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证怎么治?清代名医程国彭来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病证怎么治?清代名医程国彭来解答!
小编导读
提起程国彭,您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著作《医学心悟》却是很多中医人士耳熟能详的。

程氏对医学精益求精,认真谨慎,在治疗内科、外科病证上,每能奏效,其经验方法颇受后世医家的重视,程氏是如何治疗外科病证的?精彩尽在正文中!
程国彭《医学心悟》详言内证,而对外科的论述则有所不及。

他后来因诊治背疽、广疮及疥癣患者不计其数,投以膏散,均“不半月而收功”,故聚精会神,参悟外科旨要,特著《外科十法》一卷,为辨治痈疽发背之大纲。

其言简意赅,方约而效,堪补《医学心悟》之不足。

一、痈疽辨证,三法为纲
程国彭认为,痈疽“大抵有阳毒,有阴毒,有半阴半阳……此三者,必须细辨,俾用药寒温得宜,方为合法”(《外科十法·总论服药法》)。

1
阳毒证疮势红肿,疮顶尖耸,根脚不散,饮食如常,口渴便结,五心烦热,脉洪数。

当初起时夹有风寒,症见憎寒壮热,有似伤寒,痛偏一处,饮食如常,其脓尚未形成,此因气血乖违,逆于肉里所致。

及至内热极盛,蓄积有脓,则见肿势焮痛、大便闭结等症。

2
阴毒证疮势灰白,平塌顽麻,少痛,根脚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气冷,脉沉迟。

此证或因元气虚寒,或因气虚下陷,或因气血两虚。

3
半阴半阳证为虚而夹热,临床可见疮肿虽红,不甚尖耸,饮食差减,大便不结,寒热往来,微渴喜热,脉虚软。

其病势虽盛,但元气
渐虚。

二、痈疽论治,内外并举
程国彭论治外科疾病更能根据痈疽发背的发病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或服药或用膏,或用艾火或用刀针,莫不因证而参酌用之,多能取得神效。

1肿毒初起,内消为主
肿毒初起,随用药可消散。

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者,初起憎寒壮热,类似伤寒,而痛偏一处,饮食如常,为蓄积有脓。

当初起时,脓尚未成,可外敷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即时消散。

此时当及早治疗,不可迟滞。

2艾灸火照,相机为用
艾灸与神火照法,“乃疮疽门之宝筏,宜互用参考,以神其用”(《外科十法·神火照法》)。

凡治痈疽、疔肿、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顶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为取裁。

若痈疽大者,以蒜捣饼,敷上灸之。

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

程国彭谓:“隔蒜灸法,胜用刀针。

”(《外科十法·艾灸法》)如内已有脓,用乌金膏涂灸处,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烂开大口,除去瘀脓则易收功。

如口不收,或腐肉不脱,以防风汤洗之,敷以海浮散,外贴万全膏,腐自去,新自生。

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宜用神火照法。

以火照散,放于纸条中,用麻油浸点,每次用火3枝,离毒半寸许照之,自外而内,疮毒随药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

熏罢,随上乌金膏,贴以万全膏。

若肿势漫衍,周围用芙蓉膏敷之。

3脓已成熟,刀针开之
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即宜用刀法开之。

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不宜,若脾气虚弱者当托补之。

用刀还须深浅合度,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

如伏骨疽,脓腐于肉,皮色不变,应以刀刺入深处,放出瘀脓,或灸开大口放脓。

否则,姑息因循,使毒气越烂越深。

若头面及耳前后漫肿无头,当用砭法以泻其毒。

可取细瓷片浅刺
肿处出血,使紫血多出为善。

刺毕可用鸡子清调乳香末外敷。

程国彭说:“此地不宜成脓,头肉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砭法,断宜早施。

”(《外科十法·刀针砭石法》)若口小脓多,则脓不出,或出而不尽,或薄脓可出,硬脓难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缠绵难愈。

法当烂开大口,使瘀脓尽出为善。

可用乌金散烂之,其祛瘀肉而不伤新肉,且不甚焮痛。

若有脓管,可用棉纸拈裹药纳入,频换数条,亦可除脓。

4肿毒大者,围药收功
凡肿毒之大者,将已成脓,用乌金膏贴疮头上,然后用万全膏贴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

贴膏处取其出脓,敷药处取其消散而不令扩散。

还可用万全膏遍敷肿处,其中消处自消、溃处自溃,亦能收功。

5难收口者,祛瘀生新
凡痈疽难收口者,乃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

可用防风汤洗之,再敷以海浮散,瘀肉自脱,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

若体虚不能收口者,须内服补药以助之。

6痈疽服药,随证而异
凡痈疽用药,以照顾脾胃为主。

如用清凉,当中病即止。

若病初起夹风寒者,当先用芎芷香苏散,一剂以散之。

散后肿未消者,随用金银花、甘草以和解之。

若肿势焮痛,大便闭结,内热极盛者,用卫生汤加大黄以疏利之。

若病势虽盛,而元气渐虚者,于清药中加托补之剂,透脓散主之。

若脓水已溃,当以托补元气为主,参芪内托散主之。

若元气虚寒,于补托药中,佐以辛热之品。

脾虚者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

气虚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

胃经受寒,饮食停滞者,用藿香正气散。

气血两虚者,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鹿茸辈。

若虚而夹热者,于前方中去附子、干姜、肉桂加麦门冬、金银花、牡丹皮等药以收功。

程国彭还特别提出治痈疽大法:阳毒者,宜清凉解毒;阴毒者,应温中回阳;半阴半阳之治,则当清而不伤胃,温而不助邪。

7痈疽病中,将息宜慎
凡病中夹风寒者,忌荤腥油腻,微服散药,待外邪祛尽,再用滋
味调补。

将息痈疽,虽不可缺少滋味,但又不宜过多,使肉气胜谷气,更忌生冷滞气之品,以免伤脾胃;还应避风邪、戒嗔怒、寡思虑、少言语,不可不慎。

三、善恶当辨,救援有法
程国彭论五善七恶与陈自明所论不尽相同。

五善者:一为饮食知味;二为便溺调匀;三为脓溃肿消,脓水不臭;四为神气清爽,动息自宁;五为脉息有神,不违时令。

七恶者:一为大渴发热,泄泻淋闭;二为脓溃尤肿,脓稀臭秽;三为目睛无神,语声不亮;四为食少不化,服药作呕;五为恍惚嗜卧,气短乏力,腰背沉重;六为唇青鼻黑,面目浮肿;七为脉息无神,或躁动不和。

“古语云:五善得三则吉,七恶得四则凶。

”(《外科十法·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程国彭则认为七恶之凶,不必得四,“当此时势,性命急如悬缕,司命者,宜叮咛反复,熟思而审处之”。

他特拟急救之方如下:热渴、淋闭、喘急、内热,皆真阴受伤,宜六味汤、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酌情加减用之,此为补阴生阳之法。

若气短、倦怠、昏聩、乏力、饮食不化,为阳虚之候,用补中益气汤;卧睡不宁,用归脾汤;饮食减少,面目浮肿,用香砂六君子汤;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肾气虚寒,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此为温补回阳之法。

若痈疽溃后,脓血很多,变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肢体振摇而发痉者,宜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并附子等药以救之,如不应则用十全大补汤,此时病势多险峻,治当慎之又慎。

上述可见,程国彭对于外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辨治心法“约而能己该,确而可守”(《外科十法》),治法切实可行,方药简便易得,直至目前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