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诗歌创作的法度与创新_吴华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诗歌创作的法度与创新
吴华峰*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姜夔是南宋词坛大家,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很高的造诣。

从整体来看,姜夔的诗歌作品既有对时代风气的因袭,更主要的则表现为超越。

在具体的创作中,也呈现出对诗法的遵循与突破。

法度和创新的相互交融,正是姜夔诗作的主要特点,并由此呈现出一家风貌。

关键词:姜夔;诗歌;创新;法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588(2008)03-0055-04
姜夔今存诗歌180余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称其诗 运思精密,风格高秀,诚有拔于宋人之外者,傲视诸家。

清人王士祯亦云: 白石词家大宗,其于诗亦能深造自得。

长期以来,姜夔的诗作为其词名所掩。

然而观其诗作,的确在法度和创新相互交融中呈现出一家风貌。

把握这一点,也是解读姜夔诗作的关键。

一、对时代风气的因袭与超越
从北宋元佑年间黄庭坚到宋末方回,江西诗派源流长达二百余年,师从江西是南宋诗坛的整体风尚。

然而刘克庄云: 近来学江西诗,不善其事,往往音节聱牙,意象迫切,且议论太多,失古诗咏吟性情之本意。

故一些才力雄厚的诗人又不甘为江西诗风束缚,主动寻求突破,姜夔便是一例。

他在 诗集自叙 中将对自己的学诗过程有所概括:从 泛阅众作到三薰三沐师黄太史氏 ,最后打破江西藩篱自成一家,即先从学习江西诗派入手,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罗大经 姜尧章学诗于萧千岩,琢句精工 的说法,给我们把握姜夔诗风的变迁提供了分界点,萧德藻本人学诗入于江西又出于江西,姜夔突破江西形成一家诗风的时期应在遇到萧千岩以后,他在系统的学习江西诗派 琢句精工 的同时又为自己出于江西埋下伏笔。

江西诗派的大多作品都气象狭小,有些诗人甚至走上闭门觅句苦吟的极端,白石的生活范围虽并不广阔,但在他的诗中我们却找不到那些干枯的意象,平凡的生活被描写得饶有情致:
红雨洒溪流,下濑仍小驻。

鱼队猎残香,故故作吞吐。

老子把一盏,微风忽吹去。

( 赋千岩曲水 )
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暮春,描写诗人和友人们河边修禊之事,没有具体的事件经过,只取自己临波送酒盏的一个小场景,这个饶有趣味的场景被飘洒在溪流之上的花瓣和水中猎香的鱼群衬托,作者的兴致也就可想而知了。

南宋诗人从反对江西诗法的立场出发,在创作中也时常标举晚唐诗风。

故在寻求突破的同时,姜夔诗作曾表现出对晚唐的靠拢,白石自述 内翰梁公于某为乡曲,爱某诗似唐人。

钱钟书先生则说得更为明确: 在一切关于他的诗歌的批评里,也许他的朋友项安世的话比较切近实际 古体黄陈家格律,短章温李氏才情 当然在他的近体里还遗留些黄陈的习气,七律却又受了杨万里的熏陶,而且与其说温、李也还不如说皮、陆 。

温、李 指温庭筠和李商隐, 皮、陆 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皮日休以文著称,姑且不论。

单说陆龟蒙,姜夔在诗中不止一次的表现出对他的敬仰: 越国霸来头已白,洛京归后梦尤惊。

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 三高祠 ); 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之五 )。

天随子即陆龟蒙,白石诗中经常出现陆龟蒙,
55
第24卷第3期2008年9月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XINJIANG EDU CATION INST IT UT E
Vol.24,No.3
Sep.2008
*[收稿日期] 2008-05-21
[作者简介] 吴华峰(1982-),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的确给人以姜夔诗风转向晚唐的假象,诗人杨万里称赞姜夔 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 。

然而姜夔已经明确表示他不愿意在别人藩篱的束缚下作诗,那么单纯去学习某一家某一派,必定为他所不乐意。

以前边所引的 三高祠 为例,所谓 三高 指:张翰、越国大夫文种及陆龟蒙。

从这四句诗里我们看出白石并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臧否人物,只是对他们的人生经历给予表态,无疑对前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姜夔是有一些偏见的,但我们从 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中可以看出,姜夔对陆龟蒙的生活经历表现出强烈的仰慕, 新唐书 卷一九六 陆龟蒙传 曰:
居松江甫里, 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

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

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

不乘马,升舟设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

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渔父、江上丈人。

白石诗酒飘零的江湖清客生活,与天随的生平经历确有相似之处,他对陆龟蒙的向往,更多是对其隐逸江湖、纵情自适的逍遥生活的向往。

姜夔有意突破江西派后,作品风格与晚唐诗的偶合,是一种 钟摆规律 的影响,一个学习江西诗法的诗人,必将先反晚唐,而一个突破江西藩篱的人,为了否定江西诗派又容易向晚唐靠拢。

白石现存的诗歌中 过湘阴寄千岩 一首,曾被收入晚唐许浑的集中,被今人辑出:
渺渺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这说明白石偶有诗作也与其他晚唐诗人偶合,但我们如据此说白石又师从许浑,则有失偏颇。

白石诗歌创作与晚唐相合,更多的是在于创作的精神,陆龟蒙 自遣诗三十首 序 中说: 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 。

钱钟书解释说: 暴去者,淫,伤,乱,愆之谓,过度不中节也。

在诗歌中表现一种中和之情,正是白石诗学观中的核心,也是对传统诗教的遵循。

姜夔的诗作无疑是对江西诗派和晚唐派的双重否定,至于这些诗歌从整体风貌上呈现出的与晚唐诗人的相似或者其中江西派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能以白石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 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和 。

姜夔诗歌中对时代风气有所超越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使自己的诗歌摆脱了理学的影响。

虽然在白石生活的年代,理学并没有成为官方认可的学术,但是却可以看出理学崛起的前夜所呈现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文坛体现的尤为明显。

白石与时人相比,诗歌中少了几分理趣,感情抒发相当真挚:九真何苍苍,乃在清汉尾。

衡茅依草木,念远独伯姊。

春来众芳滋,春去众芳委。

兄弟各天涯,啼鴂见料理。

江汉出巨鱼,风雷入驱使。

安得夹我舟,西征两千里。

( 春日咏怀 之一)
春去驿路暗,游子渺归程。

永怀故山下,风雨悲柏庭。

翁仲不解语,幽鸟时时鸣。

人家插垂柳,客里又清明。

(之二)
垂杨大别寺,春草郎官湖。

家巷有石友,合并不待呼。

瘦藤倚花树,花片藉玉壶。

老郑谈绝妙,辛杨句敷腴。

平生子姚子,貌古心甚儒。

时邀野僧语,间与琴工俱。

酒阑兴未了,左转城南隅。

大江围楚碧,烟水入玄虚。

流落不自恨,惟嗟故人疏。

一月三见梦,梦中相与娱。

日日潮风起,怅望武昌鱼。

(之三)
组诗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题为咏怀,实是作者春日触物感怀,对往日旧游的感慨。

诗作思绪飘荡,描写了飘泊之中所见的种种景物,借此怀沔鄂亲友,同时也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在诗句中,诗人的想象力也任意驰骋,像 江汉出巨鱼,风雷入驱使。

安得夹我舟,西征两千里。

、 翁仲不解语,幽鸟时时鸣。

这样的句子,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可谓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感情真挚,丝毫不见理趣的影子。

除了对个人感情描写,白石同样有作品抒发家国之忧:
明妃未嫁时,满宫妒娥眉。

一朝辞玉阶,人人泪双垂。

( 同潘德久作明妃诗 )
此诗中以昭君远嫁匈奴,寓故国之思。

虽然诗句比较晦涩,但结合时代现实其中深意还是不难看出。

另有一首 送王德和提举淮东 :
京尘吹帽汗淋衣,相见频年只道归。

省里移文那得了,家边持节未为非。

煮干碧海知谁用,割尽黄云尚告饥。

可得不为根本记,秋风还见燕南飞。

此诗据陈思 白石年谱 说为因韩佗胄执意用兵而 伤交困也 ,虽无显据,但从 煮干碧海知谁用,割尽黄云尚告饥 这样的句子中,其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虽然这类的作品感情抒发并不是磅礴气势,但也别具一格,生动体现出一介布衣文人对国事的关心。

二、具体诗法的运用与突破
从宏观上看,白石诗歌创作是对时代趋势的因
56
第24卷第3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袭与超越,呈现出守法与创新的相互交融。

具体到创作中,这一特征也相当明显。

姜夔今存 白石道人诗说 一卷,有其独特的诗学思想,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自觉的去实现自己的诗学观,从而使作品立于法度之上,又能融入创新的因素。

试举 昔游诗 中的诗作为例: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

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

我舟度其中,晃晃惊我神。

朝发黄陵祠,暮至赤沙曲。

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青芦望不尽,明月耿如烛。

湾湾无人家,只就芦边宿。

(其一)
放舟龙阳县,洞庭包五河。

汹汹不得道,茫茫将奈何。

篙师请小泊,石矴沉泥沙。

是中大无岸,强指苇与莎。

滞留三四晨,大浪山嵯峨。

同舟总下泪,自谓馁鼋鼍。

白水日以长,仅存青草芽。

转眄又已没,但见千顷波。

此时羡白鸟,飞入青山阿。

(其二)
九山如马首,一一奔洞庭。

小舟过其下,幸哉波浪平。

大风忽怒起,我舟如叶轻。

或升千丈坡,或落千丈坑。

回望九马山,正与大浪争。

如飞鹅车砲,乱打睢阳城。

又如白狮子,山下跳狰狞。

须臾入别浦,万死得一生。

始知茵席湿,尽覆杯中羹。

(其三)
昔游诗 是作者集中规模最大的组诗,作者以精练的笔法,描述了二十年前游洞庭湖时的可喜可愕者,在诗歌中,作者描绘了泛舟洞庭的情景,对洞庭景色作者并不详写,只以 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 、 放舟龙阳县,洞庭包五河 这样的句子一笔带过,把笔墨着重放在泛舟的过程描写上: 大风忽怒起,我舟如叶轻。

或升千丈坡,或落千丈坑。

回望九马山,正与大浪争。

在侧面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波涛汹涌的神态,再加以 长虹忽照影,大哉五色轮 这样的渲染,把昔游经历写的活灵活现,让读者过目难忘,难怪其友人潘柽读后身临其境,会说 君诗如画图,历历记所尝 ,这充分体现了 诗说 中 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的原则。

由于白石的生活范围狭小,他无法向着开拓题材的方向丰富创作,只能从诗歌的艺术水准和写作质量上将诗作提高档次,达到以质取胜的效果。

白石通过精思,来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审美追求。

精思作为白石诗学思想中的核心,是使创作通向创新的基础,从而达到一种自得的状态。

白石各种诗体均能够体现精思雕琢的功夫,其诗集中有与赵廱 堂联句 一首: 金风凉夜深,吹我萧萧发。

起折丹桂枝,惊落花上月。

前两句为赵廱所咏,后两句为白石所对,单看 惊落花上月 一句中的 惊 字,就能领略到诗人炼字功夫的不俗,将夜的静、月的明、作者的小心、以及花姿的优雅写的活灵活现。

使人沉浸于诗句中所传达的优美意境,带来愉悦的感受。

姜夔的诗集中尤以七绝诸篇最妙,是全部诗作的精华所在。

通过这些作品,也可以领略精思和自得完美的交织的特点。

如 姑苏怀古 :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此诗为怀古咏史之作,前两句写姑苏城外的夜景,归云绕船,鹭眠沙岸,以静衬动,营造出一幅空寂的景象。

后两句不直接写怀古,单取柳树这一意象,写斯人已去,空留岸边的柳树,似乎还在像当年一样在风中拂扫落花,全诗没有史实的描写,而让人感受到残霸君王的惆怅。

据称杨万里最喜诵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两句,萧千岩更是激赏此诗,以其兄女嫁与白石。

再如 女郎山 :不见郢中能赋客,可怜负此女郎山。

冰魂寂寞无归处,独宿鸳鸯沙水寒。

诗人游览女郎山,不正面描写女郎山的胜景。

起首两句从侧面着笔,谓屈宋之后,楚地再无人能够描写女郎山的景色,反衬出女郎山的美景已经到了无法用笔描写的地步,后两句亦是从侧面入手,采用拟人手法,将女郎山比作一个冰清玉洁的姑娘,遗世而独立。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以上两首诗歌虽然吟咏的对象不同,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在字里行间,作者明明在用字炼句、结构布置上苦心经营,然而感情却自然流泻,通畅无阻,这亦是精思与自得完美交织的结果。

这样的作品在白石的诗集中比比皆是,如 湖上寓居杂咏 :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其二)
处处虚堂望眼宽,荷花荷叶过栏杆。

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其四)
布衣何用揖王公,归向芦根濯软红。

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

(其七)
其中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 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 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

这些句子短小精深,韵味无穷,求工求稳,却又不露痕迹,处处流露出诗人悠然自适的情绪。

57
吴华峰:姜夔诗歌创作的法度与创新
白石论诗还标举高妙说,并认为自然高妙是诗
歌创作的精华所在,在诗作中也力图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自然高妙的诗句正是诗人自得的表现。

白石在诗中的精思,很明显与前人和时人都有所不同,以江西派来说,精思雕琢的功夫是他们必备的基本功,但江西的雕琢与精思是字面上的雕琢与精思,让人一眼就能看出。

以黄庭坚的 题落星寺 为例: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又如 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两首诗中首诗对仗工整,语句生新廉悍,但是作者的刻意求工,让人一看便知。

而姜夔就不同,他在精思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感悟,力图在字面上抹去雕琢的痕迹,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

只有仔细的品味与反复的琢磨,才能够在意象与意象的衔接、句与句的转折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苦心。

其实精思雕琢与一首好的诗作并不矛盾。

朱光潜先生在 谈美 中说: 如果是真诗人,格律会受他的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他也还是腐滥。

这句话形象的为姜夔以及历代所有伟大诗人的精思雕琢作了辩护。

宋代作为词家很会写诗的人很少,姜夔是极少数的一例 ,确为的论。

不能否认,白石诗歌创作范围狭小,且往往有句无篇,然而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考察,姜夔的诗歌创作,无论放入时代的宏观背景,还是从微观的具体创作来说,都在法度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去创新,终于自成一家,使自己的诗作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空骚雅的美学风貌,在南宋的诗坛上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下册卷一百六十二别集类十五,第2160页.
[2][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卷五,第90页.
[3][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后集卷二,第70页.
[4][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丙编卷之二,第267页.
[5][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卷十二,姜尧章自叙.第211页.
[6]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216页.
[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陆龟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一,第5612页.
[8]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9]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册第65页.
[10]陈思.白石年谱.姜白石诗集笺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11][宋]潘柽.书昔游诗后.姜白石诗集笺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4页.
[12][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0页.
[1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谈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卷第76页.
[14]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The Moral Standard of and Innovation in Jiang Kui's Creation of Poems and Songs
Wu Huafeng
(Colleg e of the H um anities,Xinjiang Norm al University,Ur um qi830013,Xinjiang)
Abstracts:Jiang Kui is the So uthern Song's fam ous song Ci composer,that he had reached the Poetry hig h attainments.Overall,Jiang Kui's poetry w or ks both the inher itance trend of the tim es,but m ore impo rtantly,it dem onstrated beyo nd.In the specific creation,also appear s to fo llow the Rules and poetry br eakthro ug h.Innov ation r ules and the mutual ex changes,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 f Jiang Kui's poem s,and thus emerg ed a unique style.
Key words:Jiang Kui;po etry;inno vation;moral standard
58
第24卷第3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