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卷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
B.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
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A.在黑暗社会,作者没有言论自由。

B.作者认为当时的社会无是非可言,说了也没用。

C.作者特定的性格养成了这种习惯。

D.作者悲愤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下列加下划线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勤心养公姥
C.否泰如天地
D.其日牛马嘶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凉婢囟改错
B.饔粢赜髻奄
C.何方圜之能周兮
D.宁溘死以流亡兮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 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D.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着
B.群臣怪之怪:责怪
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穷:尽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方还柱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4.下列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面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B.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C.荆轲刺秦王,秦廷一度大乱,因为事起突然,而且廷上的侍臣都手无寸铁。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三、句子默写
默写出空缺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4)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竹之韵
许江
①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居所的喜物,又是一种深具精神性的物种。

②“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元赵孟\《修竹谱》),却“其干亭亭然,其叶青青然,其色莹莹然”(明方孝孺《竹深轩记》),这竹常绿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

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纯洁之境。

竹由笋苞潜地而行,逢春雨破土而生,拔节而长,本体渐露,端得千竿万竿一例而看,却又各枝各竿各有不同。

那竹中空而虚怀,谦谦若君子,含而不露,发而中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如此的“虚中”让中国人品出一种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虚怀象道,无欲则刚。

此是竹的第二境:虚怀之境。

“虚其心,实其节”(《修竹谱》),竹直节
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来劲节是对竹的礼赞。

竹的质,犹在节处坚硬;《说文》中有:“节,竹约也”,竹若无节就不能亭亭玉立。

竹的劲节正在于一节一节相托,劲梢挺立云天。

竹节中含着坚韧的托付,默然的操守。

此是竹的第三境:劲节之境。

那竹“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东晋江《竹赋》),“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坚守贞常不变。

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

③如此四境,本身就含了变化之道,蕴藏着无数天机。

四境又可让人返观自照,窥视人本身的内在品质。

所以竹在中国,于日常中使用最广,不可或缺;在精神上又最具人格化的意味,广被用来比德人的品格和胸怀,人的操守与气节。

直至今日,面向竹林,我们都依然感受到古往今来爱竹者们的伟大心灵。

④中国古代大师们争相与竹为邻,以竹为友,日日细察竹之生机生态,俯仰林中浮云寒烟,他们将竹的风雅化作自己的风雅,将竹的风节比德自己的风节,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

他们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叠加,将对竹的品评,跃升入一种精神人格的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拓辟在诗与画的田园中,成为中国艺术独特而深邃的内涵。

⑤北宋大家文与可截取悬崖垂竹,以浓淡温润的墨色,撇写竹叶,揭开中国墨竹的优雅篇章。

一代文豪苏东坡拈来萧萧修竹,磊磊湖石,挥笔成画,无论疏影横斜,抑或烟雨迷鳎都漾出一段文人独具的意趣,让人们于墨迹中揣见其心头的盘郁。

多少诗人站在竹边水际,静心赏会,抒写月下竹上的联句,把那明月的清辉洒向竹林,继而抖擞着洒落白壁花径之上。

又有多少画者从那飘飘洒洒、烟水波花的壁影上,幸会竹的天姿,倾听静夜竹石间的清音逸响,捕捉自然歌唱的天籁。

郑板桥与金冬心是清末的.两管写竹的圣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从萧萧的竹声中听出劳苦者的疾怨,赋予竹声以一种同情、关怀的庄严主题,让他自己的墨笔在跳匿奇绝的生动中,兼有了疏野苦涩的神情。

金冬心年逾六十学画竹,每画毕,必有题。

“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

”金冬心那直劈而下、郁郁累累的竹,倾出庄重不坠的心血,正若山中如禅的沉吟。

⑥竹,千秋百代,飘飘洒洒,已成穿越诗与画、穿透自然与人心的飞矢,完全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成为众人之心的归依,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着精神特质的心物。

于是,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墨竹、画竹,已不仅仅是“嘉竹如画”,不仅仅是寒林烟雨或风日流丽,更重要的是里边有性情的自由涌动,气节的凛然直现,灵魂的陶然止泊,人格的纯然映现。

竹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意涵深长的气韵,让中国人陶然相忘在其中,竹格即人格,竹韵写心韵,竹与人通,人与竹化。

在竹的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了哲人,成了诗人。

竹,即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生而不息的精神境界。

(原载《中华读书报》2021年11月21日,有删节)
1.竹具有哪些精神品格?
2.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第⑤自然段,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大师们如何“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

4.文章说“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五、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伯瑜有一次犯了错,被母亲用木杖痛打,伯瑜痛哭流涕。

母亲问:“以前打你的时候,没有见你哭过。

今天为什么要哭呢?”他回答说:“以前被您打的时候,身上十分疼痛,但今天却没疼痛的感觉。

大概是母亲您年老体衰,没有力气了。

想到这,我才痛哭流涕的啊!”
请以“孝”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