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杆菌科
肠杆菌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

部分成员对人和动物有广泛的致病性,在公共卫生和兽医临珍上有重要意义。

一、埃希氏菌属
埃希氏菌属有5个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肠埃希氏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
大多数大肠埃希氏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成员之一,常随粪便排出,故被用作水、食品和饲料等卫生监测的指标。

少数具有致病性,可以引起畜禽特别是幼畜禽的大肠杆菌病。

1、形态及染色特征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大小为(0.4—0.7)μm×(2—3)μm,两端钝园、散在,周生鞭毛可运动,多为菌毛。

2、培养及生化特征需氧或兼性厌氧性,在普通培养上生长良好。

在琼脂平均板上长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群。

在肉汤中成长,均匀浑浊,可在管底形成黏性沉淀。

大多可以发酵乳酸糖产气,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群,据此可与沙门氏菌作鉴别;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一些致病性菌株在绵羊血平板上呈β溶血。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

肠道外感染多为内
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炎。

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可侵入血流引起各种动物败血症、幼畜腹泻、家禽卵巢炎、附件炎、猪水肿病等。

与动物疾病有关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分为5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产前志鹤毒素大肠杆菌(SL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败血型大肠杆菌(SEPEC)及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ETEC 系一类致人和幼畜腹泻(初生仔猪黄痢,犊牛、羔羊及断奶仔猪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原性大肠杆菌。

(2)与大肠杆菌致病有关的毒力因子
定居因子:也称黏附素,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致病大肠杆菌须先黏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

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不耐热肠毒素(LT)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

对热不稳定,65℃经30min即失活。

LT 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耐热肠毒素(ST)对热稳定,100℃经20min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

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

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 毒素。

其他:脂胞壁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
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4、微生物学诊断
(1)病料的分离培养败血症病例采集内脏组织(肝、脾、肾等),对幼畜腹泻及猪水肿病病例应取其各段小肠内容物或黏膜刮取物以及相应肠段的肠系膜淋巴结,分别在麦康凯平板和血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

(2)可疑菌落的生化鉴定挑取麦康凯平板上的红色菌落或血平板上呈β溶血(仔猪黄痢与水肿病菌株)的典型菌落几个,分别转种三糖铁(TSI)培养基和普通琼脂斜面做初步生化鉴定和纯培养。

(3)纯培养物的抗原鉴定将TSI琼脂反应模式符合埃希菌属的生长物或其相应的普通斜面纯培养物做O、K抗原鉴定。

(4)检测毒力因子确定其属于何类致病性大肠杆菌。

二、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能引起人和动物不同临床表现的沙门氏菌病,并为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之一。

在医学、兽医和公共卫生学上均十分重要。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具有极其广泛的动物寄主。

感染动物后常导致严重的疾病,并成为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传染源之一。

因此,沙门氏菌
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1、形态染色特征本菌为两端钝园、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纤毛。

2、培养及生化特征需氧或兼性厌氧性,在普通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普通肉汤中生长呈均匀浑浊,有些菌株可形成菌膜或沉淀。

绝大多数菌株不分解乳糖,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或远藤培养基上生长成无色透明、圆形、光滑、扁平的小菌落,可与大肠杆菌相区别。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沙门氏菌最常侵害幼年、青年动物,使之发生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组织局部炎症。

对成年动物则往往引起散发性或局限性沙门氏菌病,发生败血症的怀孕母畜可表现流产,在一定条件下亦引起急性流行性暴发。

沙门氏菌常在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没有中间寄主。

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

许多环境条件,如卫生不良、过度拥挤、气候恶劣等均可增加易感动物发病。

根据对宿主嗜性不同,可将沙门氏菌分为3群。

第一群:具有高度专嗜性沙门氏菌,只引起人或某种动物产生特定的疾病。

例如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仅使鸡和火鸡发病,马流感、牛流产和羊流产等沙门氏菌;猪流感沙门氏菌仅侵害猪。

第二群:是在一定程度适应与特定动物的偏嗜性沙门氏菌,如猪霍乱和都柏
林沙门氏菌,分别是猪和牛、羊的致病菌。

第三群:是泛嗜性沙门氏菌,有广泛寄主谱,能引起人和各种动物的沙门氏菌病,引起人和各种动物的沙门氏菌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能致各种畜禽、犬、猫及实验动物的副伤寒,表现胃肠炎或败血症,也可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2)毒力因子沙门氏菌毒力因子有多种,主要有菌毛、内霉素及肠霉素等。

菌毛:吸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并穿过上皮细胞层到达上皮下组织。

内霉素:沙门氏菌内霉素毒性比较强,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中毒性休克。

内霉素可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趋化因子,吸引白细胞,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肠霉素:某些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能产生肠霉素,其性质类似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肠霉素。

4、微生物学诊断
(1)分离培养未污染病料直接接种普通琼脂、血琼脂或鉴别培养基平板分离细菌;污染材料如饮水、粪便、饲料、肠内容物和已败坏组织等,常需要增菌培养基增菌后再行分离。

(2)生化鉴定挑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验,并分别接种三糖铁(TSI)琼脂和尿素琼脂培养基,疑为沙门氏菌时,做生化反应,观察其生化特性。

(3)血清型分型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可分群抗0血
清(A-F群)做凝集试验,以鉴定其群别。

也可用直接凝集、免疫荧光、ELISA、PCR等方法鉴定。

第三节巴氏杆菌科及相关属
巴氏杆菌科包括巴氏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和放线杆菌属等。

近年来,由于DNA杂交、16S rR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巴氏杆菌属分为新建立的曼式杆菌属和里式杆菌属,从嗜血杆菌属分出嗜组织杆菌属和泰勒菌属。

一、巴氏杆菌属
巴氏杆菌属的细菌已报道有20多种,其中,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最重要的畜禽致病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

在同种或不同动物间可相互传染,也可传染人,大多数因被动物咬伤所致。

1、形态与染色呈细小球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园、单个存在,有时成双成排列。

新分离的细菌有微荚膜,在动物血液和脏器中的细菌,经瑞氏染色或美兰染色呈明显的两极着色。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

2、培养及生化特征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差。

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在血琼脂平板上长成露滴样小菌落,不溶血。

在血清肉汤中培养开始轻微浑浊,4—6d后液体变清,液面形成菌环,管底出现粘稠沉淀。

从病料
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

菌落为黏液型,较大。

培养48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菌株可发酵甘露醇、山梨醇和木糖。

一般对乳糖、鼠李糖、水杨苷、肌醇、菊糖、侧金盏花醇不发酵。

可形成靛基质。

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石蕊牛乳无变化,不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和氨。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对鸡、鸭、鹅、野禽、猪、牛、羊、马、兔等都可致病,急性型呈出血性败血症,迅速死亡,如牛出血性败血症、猪肺疫、禽霍乱、兔巴氏杆菌病等;亚急性型呈出血性炎症,见于黏膜关节等部位;慢性型则呈现萎缩性鼻炎(猪、羊),关节炎及局部化脓性炎症等,实验动物中小鼠最易感,鸽对杀禽亚种的易感性强。

(2)相关毒力因子具有荚膜的菌株有较强的抗性,荚膜成分为透明质酸,有抗吞噬作用。

杀禽亚种的致病力与菌体的内霉素有关。

该霉素是一种含氮的磷酸酯多糖,与菌体结合不紧密,用福尔马林盐水可洗脱,少量注入鸡体,即可引致禽霍乱,表现出血性败血症状。

4、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采取渗出液、心血、肝、脾、淋巴结、骨髓等新鲜病料涂片或触片,以碱性美蓝液或瑞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检查,如发现典型的两极着色的短杆菌,结合流行病学及
剖检变化,即可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慢性病例或腐败材料不易发现典型菌体,必须进行培养和动物试验。

可用血琼脂分离培养,疑似菌落在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细菌生长,并使底部变黄。

必要时可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3)动物试验用病料悬液或分离培养菌,皮下注射小白鼠、家兔或鸽,动物多在24-48h死亡。

参照患畜的生前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分离菌株的毒力试验做出诊断。

(4)血清型学鉴定若要鉴定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性,则要用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进行血清学试验。

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可用试管凝集、间接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二、里式杆菌属
鸭疫里式杆菌是里式杆菌属的代表性,原名鸭疫巴氏杆菌,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

鸭疫里式杆菌
1、形态与染色菌体呈杆状或椭圆形,大小为(0.3—0.5)μm×(0.7—6.5)μm,偶见个别长丝状,长11—24μm。

多为单个,少数成双或短链排列。

可形成荚膜,无芽孢,无鞭毛。

瑞氏染色可见两级着色。

革兰氏染色阴性。

2、培养及生化特征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初次分离培养需供给5%~10%的CO2,在巧克
力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上,CO2箱或蜡烛缸中,37℃培养24—48h,生长的菌落无色素,呈圆形、微突起、表面光滑,直径1—2mm。

在含血清或胰蛋白酵母的肉汤中,37℃培养48h,呈上下一致轻微浑浊,管底有少量沉淀。

不发酵葡萄糖、蔗糖,可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区别。

极少数菌株发酵麦芽糖或肌醇。

靛基质、硝酸盐还原、柠檬酸盐利用、VP试验、甲基红试验、硫化氢产生、尿素分解等均为阴性。

氧化酶、触酶试验为阳性。

多不溶血,多液化明胶,(G+C)mol%多为35。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鸭疫里式杆菌可引起1—8周龄,尤其是2—3周龄雏鸭大批发病、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三、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是一群酶系统不完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需要血液中的生长因子,尤其是X因子和V因子,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新鲜血液,故名嗜血杆菌。

嗜血杆菌存在于人和动物的呼吸道黏膜,常分离自人和动物的各种病灶和分泌物。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可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 disease),是目前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

根据热稳定搞原的
差异,可分为至少15个血清型,约25%的分离株无法定型。

目前的优势菌型为4型及5型。

不同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存在差异,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2、4、15为中毒力,其他血清型视为无毒力。

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毒力也有所不同。

1形态与染色多为短杆状,也有呈球状、杆状或长丝状等多形性。

大小为1.5μm×(0.3~0.4)μm。

多单个存在,也有短链排列。

无鞭毛,无芽孢。

新分离的致病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2、培养及生化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7.6~7.8。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₂可促进生长。

生长需供给X因子和V因子。

在巧克力琼脂上,经37℃24~48h培养,生长的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

菌落的大小可因菌种和培养基的营养程度不同而异,从针尖大小直至绿豆大小。

对糖类发酵多不稳定。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可加剧其感染,成为常见的继发病。

疾病的临诊特征表现为高热、关节肿胀、呼吸道紊乱及中枢神经症状。

严重者剖检可见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肌炎、腹膜炎、胸膜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

10日龄以下仔猪往往从带菌母猪感染。

断奶猪较易发病,应激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常与猪流感病毒共感染引起猪流感。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不完全清楚,其毒力因子可能为荚膜、菌毛和内毒素等。

4、微生物学诊断副猪嗜血杆菌对培养条件要求高,可用胰蛋白胨大豆脂(TSA)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可采用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细菌。

四、放线杆菌属
放线杆菌属包括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林氏放线杆菌、驹放线杆菌等若干种。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猪的重要致病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过去列在嗜血杆菌属内,旧称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或溶血嗜血杆菌,但DNA杂交试验表明,它与林氏放线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自1983年起改为现名,并划归放线杆菌属。

其所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疾病之一。

1、形态与染色小球杆菌,共(后边没打)
2、培养及生化特性兼性厌氧,置10%CO₂中可长出黏液性菌落。

最适生长温度37℃。

在普通营养基中不生长,需添加V 因子,常用巧克力培养基培养。

在绵羊血平板上,可产生稳定的β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增强其溶血圈(CAMP试验阳性)。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猪是本菌高度专一性的宿主,本菌寄生在猪肺坏死灶内或扁桃体,较少在鼻腔。

引起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呼
吸道疾病,以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肺炎为特征。

慢性感染猪或康复猪成为带菌者。

小于6月龄的猪最易感,经空气传染或猪直接接触传染。

应激可促使发病。

(2)毒力因子本菌的毒力因子较复杂。

荚膜有抗吞噬作用,但如存在特异的调理素抗体,则可被吞噬细胞消化。

脂多糖是典型的内毒素,有致肺部炎性细胞渗出,但不足以诱发胸膜肺炎的特征性病变。

毒素是本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

同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4种细胞毒素,名为ApxⅠ~Ⅳ,具有细胞毒性或溶血性,是一种穿孔毒素,属于含重复子毒素家族,似通过转座作用获得。

其Ⅲ型大肠杆菌α-溶血素有相同的操纵子编码基因。

Ⅳ型毒素存在于所有血清型,但只在猪体内才产生。

4、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取病死猪肺坏死组织、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做涂片,镜检是否有革兰氏阴性两极染色的球杆菌。

(2)分离培养与鉴定取上述病料接种巧克力琼脂,置5%CO₂中37℃过液培养。

如有溶血小菌落生长,应进一步做CAMP试验,检测其脲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

用琼脂扩散试验或直接凝集试验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

(3)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荚膜基因,可用于快速诊断和定型。

第四节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成员众多,在兽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布鲁氏菌属、伯氏菌属、波氏菌属等。

一、布鲁氏菌属
布鲁氏菌又称布氏杆菌,有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鲁氏菌6个种,20个生物型。

是一类引起多种动物和人布鲁菌病的病原,不但危害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损害人类健康。

1、形态与染色菌体多呈球杆状。

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

革兰氏染色阴性。

2、培养及生化特性严格需氧菌。

牛布鲁氏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₂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

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5%~10%马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此菌生长缓慢,培养48h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3、致病性及毒力因子
(1)致病性可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目前已知有60多种,包括马、牛、猪、绵羊、山羊、骆驼、鹿、兔、犬等各种家畜。

野生哺乳动物,啮齿动物,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和鱼类。

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以牛、羊、猪最易感,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引起妊娠母畜流产、子宫炎,公畜睾丸炎。

布鲁氏菌可引起豚鼠、小鼠畜类产品,经皮肤、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布鲁氏菌,表现为不定期
发热(称为“波浪热”)、关节炎、睾丸炎等病症。

(2)毒力因子与布鲁氏菌致病性相关的有内毒素、荚膜和透明质酸酶等。

布鲁氏菌侵袭力强,可通过完整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并有布鲁氏菌常局限于腺体组织和生殖器官,与这些组织赤鲜醇含量较高有关。

因此,病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

孕期动物对布鲁氏菌是敏感,感染后常引起母畜流产。

在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甚于同型细胞的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差异较大。

对豚鼠致病性顺序是:马尔他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

4、微生物学诊断布鲁氏菌感染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其诊断和检疫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变态反应检查。

(1)细菌学检查病料最好用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肺、肝和脾以及流产胎盘和羊水等。

也可彩用阴道分泌物、乳汁、血液、精液、尿液以及宰病畜的子宫、乳房、精囊、睾丸、附睾、淋巴结、骨髓和其他与局部病变的器官。

病料直接涂片,作革兰氏和柯兹洛夫斯基染色镜检。

若发现革兰氏阴性、鉴别染色为红色的球状杆菌或短小杆菌,即可做出初步的疑似诊断。

(2)分离培养鉴定无污染病料可直接划线接种于适宜培养基,5%~10%CO₂环境,37℃培养。

每3d观察1次,如有细菌生长,可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细菌鉴定。

(3)血清学检查有多种检查方法,血清中布鲁氏菌抗体
检查和病料中布鲁氏菌检查两类方法。

检测细菌:用已知抗体可检查病料中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或分离培养物是否为布鲁氏菌,比细菌学检查法简便快速,因而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常用方法有荧光抗体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音接炭凝集试验以及免疫酶组化法染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