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首部枢纽工程施工自检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坪水电站枢纽工程竣工安全鉴定
首部枢纽工程
施工自检报告
(合同编号:SP/C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
桑坪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11月
桑坪水电站枢纽工程竣工安全鉴定
首部枢纽工程
施工自检报告
(合同编号:SP/CⅠ)
编写:曾令俊
审核:
审批:戚后平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
桑坪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4年11月
目录
第1章工程概述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施工条件 (1)
1.3合同项目和工作范围 (3)
1.4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时段 (4)
1.5主要工程量 (4)
第2章施工总布置及辅助企业 (5)
2.1业主提供的条件 (5)
2.2布置规划 (5)
2.3场内交通 (6)
2.4风、水、电系统 (6)
2.5施工排水布置 (7)
2.6施工辅助企业 (7)
2.7办公及生活用房 (9)
第3章施工导流及施工期水流控制 (10)
3.1导流规划 (10)
3.2导流时段及导流标准 (10)
3.3围堰设计 (10)
3.4围堰施工 (12)
3.5基坑排水 (14)
3.6围堰的拆除 (14)
3.7施工期水流控制效果 (15)
第4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6)
4.1质量方针目标 (16)
4.2质量管理体系 (16)
4.3施工质量控制 (17)
4.4工程施工执行技术规范 (26)
第5章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情况 (29)
5.1土石方开挖及支护 (29)
5.2基础处理工程施工 (31)
5.3混凝土工程施工 (40)
5.4金属结构安装 (46)
第6章质量缺陷、存在问题处理和遗留问题 (57)
6.1质量缺陷处理情况 (57)
6.2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处理效果 (57)
第7章施工质量自评情况 (60)
7.1原材料检测及现场试验总结 (60)
7.2质量评定情况说明 (68)
7.3单元工程、分部工程质量评定情况 (68)
第8章结论 (70)
第9章施工大事记 (71)
附图一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76)
附图二质量计划流程图 (77)
附表一桑坪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金属结构设备技术特性汇总表 (78)
第1章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桑坪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的杂谷脑河(首部)和岷江干流上,是杂谷脑河水电规划的最末一个梯级,为跨流域开发的低闸引水式电站。

闸址位于汶川县下庄电站下游约0.5km处,下距汶川县城约6.0km,厂址位于汶川县城下游的新桥附近,上距汶川县城约5.0km。

闸、厂之间公路里程约12.0km,国道213线贯穿全工区,对外交通方便。

该电站主体工程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厂区建筑物等部分组成,电站装机3台,单机容量24MW,总装机容量72MW。

首部枢纽由3孔泄洪闸、2孔冲砂闸、左岸挡水坝、右岸3孔取水口和沉砾池等建筑物组成。

冲砂闸高11.5m,闸底板顶高程1373.00m;泄洪闸高10.50m,,闸底板顶高程1374.00m;闸顶高程1382.00m。

冲砂闸每孔净宽4.00m,泄洪闸每孔净宽10.00m,闸室长20.00m。

闸室前设钢筋混凝土铺盖,长15.00m,厚1.50m;闸室后设长25.00m,厚2.00m的钢筋混凝土护坦。

闸室均布置弧形工作闸门。

取水口布置在右岸,分3孔布置,每孔净宽10.00m,底板顶高程1375.00m,闸顶高程1382.00m,取水口后接沉砾池。

左岸挡水坝长13.00m,顶宽8.00m,最大高度10.50m。

闸基持力层主要为含砂漂(块)卵石层,闸基及右岸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厚0.80m,最大墙深16.00m。

左岸坝基及岸边基岩用帷幕灌浆防渗。

1.2 工程施工条件
①水文条件
杂谷脑河地处川西高原典型山地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夏季干、雨季明显,伏旱频繁,气温日差较大。

多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高气温35.0℃,极端最低气温-7.4℃,多年平均降水量537.9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9%。

杂谷脑河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汛期以地表水为主,枯期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随降雨量而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5月进入汛前过渡
期,6~9月为主汛期,10月为汛后过渡期,11月至翌年3月为稳定退水期。

本工程主体建筑物为3级,相应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相应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洪水,围堰挡水设计流量Q=129m3/s。

②工程地质条件
闸址区属中高山峡谷地形,河谷两岸山体雄厚,谷坡陡峭,平均坡度达40~60°,右岸分布有较宽的Ⅰ级阶地,拔河高5~6m,宽5~20m,阶地后缘分布一规模较大的崩坡积体,沿河流方向长240m,左岸为岩质边坡,地形坡度50~60°,枯水期河面宽40~50m,水深2~3m。

闸址区地层基岩为志留系茂县群第三岩组浅变质千枚岩,偶夹灰岩,石英砂岩。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主要分布于河床阶地及两岸坡下部坡角地带,河床覆盖层深厚,层次、结构复杂。

闸基下覆盖层层次复杂,厚度变化较大。

由于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强。

存在闸基、闸肩渗漏问题,因此应作好防渗工程处理。

闸基浅部分布有砾质砂层透镜体,存在管涌的可能。

闸址区岩体风化微弱,物理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卸荷和岸坡崩塌作用,根据地面地质测绘并结合临近工程资料分析,推测基岩强卸荷水平深度可达35~45m。

沿坡面局部有不稳楔形体,时有零星掉块。

取水闸门至引水隧洞进口长约185m,采用明渠引水,引水渠布置于Ⅰ级阶地含砂漂卵(碎)石层夹碎砾石砂透镜体上。

隧洞进口段为千枚岩,岩层产状N60°E/NW∠80°,与洞线大角度相交,属Ⅳ类围岩,总体具备成洞条件,但由于岩性较软弱,岸坡岩体卸荷较强,对不利结构面组合需进行加固支护处理。

本电站枢纽范围内防渗土料缺乏,仅有黄土坡和龙口十八村两处土料场,总储量约8.68万m3。

黄土坡料场位于下庄电厂右岸上游谷坡地带,储量0.51万m3。

龙口十八村土料场位于岷江右岸谷坡地带,储量8.17万m3。

上述两土料场在质量上除塑性指数偏小,黄土坡土料的天然含水量偏大外,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工程区未见符合质量要求的固壁粘土料场,在距工程区约80km的都江堰市老母孔有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的固壁土料,可开采储量约10万m3。

工程区块石料丰富可就地取材,隧洞弃碴,可予选择利用,沿河分布的花岗
岩、砂岩、砂质千枚漂块石,多属中硬~坚硬岩,其储量、质量均能满足工程要求,宜可加工选用。

③对外交通条件
首部枢纽工程位于国道213线旁,国道213线贯穿整个工区,由汶川下行至都江堰市约91km,线路基本为三级公路,路面结构良好,公路养护及管理完善。

都江堰至成都为四车道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

电站闸址距成都的公路距离为151km。

首部改线公路约220km,下游新建跨河桥一座(跨度约50m)。

1.3 合同项目和工作范围
1.3.1主体工程项目
①挡水坝段、泄洪闸、冲砂闸、取水口等的土石方明挖、喷混凝土、混凝土浇筑、防渗墙、帷幕灌浆、接触灌浆、锚喷支护、钢板镶护、钢筋制安、钢筋网制安、土石回填等项目的施工。

②左岸灌浆平洞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喷混凝土、锚杆制安、钢筋制安、回填灌浆等项目的施工。

③枢纽工程全部闸门、启闭机的安装。

④观测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和施工期观测。

⑤一般建筑装修。

1.3.2临时工程项目
①施工期水流控制。

②一期上、下游围堰设计、施工、维护及拆除。

③二期上、下游围堰设计、施工、维护及拆除。

④导流和截流。

⑤基坑排水及清理。

⑥安全渡汛及防护。

⑦现场施工临时设施。

为满足现场施工所需的道路、施工供电、供水、供风、混凝土拌制、钢筋加工、模板加工、仓库、办公及福利设施等临时工程和设施。

1.4 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时段
桑坪水电站首部枢纽标于2003年11月15日开工。

2003年12月22日开始进行防渗墙施工;2004年2月22开始浇筑冲砂闸混凝土;2004年10月26日,金属结构开始预埋;2004年12月1日,二期围堰合龙;2005年4月22,防渗墙施工完成;2005年11月25,三枯围堰填筑完成;2006年5月,帷幕灌浆施工完成;2006年12月10,四枯围堰填筑完成;2007年1月13日,首部枢纽工程混凝土浇筑完成;2007年3月15日,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安装完成,工程全部竣工。

1.5 主要工程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较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与合同工程量有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工程量见表1-1。

表1-1 桑坪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主要工程量表
第2章施工总布置及辅助企业
2.1 业主提供的条件
工程施工过程中,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有:
①组织供应本标工程所需的砂石骨料、水泥、钢筋、混凝土外加剂以及橡胶止水;
②负责施工场地的征用、搬迁和移民安置;
③负责永久设备(包括闸门和启闭机等)的采购和运输;
④提供施工用电400V的低压侧接线点。

发包人安设提供一台容量为1000KV A的变压器,供应施工方400V施工用电。

2.2 布置规划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国道213线通过枢纽右岸,业主提供400V容量为1000KV A的电源接线点布置在首部枢纽右岸,满足本标施工要求。

根据现场周围环境,充分考虑本工程特点,总布置遵循“按照工作面划分、布局因地制宜,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环保、方便生活、经济安全、易于管理”的原则,精心规划各施工辅助企业(设施)规模,以节约占地,竣工后易于拆除和恢复。

具体规划如下:
①项目部、生活区、材料库布置于闸首上游700m下庄电厂厂区内;
②钢筋加工厂、木模加工厂集中布置在闸首下游右岸;
③混凝土拌合系统、喷混凝土站、修理厂、停车场、油库布置在闸首上游右岸;
④空压站、现场值班室、火工产品库布置在闸首下游左岸;
⑤生产用水采用清水泵抽水供应;生活用水抽水至蓄水池,处理至饮用水标准。

2.3 场内交通
右岸阶地覆盖层开挖施工道路前期在开挖范围内由原公路下卧至开挖高程,围堰形成后由围堰内侧下卧至基坑内,下基坑道路坡比i≤10%。

由于改线公路桥位于进水闸前,并且公路桥及其下部明渠由其他单位施工完成。

为保证公路畅通,沿靠山侧坡积体下卧一条道路进行进水闸石方明挖及闸前至公路桥之间的土石方开挖施工,该道路长约130m,路宽3.5m,下坡坡比i≤15%,为开挖范围外增设的道路。

左岸挡水坝及泄洪闸水上部分土石方开挖通过下游阶地修筑一条施工道路进入施工工作面。

二枯围堰形成后,在下游围堰下卧施工道路至基坑进行水下部分土石方开挖施工。

下基坑道路坡比i≤10%。

2.4 风、水、电系统
2.4.1 施工供风系统
根据本标工程特点,各用风区域的分布、用风设备耗风量及不同时系数计算各时段用风量,配置相应的供风设备。

本工程供风部位主要有取水口引渠的石方开挖支护、左岸坝肩开挖支护、闸坝石方明挖、灌浆平洞洞挖施工和支护施工等,主要采用了一台英格索兰XHP750型柴油空压机和2台LVWJ-10/7电动空压机进行供风。

采用φ3″、φ4″无缝钢管接至工作面位置,采用φ2″胶管进行用风设备的供风。

2.4.2 施工供水系统
本工程区域无天然水可利用,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采用清水泵抽杂谷脑河水解决,在闸首左岸高程1400m处修一座120m3的水池,并在池内设沉淀池及隔栅,沉淀河水内泥沙及拦截杂质,采用了一台125D25×6型多级泵(备用一台)抽杂谷脑河水至水池,由水池接φ4″供水主管至坝轴线附近,再接φ3″、φ2″支管至各用水点。

本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7.4℃,为了确保低温供水,冬季在水池上盖预制板加盖草垫,供水管路采用了保温材料包裹保护,在混凝土拌和系统内布置一台
1T的蒸汽热水锅炉,为混凝土提供热水及加热骨料;在生活区布置了一台1T的蒸汽热水锅炉,为职工生活提供热水及暖气。

2.4.3 施工供电系统
施工用电从业主提供的400V接线点位置(枢纽右岸)引入,400V用电线路采用185mm2~16mm2铝芯电线接至用电工作面,200V用电线路采用50mm2~2.5 mm2铝芯电线。

所有400V线路均采用BV型塑料绝缘线。

施工期配置了1台容量为120KW的120DGFB型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一旦电力系统停电及供电不足,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解决工地抽排水和照明用电的急需。

2.5 施工排水布置
本工程基坑内采用布设集水坑的方式进行抽排水处理;灌浆平洞采取在洞一侧开挖排水沟形成自流排水;闸坝、冲砂闸、取水口及引水渠工作面主要采取挖排水明沟引水,集水坑集水,潜水泵和清水泵抽水的方式将集水抽排至杂谷脑河。

2.6 施工辅助企业
2.6.1 混凝土拌合系统及喷混凝土站
①混凝土拌合系统布置
本工程混凝土拌合系统集中布置在枢纽上游侧右岸位置,采用一座HZS-60型强制式自动化拌合站,最大生产能力为60m3/小时,能够满足高峰期混凝土月浇筑强度要求(1860m3/月)。

HZS-60站主要负责本工程混凝土拌制,配制了1个100t水泥罐,采用装载机上料。

水泥及骨料按5天用量储备,成品料仓容量1200m3,水泥库200m2,外加剂库40m2,实验室80m2、维修用房20m2,混凝土预制场500m2。

混凝土拌合站占地约2040m2。

②喷混凝土站的布置
在混凝土拌合系统内配置了二台JDY350型强制拌和机拌制喷混凝土料。


泥砂浆采用JZM250拌合机现场进行拌和。

③冬季混凝土拌和保温控制措施
1)拌和混凝土前,用热水冲洗拌和机,拌和前将积水和冰水排除,混凝土拌和时间比常温季节适当延长(延长时间以试验为准);
2)用热水拌和,水温不超过60℃,改变拌合加料顺序,将骨料与水先拌和,然后加入水泥拌和;
3)骨料用蒸气加热;
4)料仓加盖保温棚。

2.6.2 现场材料试验室
现场材料试验室主要进行了施工质量控制和试验鉴定,工程材料检验,现场试验室布置在混凝土拌合系统场地内,房建80m2,占地面积200m2。

2.6.3 钢筋加工厂
钢筋加工厂集中布置在生活区旁,内设加工棚、工器具库及堆放场,占地1500m2。

2.6.4 木模加工厂
木模加工厂布置在钢筋加工厂旁,只考虑异形模板的加工与制作,采用直接购买板枋材进行加工。

2.6.5 修理厂
修理厂及停车场集中布置在闸首上游右岸,厂内设机修间及工具库200m2、汽修间及工具库240m2,金工车间80m2,停车场2000m2,共占地2520m2。

主要进行机械设备中修、小修、日常维护保养,机械设备大修定点在城内具有相应资质和规模的修理厂进行,机械设备常用部件、部份零配件、非标准件及一些工器具尽量在现场金工车间加工,不能加工的则外购。

2.6.6 预制厂
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布置在混凝土拌合系统旁,面积500m2,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至预制厂,进行构件预制。

2.6.7 材料及配件库
材料及配件库集中布置在生活区内,库房面积分别为500m2,堆放场为1000m2,占地2500m2。

2.6.8 炸药、雷管库
炸药、雷管库房设置在闸首下游左岸。

需要时领用,剩余炸药、雷管退回炸药、雷管库保管。

2.6.9 油库
油库设置在闸首上游右岸。

机械用柴油、汽油和各种特种油,柴油采用2个20t油罐储备,汽油采用1个8t油罐储备,特种油采用油桶储备,库房200m2,油库值班房15m2,油库占地400m2。

2.7 办公及生活用房
2.7.1 办公及生活营地的布置
办公及生活营地主要布置有:职工宿舍、食堂、办公室、娱乐室等;治安保卫值班岗亭及消防用品车间等房屋建筑及设施。

办公用房110 m2、宿舍1200m2,福利用房地160m2。

2.7.2 办公及生活房屋的结构
办公及生活用房结构形式采用砖墙(24墙)、木屋架、石棉瓦屋面、层板及草垫吊顶、水泥砂浆抹内墙面、水泥砂浆地坪、外墙勾缝;办公室、会议室墙壁采用白色涂料进行粉刷;厕所配置水箱定时冲水,配置防臭设施,厕所地面、隔墙及部份墙壁镶瓷砖,化粪池暗埋并排放通畅。

第3章施工导流及施工期水流控制
3.1 导流规划
本标工程导流采用了分期束窄河床的导流方式。

一期围堰围右岸冲砂闸右岸挡水坝和取水口等部位,利用束窄河床过流;二期围堰围左岸泄洪闸和挡水坝,利用上游束水墙、冲砂闸及下游护坦隔墙施工二期纵向围堰,冲砂闸过流。

3.2 导流时段及导流标准
3.2.1 导流时段
由于业主存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本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导致本工程经历了四个枯期才完成所有工程项目的施工。

“一枯”导流时段为2003年11月~2004年5月,主要完成了混凝土防渗墙工程的施工;“二枯”导流时段为2004年11月~2005年5月,主要完成了帷幕灌浆工程的施工;“三枯”导流时段为2005年11月~2006年5月,主要完成了泄洪闸和冲砂闸金属结构安装、取水口拦污栅安装以及冲砂闸一线河道清理等施工;“四枯”导流时段为2006年11月~2007年5月,主要完成了泄洪闸和冲砂闸金属结构安装、取水口拦污栅安装以及冲砂闸一线河道清理等施工。

下面主要介绍一、二期围堰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三、四枯围堰型式及施工方案类同于一、二期围堰。

3.2.2 导流标准
本工程主体建筑物为3级,相应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相应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洪水,围堰挡水设计流量Q=129m3/s。

根据施工实施情况,施工导流标准满足施工要求。

3.3 围堰设计
3.3.1 一期围堰
一期围堰围右岸,形成施工冲砂闸、取水口和右岸挡水坝基坑,采用不过水
土石围堰。

根据桑坪电站闸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计算,枯水期围堰挡水设计流量为Q=129m 3/s 时原河床水位为1375.68m 。

根据水力学公式计算河床束窄后,上游雍高水位Z :
()()
s m A A Q V c /95.222625095.012921≈⨯-⨯=-=ε 式中V c 为河床束窄后水流流速,ε为侧收缩系数,取为0.95;A 1为原河床过流断面面积,原河床宽为50m ,水深2.0m ;A 2为围堰及基坑所占过流断面面积,一期围堰占河床宽度为26m ,水深2.0m 。

m g g g V g Vc Z 6.0229.1295.285.012212
222
022≈-⨯=-⨯=ϕ 式中φ为过流系数,围堰采用梯形断面取值为0.85;V c 为河床束窄后水流流速,通过上式计算为2.95m/s ;V 0为原河床水流流速,为129/(50*2)=1.29m/s 。

加上围堰安全超高δ=0.5m ,一期围堰顶高程为1375.68+0.6+0.5=1376.78m ,设计围堰顶高程采用1376.80m 。

围堰顶宽为单车道,宽度为4m ,围堰最大高度3.0m ,顶高程1376.80m ,外侧边坡1:1.25,内侧边坡1:1.0,最大底宽10.75m ,最大长度180m 。

采用粘土心墙加土工布防渗,迎水面采用铅丝块石笼作防冲保护。

3.3.2 二期围堰
二期围堰围左岸河床,形成泄洪闸、左岸挡水坝施工基坑,由冲砂闸过流。

利用已完成的冲砂闸束水墙、冲砂闸边墩和护坦隔墙作为施工纵向围堰。

根据本工程冲砂闸布置型式,二期围堰挡水时冲砂闸可视作为无坎宽顶堰流过流,已知围堰挡水设计流量为Q=129m 3/s ,则上游水位高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129242324.00.12230230
=⨯⨯⨯⨯=''=H g H g b n m Q s σ
m H 98.40≈
式中s σ为淹没系数,0/0.8s h H =,s σ取为1.0,hs 为下游水深;m '为流量系数,查表取为0.324;n 为闸孔数,为2孔;b '为孔口宽度,孔口宽度为4.0m ;
2
02v H h g
=+上 则实际上游水位高
2
201294.98/22854.980.53 4.45v h H g g m
⎛⎫=-=- ⎪⨯⎝⎭
=-=上 冲砂闸底板顶高程为1373.00m ,加上0.5m 的安全超高,则上游围堰顶高程应为1373.00+4.45+0.5=1377.95m ,因此设计上游围堰顶高程采用1378.00m 。

设冲砂闸下游形成稳定流,取下游hs=0.8H 0=3.984m ,下游跌坎高度为1.0m ,下游护坦高程为1372.00m ,加安全超高0.5m ,则下游围堰顶高程应为:1372.0+3.984+1.5=1377.484m ,下游围堰顶高程设计采用1377.50m 。

本工程二期上下游围堰采用粘土心墙土石围堰,纵向围堰采用浆砌石挡水。

二期上下游围堰断面尺寸为:围堰最大高度4.0m ,顶宽4m ,外侧边坡坡比1∶
1.25,内侧边坡坡比1∶1.1,最大底宽13m ,最大长度40m ;上游围堰顶高程为1378.00m ,下游围堰顶高程为1377.50m 。

纵向围堰为利用上游束水墙用浆砌石加高至1378.00m ,挡水墙高0.7m ,底宽0.5m ,顶宽0.3m ,迎水面垂直;下游在护坦隔墙后海漫上顺水流砌筑浆砌石挡水墙接下游围堰,挡水墙高 5.5m ,底宽
2.15m ,顶宽0.5m ,迎水面垂直,背坡为1:0.3。

3.4 围堰施工
3.4.1 一期围堰施工
一期围堰分两次填筑施工成型,施工程序为:从上游往下游填筑至1375.50m→从下游往上游进行防渗槽开挖、防渗心墙填筑→围堰加高至1376.80m→铅丝块石笼防护。

先利用覆盖层开挖砂卵砾石沿围堰轴线将河床填筑出水面,形成围堰防渗体施工工作面,填筑高程至1375.50m ,顶宽6.5m 。

填筑从上游往下游进行,利用
PC220反挖开挖覆盖层渣料装8t或15t自卸汽车运至填筑位置卸渣,PC220反挖修整成型。

高程1375.50m填筑完成后,利用PC220反挖从下游往上游进行粘土心墙填筑槽的开挖,开挖深度4.0m;成槽3~5m后利用PC220反挖填筑粘土心墙,粘土料从业主指定土料场利用ZL50装载机装8t或15t自卸汽车经1375.50m围堰运至工作面,PC220反挖抛填夯实,同时人工辅助摊铺土工布。

围堰1375.50m以下防渗体施工完成8~10m后,开始从下游往上游填筑加高围堰至1377.80m。

采用PC220反挖先堆筑粘土心墙夯实,人工辅助摊铺土工布并修整墙体成型;然后PC220反挖堆筑心墙两边围堰壳料。

心墙土料从业主指定土料场开挖,ZL50装载机开挖,装8t或15t自卸汽车运输;围堰壳料利用覆盖层开挖砂卵砾石。

心墙土料和围堰壳料均通过1375.50m高程堰体从下游运至工作面。

为防止汛期围堰边坡被水流冲刷失稳,迎水面选用铅丝块石笼护坡。

护面顶高为1377.00m,厚50cm。

块石料在基坑开挖石碴中选用,先将编好的铅丝笼顺坡面放置定位,用ZL50装载机运料至现场,人工抛填。

3.4.2 二期围堰施工
一枯后期,在一期围堰基坑内施工完成了二期纵向围堰的浆砌石挡水墙。

二期纵向围堰上游挡水墙在束水墙上砌筑,下游挡水墙接护坦隔墙在海漫上砌筑。

浆砌块石料在基坑开挖石碴中选用,利用JDY500型强制拌和机拌制砂浆。

人工采用铺浆法分层砌筑,砌体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接,大孔隙用碎块或片石嵌实,防止出现孔洞,水泥砂浆勾缝防渗,并保证勾缝连接自然,块体形态突出,大面平整。

2004年11月开始施工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

同一期围堰施工一样,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分两次填筑施工成型,其施工程序为:从左岸往右岸方向填筑至1376.50m→从右岸往左岸进行防渗槽开挖、防渗心墙填筑→围堰加高至1376.80m→铅丝块石笼防护。

具体施工方法同一期围堰。

3.5 基坑排水
一、二期围堰防渗结构采用粘土心墙防渗,堰体座于砂卵石透水层上。

施工期排水主要包括围堰闭气后的基坑积水、地基渗流、降雨积水等。

3.5.1 排水设施布置
在一、二期围堰背坡坡脚附近设粘土编织袋子围堰形成截水槽,断面1.5×1.0m,上下游设集水坑2×2×1.5m各一个,抽排水至围堰外。

基坑内排水:基坑开挖分层时,采用分层排水沟集水后,集中排至集水坑,再抽至堰外,集水坑随开挖逐步降至基坑最低处。

3.5.2 一期排水
一期围堰施工时河床水位为1375.5m,基坑水深约1.5m,基坑内汇水面积约1500m2,基坑水量约2200m3,初期排水与经常性排水基本上相同。

一期围堰施工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共配备4台IS150-125-250(200m3/h)水泵和4台IS200-150-315(400m3/h)水泵,水泵布置于围堰背坡高程1374.5m处,能够满足施工排水要求。

3.5.3 二期排水
二期围堰施工时河床水位约为1375.5m,基坑净水位约2.5m,基坑内汇水面积约2800m2,基坑水量约7000m3,初期排水采用2台IS150-125-250水泵抽排;经常性排水主要为基坑渗水、降雨汇水、施工用水,排水量约为1600m3/h,水泵坑处各配备4台IS150-125-250水泵和3台IS200-150-315水泵,基坑零星集水用潜水泵抽排,能够满足施工排水要求。

3.6 围堰的拆除
一期围堰于2004年5月拆除,用PC220挖土机和8t自卸汽车挖除,运至业主指定渣场弃碴。

二期围堰于2005年5月拆除,上下游横向围堰采用PC220挖土机和8t自卸汽车挖除,运至业主指定渣场弃碴;纵向浆砌石挡水墙采用人工配合PC220挖土机撬挖拆除,PC220挖土机装8t自卸汽车运至业主指定渣场弃
碴。

3.7 施工期水流控制效果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本工程共经历了四枯三汛,在“一枯”和“二枯”施工中多次出现河道水流量超标的情况,由于本工程所在河道宽度有限,在围堰填筑束窄河床后,过流面水位大幅度升高,水流速度加大,多次对围堰造成冲毁,洪水进入施工面。

我部在尽量拓宽过流面的同时,加大了围堰的维护力度,并派专人进行围堰稳定观测,与指挥部一同建立水文预报系统,减少了围堰被冲毁的次数。

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期水流控制基本上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