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靖外镇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靖外镇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秋天的心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6. 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5分)
17. 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4分)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2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2分)
18. 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9. 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6.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

(2分)接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3分)
17.(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分)
(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2分)
18.“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6分)19.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

(2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2.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应该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1.B
B项强加因果,“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不是“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导致的。

2.A
【解析】原文说“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选项中“十分漂亮”说法有误。

3.C
【解析】“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恰恰相反”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解析】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

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

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

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迭。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

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
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

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他的放逐成为必然。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

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

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

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

庄子死了。

屈原也死了。

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

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 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出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C. 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 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5. 文章第⑧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

6.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4. C
5. 庄子:飞翔得轻松自如,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

(2分)屈原: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死却是一种意义,一种象征;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

6. 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状态。

对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C项,“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的作品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清脱自然的独特魅力,不是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⑧段,作者说庄子和屈原‘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二者有哪些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理解其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圈出庄子和屈原各自的表现,概括二者的不同。

题干中的引文出自第八段,如考生先在第八段中寻找,如“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然后往上寻找,如第七段“……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这是针对本文的结尾段设题,要求考生赏析结尾段的妙处。

首先找到结尾段,明确这段所写的内容,“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

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
一道遥远的梦影”,这段文字是写古代文人和今人的不同的状态,即“各种各样的梦”,作者先说在古代文人的辞章里抚摸到他们的“梦”,“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肯定了古代文人浪漫的情调,他们的个性张扬,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且把今人与古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古代文人的景仰缅怀,同时流露出对今人因现实的牵绊而过于浮躁的状态的担忧。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

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

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相如常称疾避事。

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

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

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

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

于是助诘田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

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

”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

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

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

”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

于是拜为会稽太守。

数年,不闻问。

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

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

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

”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

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

”诏许,因留侍中。

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选自《汉书·严助传》,有删节)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

②俳优:演滑稽戏的艺人。

③计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举贤良文学之士举:提拔,推举
B.而助最先进进:晋升,被任用
C.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拜:授予官职
D.犹子事父母也事:依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

这正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

严助调会稽之兵到了东瓯,闽越之兵猝不及防纷纷撤退。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

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助诘田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

文: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