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病因和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C病因和机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 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广泛性微循环血管内皮损伤在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病毒血症、抗原
抗体复合物损害(如全身性红斑性狼疮)、代谢性酸中毒时,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加之血小板粘集,发生微循环内凝血。

2.严重的组织破坏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均有组织及细胞崩解产物进入血液,羊水栓塞时的羊水也具有组织因子类物质,人血后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小板大量粘集或红细胞大量破坏内毒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抗原
抗体复合物除激活凝血系统外,还可破坏血小板的膜,促使血小板大量粘集;溶血
和疟疾时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使红细胞的组织因子样物质释人血液。

4.促凝物质进人血流毒蛇咬伤和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时,蛇毒及胰蛋白酶能产
生肽类物质,激活凝血酶原,引发凝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