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话剧发展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话剧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宋宝珍
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3期
宋宝珍
2015年中国话剧形势喜人,持续发展。

北京的几座新落成的新剧场:北京喜剧院、北京青
年剧场、天桥艺术中心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启动演出模式,这些场地的开台演出,多
以原创剧或经典剧拉开帷幕。

而“戏剧院线制”或“剧场联盟”形式的出现,也为话剧巡演制
的日趋规模化提供了明显的助力。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以话剧演出为主的戏剧系列活动有十余个,话剧演出剧目超过430部,演出场次超过3900场。

其中,有约300部为首演剧目,占演出剧目总数的70%,有将
近40部国外团体演出,有超过50部在年内演出过两轮或两轮以上。

全年演出最多的一天是9
月18日,当天,北京有25个剧场在上演话剧。

据北京市文化局和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市场统
计显示:2015年北京各类文艺演出吸引观众1035.63万人次,较去年增长2.27%。

其中戏剧类演出13502场,较去年增长1%;观众人数达452万人次,较去年增长6.8%;剧场演出票房
6.2亿元,较去年增长21%。

这些数字背后,是剧场艺术的繁荣与增值。

一、原创话剧的新格局
自2014年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开始启动以来,当年拨发艺术基金4.02亿元,对393个
艺术项目予以资助,其中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中包含大型舞台剧和作品81项;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小型舞台剧(节)目和作品100项;可以说,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与逐年递增的支持
额度,推动了原创话剧演出的频繁与丰富。

(一)原创话剧的集中展示
对原创戏剧的重视与扶持,已经成为各地戏剧院团的共识。

3月15日到6月7日,中国国
家话剧院以“原创、艺术、人民、时代”为主题,以“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
人民”为宗旨,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营院团、
民营剧团的20部原创大剧场剧目和15部原创小剧场剧目轮番上演,国家话剧院的《枣树》
《伏生》,北京人艺的《阮玲玉》《公民》《理发馆》,南京市话剧团和南京市艺术研究所联
合创作的《民生巷11号》,广东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的《共产党宣言》,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的《时间都去哪了》,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丝路天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老大》,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婢女春红》等受到好评。

这些戏剧有历史观照,有现实反思,有传统风情,也有现代意味,是近年来话剧创作成绩的集中展现。

201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神圣的日子,不仅有《死无葬
之地》《生死场》《祖传秘方》的复排与重演,还有《中华士兵》《宛平人家》《神圣战争或
等着我吧》《故园》等新剧目出现。

国家话剧院引进的英国戏剧《战马》及其全国巡演活动,
也应视作反对战争、祈祷和平的语境中的戏剧行动。

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台湾光复70周年,北京人艺和市台办联合推出了由王俭编剧、唐烨导演的话剧《故园》。

该剧于8月31日—9月5日在首都剧场上演。

此剧表现了在抗日战
争时期,生活在北平的台湾人林先生与其邻居们贝勒爷、何石匠等共同遭遇的艰难岁月,以及
他们携手抵御日寇的军事占领和文化侵略的故事。

围绕着故园的易主、找回、守护、重张,表
现了居住其间的台湾、北平百姓共同的文化情结,淳朴的家国情怀,抵御外敌的勇气,以及彼
此相通的心性。

9月,在纪念抗战胜利的背景下,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的反映中条
山战役中国民党士兵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话剧《中华士兵》。

本剧站在当代立场,对历史资
料进行了艺术重构和全新诠释,升华了惨烈而英勇、悲壮且决绝的抗敌意志。

叙事时空的多重
性和灵活性,使得舞台呈现自由灵动,节奏鲜明,富有抒情性,大屏幕和转台的巧妙利用,使
戏剧场面酣畅淋漓、壮阔恢弘,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震撼性。

(二)话剧中的历史与现实
检索2015年的新创剧,还有1月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来自台湾的剧作家吴念真创作的话剧《台北上午零时》。

此剧以电影化叙事方式,将生活片段进行了蒙太奇式组接,展现了上世
纪60年代中期,台北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艰辛和情感失落。

剧中,从台南到台北铁厂打工的三个男青年阿生、阿荣、阿嘉,同时爱上了老板娘的外甥女——善良美丽的阿玲,可是生性暴戾的
老板酒醉性侵阿玲,阿荣怒杀老板,自己被判刑入狱。

阿玲怀孕,坚持生下孩子,并与因工致
残的阿嘉结为夫妻。

阿生一直以阿玲的名义帮助狱中的阿荣。

多年以后,四人重聚,生活的谜
团一一解开,留在心底的唯有温情与爱意。

1月,保利剧院上演了万方编剧,赖声川导演,蓝天野、李立群主演的话剧《冬之旅》。

《冬之旅》的戏剧结构并不复杂,编剧万方以平实的手笔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人物间的心理交锋。

两个老人的三场会面,几段对话,将历史与现实扭结在一起。

年逾古稀的老金与陈其骧,年轻
时曾是同学挚友,“文革”时期演变成“他人即地狱”的关系,晚年时纠缠于忏悔与宽恕、还
原真相与选择性遗忘的人生难题。

2015年2月,由苑彬编剧、顾威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食堂》,以大型国有企
业轧钢厂为背景,以厂区食堂为中心,以时间流程为纵线,以生活事件为剖面,串联起80年代、90年代后期、2010年前后的三段时空,透过食堂的变迁、人们情感的变化,展现工人在经济改革中的人生蜕变和命运轨迹,他们逐渐被边缘化的遭际以及他们内心的隐痛。

8月,广东人民艺术剧院的《黑瞳》在北京上演,这是一部讽喻现实、反腐倡廉戏剧,表
现某市女市长吴曼华与其背后的政治、商业势力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堕落变质的过程。

膨胀
的权欲物欲、被利益玷污的爱情、名存实亡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和利用,那曾经映照蓝
天和花朵的清澈之瞳,却被贪念污染成罪恶的黑瞳。

此剧对于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和人心的堕落
作出了艺术反思。

以上所谈都是现实剧,如下几部则是历史剧。

8月,香港话剧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潘惠森
编剧,司徒慧焯导演的话剧《都是龙袍惹的祸》,编剧对于剧中人物安德海、慈禧、慈安、奕等,不存历史与道德偏见,而以客观叙事的方式,围绕宫廷权力斗争,展现太监安德海得势与
失势、被捉与被杀的过程,探寻历史背景下特殊人物的内心真实与行为逻辑。

对于所涉历史中
的人与事,做到了大处不虚,小处不拘,举重若轻,寓庄于谐,对人的权力欲望和死亡恐惧作
了深层次揭示。

9月15日—10月7日在首都剧场由熊召政编剧、任鸣导演的新编历史剧《司马迁》亮相。

此剧意图塑造出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正直、孤傲,以及作为权力戕害下的文人的羞愤和痛楚。

孤军深入攻打匈奴的李陵被俘,消息传至长安,汉武帝龙颜震怒,下令诛杀李陵家族。

朝廷百
官噤若寒蝉,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却仗义执言。

汉武帝把他打入死牢,又改为宫刑。

他回到故
乡韩城,为完成《史记》忍辱偷生。

在政治与文化的冲突中,他看到了人性的懦弱,权力的野蛮。

《史记》完稿他但求一死,而汉武帝却对他轻轻放过。

一部史著和无限江山的对垒,让此
剧的结局令观众惊叹,茫然。

12月,田沁鑫导演根据台湾李敖的小说改编的历史文献剧《北京法源寺》在天桥艺术中心
上演。

此剧一改常规的戏剧叙事,而是把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历史风云,在普净法师与徒弟的回忆、讲述、议论、感慨中铺陈开来。

公车上书、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维新派与守旧派
论战、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训政、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戊戌六君子殉难……被一一呈现。


不打算告诉观众确切的历史定论,而是力图从不同角度、多重话语、人物各自的“现身说法”中,返回历史,引导观众从中寻得各自的历史体悟。

二、小剧场戏剧的新发展
2015年的小剧场戏剧发展也是可圈可点,林蔚然编剧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以女性视角,对现代都市人生的情感状态和细密心思进行层层剖析。

夏日的午后,一座城郊别墅,居家
的女人漂亮而慵懒,她不期然在家中遇见前男友,他们开始交谈。

通过对话,观众被带入一段
过往痴恋:她家世良好,他出身寒微;她是收入颇丰的都市白领,他受其供养一心只做音乐梦;他们在一起,招致女方家庭的反对,女方父母替她选中一位中医博士做乘龙快婿。

他们相约一
起出走,男友却不见踪影,二人就此错过。

他们从小心翼翼的试探,到情不自禁的缱绻,从一
同出走的向往,到回归现实的茫然,两人的情感在嗔怪、抗阻、眷恋、怅然中纠缠。

松岩编剧的《网子》以戏曲艺人的人生梦想和艺术追求的破灭,反映了乱世之中一对养父
子之间的情感伤痛。

作为戏班里给名角勒头的师傅,秋子千方百计想把养子培养成“角儿”。

他独吞苦水,替人坐牢,可是出狱后却被已成名角的养子视作下贱。

养子被邀赴沪演出,却在
淞沪战争中殒命。

老父亲空对着一把椅子给养子勒头,向着不公平的命运表达哀痛和愤怒。

唐凌编剧的《竹林七贤》以写意风格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古代诗人群体夹杂在宫廷与民间、政治与诗意、入世与归隐之间的人生悲剧。

司马昭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拉拢、打压、杀戮,以及
嵇康、阮籍等人的放达、洒脱、不羁,形成戏剧性张力,表达出一种缱绻的生命意绪。

演出中
戏曲成分的加入、四面观众的设计、演员在一排排钢架组成的迷阵里的表演,都显示着导演的
创新意识。

此外,值得一提的小剧场戏剧还有庞贝编剧的《庄先生》。

它以庄周梦蝶的古代故事与庄
生评职称的现代情景的交织互动,互文性地展示了有士子之心却饱受尘世嘲讽打击的知识分子
的困窘和无奈。

范党辉编剧的《朦胧中所见的生活》根据高尔基短篇小说《切尔卡什》、李师
江短篇小说《老人与酒》改编。

通过三个主要人物:飘荡在城市边缘的老梁,面对金钱诱惑的
小白和垂暮之年横遭变故的老邱的人生奇遇,呈现出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命状态。

从戏剧翻译家胡开奇教授2004年发表《萨拉·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一文开始,“直面戏剧”这一概念进入我国已有十年之久。

“直面戏剧”沿用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概念,以
正面展现血腥、暴力、色情等极端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又以严肃戏剧的精神批判现实,发人深思。

2015年,鼓楼西剧场推出“直面戏剧”主题演出,上演了英国作家马丁·麦克唐纳的《丽
南山的美人》(4月25日—5月10日、11月3—8日)、美国作家玻拉·沃格尔《那年我学开车》(5月15—24日、12月3—13日)。

《丽南山的美人》1996年由英国皇家国家剧院首演于伦敦,并获得当年的英国奥利弗最佳
戏剧奖。

它展示了爱尔兰一座小镇上,一对离群索居的母女对立的情感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竟然演绎了一场生死悲剧。

七十多岁的母亲玛格孤独怪癖,终日告老称病,生活完全依赖
于身边唯一的女儿——四十多岁的老姑娘莫林。

母亲对莫林有很多不满情绪,可是又害怕她抽
身离去,因此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怨毒心理。

当女儿将男友佩托带回家时,母亲竟然以揭开老底
的方式,让莫林的男友痛苦离去,还以毁弃信件的方式阻断女儿的恋情。

母女矛盾逐步升级,
相互怨恨,彼此伤害。

最终,暴怒的莫林用火钳杀死了母亲。

可是当她收拾行囊,准备出发时,却神思恍惚,最后竟然走不出老屋,如母亲般孤独终老。

5月15日到5月24日,鼓楼西剧场上演的《那年我学开车》,由美国著名女性剧作家玻拉·沃格尔(Paula Vogel)创作,1998年荣获普利策奖。

这是一部“洛丽塔”式的戏剧之作,以女性视角细腻表现一个名叫小贝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种来自中年男性的复杂情感
和自己的懵懂心理。

她不同寻常的青春,成为一段混杂着爱情、亲情以及性意识的隐秘回忆。

2015年3月,北京市青年宫与北京市演出公司合作建立北京青年剧场,地点位于车公庄青
年宫电影院内。

7月24日,由饶晓志导演的《你好,疯子!》拉开了北京青年剧场开幕演出季
的大幕。

从7月24日至11月8日,北京青年剧场陆续上演了《深水区》《1988我想和这个世
界谈谈》《甄嬛传》《生命密码》《如果,我不是我》《求偶》《滨河大道》《宛平人家》
《我的祖宗十八代》等近年来出现的小剧场戏剧。

三、用笑声唤醒沉睡的神经
在电视小品日益式微的情境下,喜剧艺术开始在舞台上逆袭成功。

2015年8月16日北京
喜剧院正式开张。

它或许是一个信号,告诉人们,人是能笑的动物,也可以说是引人发笑的动物。

喜剧是幽默的艺术,嬉笑的背后有明敏的睿智,语言的机趣,逻辑的缜密,哲思的回味,
让我们在笑过之后,生发出想哭的感动。

喜剧是狂欢的艺术,也是最大众、最通俗、最本质的
人生诉求。

只要人们活着,欢笑就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幸福。

北京喜剧院的开台大戏是《戏台》,它的戏剧故事发生于民国时期,表现一个戏班在大戏
上演之际的种种离奇遭遇和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戏班班主因为叫座儿的名角吸食大烟过量,
昏睡不醒难以上场,而军阀洪大帅看不成戏会砸场子,愁得抓耳挠腮,六神无主。

他巧遇前来
送包子的包子铺小伙子,此人恰好是个半吊子戏迷,班主只好让他滥竽充数。

可是追捧名角的
洪大帅的六姨太,却因为把此人当成了“角儿”而投入他的怀抱。

洪大帅根本不懂戏,但他手
里拿着枪,没人敢不听他的,他还逼着戏班改戏,差点就演出一出关公战秦琼的闹剧。

在《戏台》中运用悬念、巧合、误会、计谋、反衬等喜剧手法,把一群涉世艰难的小人物逼到绝处,
从而将一出危机不断的喜剧演绎得跌宕起伏,给人以啼笑皆非、笑中含泪的观感。

2015年下半年,喜剧院上演了美国电光火线剧团的发光木偶剧《丑小鸭》、台湾果陀剧场
的喜剧《五斗米靠腰》、喜剧《我不是保镖》、幽默京剧《河东狮吼》、英国喜剧《他和他的
一儿一女》、意大利喜剧《女店主》,以及陈佩斯导演的《阳台》《托儿》《闹洞房》等有市
场号召力的喜剧。

作为饶晓志团队制作的“淡未来”系列剧之一,《蠢蛋》选择在愚人节的晚上在9剧场首演。

这一发生在“莫须有”国度——“皇家合众国”的“连坐法”荒唐事件,将三个犯人的犯
罪过程以喜剧方式展现,却让人笑过之后陡升伤感。

剧中的人们为了获释,参加“蠢蛋真人秀”,争当冠军,使出浑身解数卖力表演。

演出戏仿了当红电视娱乐节目,突出了荒诞感和冷
幽默特点。

过士行编剧的《帝国专列》,讲述的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朝的宫廷往事。

在西风东渐的情势下,受到英国火车司机约翰·坎贝尔和出使过外洋的德龄公主的怂恿,久居深宫
的慈禧也生出了开开洋荤的主意:她力排众议,携光绪皇帝乘火车回东北祭祖。

于是,一路上的走走停停,排场、阵势,主奴关系,种种遭遇,东西文化的对抗,演绎出了一场场令人啼笑皆
非的故事。

此剧在历史大叙事与人物的小滑稽之间,既诙谐幽默又一本正经,将没落帝国的日暮
途穷与醉生梦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权跋扈的太后的现代梦,不过是一场借助现代科技玩耍出
来的游乐嬉戏。

2015年秋天,由开心麻花2012年创作的舞台喜剧《夏洛特烦恼》改编的同名电影取得了
秋季喜剧电影的票房14亿,由此也带动了话剧《夏洛特烦恼》的热销。

从2012年首演至今此
剧已演出27轮,演出场次超过百场。

虽然该电影被指与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旧作《佩姬苏要出嫁》剧情存在相似性,许多不喜欢商业戏剧的人也纷纷表示该片内容肤浅,但它所引发的笑声
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

年末,有香港舞台喜剧之王称号的詹瑞文,在北京喜剧院演出了《男人之虎》,全剧以一
条查找主线贯穿,焦点是地铁事故中失踪的公司职员冯人望。

詹瑞文结合预先拍摄的影像和画
外音,一人分饰了多个角色,以少胜多,变幻莫测,以镜像式、片段式的呈现方式,演绎错综
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社会众生可怜又可笑的种种窘境。

那个故意走光、寻求扩散的女子,那
个把朋友的英文名字查理曼读成“草泥马”的女人、那个嘴里不停说着“一分钟”“一分钟”,手里不断掏出商品努力推销的人……组成了社会人群喜剧化生存的怪诞而可笑的图景。

四、儿童剧:用童心召唤真诚
2005年5月28日至6月1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与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浙江话剧团有
限公司策划执行,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4台优秀儿童剧的精彩亮相,为杭城小观众带来一场接一场的艺术盛宴。

从普及儿童剧、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的立场出发,本届儿童剧的演出地点不仅限于杭州市区,而且辐射到市郊周边,如湘湖艺术中心、余杭临平剧院等地。

此届展演,首先是近年来儿童剧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现。

参演剧团中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上海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这样有传统有影响的优秀团队,也有一些新近致力于儿童剧演出的学校、演艺集团、文化公司,可谓八方云集,各展实力;其次是演出的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中外经典、传统剧目的恢复新排,如《宝船》《第十二夜》《海的女儿》《尼尔斯骑鹅历
险记》等,也有立足现实的原创剧目的新鲜创意,如《大山里的红灯笼》《传统的味道》等。

展演剧目中,不仅有传统的话剧形式的儿童剧,也有京剧《少年马连良》,默剧《创世纪》,
以及杂剧、木偶剧、动漫剧、歌舞剧等等。

7月10日至8月26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举行第五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展为期48天的
优秀剧目展演、儿童戏剧交流研讨和戏剧嘉年华等活动。

中国、美国、罗马尼亚、法国、韩国
等7个国家的27个艺术团体的43部优秀儿童剧,共完成194场演出。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东
海人鱼》《红缨》《木又寸》,芬兰格里姆斯格劳姆斯舞蹈剧团《八音盒的秘密》等优秀儿童剧,给北京小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小飞侠彼得·潘》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年初推出的经典引进剧目,说是引进,其实剧本、导演、表演、舞台设计和技术运用等等有很多创新因素。

小飞侠的故事具有童心、童真、
情趣,富有传奇色彩和美好憧憬,能够开启孩子们的心智。

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吊上威亚飞
起来的演员们,与大屏幕上的城市、天空、海洋、梦幻岛衔接紧密,现实与想象、舞台与影像
浑然一体,动感十足,充满神奇,满足了孩子们的欣赏心理。

《东海人鱼》是1981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首演剧目,今年被重新搬上戏剧舞台。

此剧表现了人鱼姑娘为保护家乡父老免受荼毒,甘愿被龙太子囚禁在大海深处。

善良的海边少年金珠
子历尽艰难把人鱼姑娘救出苦海。

此剧弘扬了热情、正直、善良、奉献的人生意义。

最后奄奄
一息的金珠子,得到了人鱼姑娘的一滴热泪,起死回生,返老还童,也让小观众的善良愿望得
以达成,增强了他们的审美愉悦和心灵感动。

五、戏剧交流的开放空间
2015年,也是各种戏剧节种类繁多,此起彼伏的一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文化部国
有院团戏剧演出季、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北京青年戏剧节、中英文学剧场连线、中国国
际女性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两岸小剧场艺术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北京喜剧节、北京大学
生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等等,都有大量中西剧目参与其中。

2015年6月10日至9月27日,国家大剧院策划主办了首个戏剧主题艺术节——“2015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将正式拉开帷幕。

历时110天,邀请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以
色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院团,呈现24部96场戏剧精品。

其中包括:以色列卡梅尔剧团演出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罗斯丹的经典作品《大鼻子情圣》,法国北方
剧团上演的莫里哀名剧《贵人迷》,德国纽伦堡国家剧院带来的经典悲剧《推销员之死》,英
国环球剧院上演的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哈姆雷特》,英国空动剧团带来的以女战地记者格尔达·塔罗生平为题材的新作《战火玫瑰》,英国1927剧团的以动画和真人配合的方式表现高科技对人性的异化的《机器人魔像》等。

由中国导演王晓鹰执导,首演于2014年末的美国剧作家约翰·洛根的《红色》,也参与了本届国际演出季。

《红色》展现了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在艺术理想与现实困惑中的彷徨和绝望。


受邀为“四季大饭店”的餐厅作画,雇佣一个名叫坎的小工为其涂刷底色,两个人在对于艺术
的憧憬中逐渐实现了心灵沟通。

在绘画的世界里,罗斯科追求他想要的红色,豪放自如地挥洒
涂抹,他不想与世俗妥协,却希望坎能有光明的人生。

《红色》旨在通过象征和意象的方式,
表现出人物喷薄而出的情感张力。

5月,第五届林兆华邀请展上,享誉国际的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的《伐木》引发了
广大戏剧爱好者和戏剧评论者的热议。

长达5个小时节奏迟缓、甚至时有静场的演出,实在是
对观众耐受力的巨大挑战。

但该剧还是获得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高度评价,并将导演誉为在舞
台上玩弄时间的高手。

《伐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同名作品。

庞大的信息
量为这部戏剧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但对于艺术纯粹的追求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正如导
演陆帕在演后谈中说明的,这个戏是为了给忘却理想的人们提个醒。

7月31日到8月23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的“2015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中,有四部外国戏剧:波兰剧院的《先人祭》、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剧院的《钦差大臣》、南斯拉
夫话剧院的《无病呻吟》和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乡村》。

《乡村》表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以色列的一个小村庄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生与死、爱与恨、乐观与忧伤、绝望与希望像日轮的早出晚归,遵循着特定的轨迹。

《乡村》的舞台设计成
一个巨大的圆轮,转场换景十分方便,且有象征寓意和动感,添加的歌舞增加戏剧的抒情性和
表现性,使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展开不显琐碎却质朴清新。

两部喜剧中《钦差大臣》的导演瓦列里·佛京更是被俄罗斯戏剧界称为果戈理作品最出色
的诠释者,它以人物的夸张嘴脸和大幅度的肢体调动,让人们领略了喜剧表演的放诞和轻松;
而贾高思·马尔科维奇是塞尔维亚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他排演的《无病呻吟》虽首演不久,但
美誉连连,让人领略了略带沉郁、透着幽光的空茫与忧伤。

如果说前者的喜剧感来自于一个有
活力的小丑的滑稽,那么后者的喜剧感则来自于恨老之人的忧思与怪诞。

2015年9月4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历时两年打造的舞台剧《战马》(中
文版)作为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亮点活动,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首轮亚洲巡演帷幕,随后也将在上海、广州、成都等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亚洲地区进行巡演。

《战马》表现第一次
世界大战时期,乡下少年艾尔伯特的爱马乔伊被强征入伍,他为了找寻乔伊奔赴前线,而他的
马在战火之中辗转到了法国人、德国人手里,但是出于对马的喜爱,人们予以保护,甚至交战
的德国人和法国人为了解救陷入铁丝网中的马,可以停火并施与援手,救下之后,以猜硬币的
方式决定其去留。

战马乔伊受伤后本来应该被击毙,可是恰遇主人艾尔伯特,于是主人带着他
心爱的马回归家乡。

《战马》的演出主体是两只巨大的由南非木偶剧团制作的“马形傀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