
后来我就问了这个学生,我说你成绩都那么好了为什么还要来补课,他说“我很想考清华,但我不知道考清华需要什么样的成绩,我现在只是个初中生,我想攻一下初中课程的难题,学校老师讲的题目太简单了”。
我又问说,现在初三的知识都难不到你了,有考虑上一下高中的课程吗?他回答说“我不考虑上高中课程,有空我还想去打打篮球,不想那么紧张。
”后来我也跟他妈妈说是不是让他提前上一下高中课程,他妈妈也说随他吧,尊重孩子的决定。
还说当初要补课也是孩子自己要求的,从小她都是很尊重小孩的选择。
之前我也曾碰到类似的另外两个初三的孩子,初中毕业后的暑假俩个孩子一起想提前上一下高一的数学课程,仅仅用了十次课学完了高一上册的数学课程,并且都掌握得很好。
这些孩子都是“悟性”比较高的,在学习上用的时间相对“悟性”差的短很多,除了文化课以外他们也爱运动,足球也踢得很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起跑线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悟性”,一般的孩子输就输在“悟性”方面。
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为什么差异那么大呢?家长是否也思考过。
欢迎大家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