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崩塌形成机理及治理方法
陡峻边坡的崩塌主要受到裂隙和结构面的控制,它的活跃程度主要是由卸荷裂隙的扩张和扩展所决定的。

层状结构岩体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所以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以及块状岩层陡峻边坡形成崩塌的条件有所不同,崩塌现象也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的特点。

本文分析了崩塌的形成机理和特点,提出了一定的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对崩塌的治理方法措施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可行、可实施性及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标签:崩塌地质因素非地质因素形成机理发育过程防治对策
崩塌是一种很常见地质灾害。

大多数人认为,崩塌是不同构造面与裂隙面的切割和组合导致危岩体脱落的现象,所以对于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的认识都比较单一化。

实际上,崩塌的形成机理很具有独特性,而相同构造岩之间的崩塌的形成也具有相通性。

对于崩塌治理,需要在对其形成机理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对于不同特点的岩体的崩塌情况,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对崩塌的防预治理有所依据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1崩塌的形成机理
1.1形成崩塌的一般机理
崩塌一般会发生在比较坚硬岩区的高陡边坡处,它形成的机制是,河流在经过了冲刷或者是在人工挖掘的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卸荷的作用,重力经过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处形成的张拉张裂缝隙,这个缝隙又与其它的裂隙与结构面相组合,逐渐地连通形成了危岩体,在地震或者爆破性的震动等等外作用力的作用之下,使得危岩体突然间的脱离了母体,导致其翻滚、坠落,零散的堆在坡脚处。

卸荷区内的危险岩石的崩塌大多是由边坡前缘呈现向后牵引式的扩展。

不同的岩体结构使崩塌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下面就逐一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2不同结构边坡的崩塌形成机理
1.2.1水平岩层(一般形成倾倒崩塌或错裂崩塌)
(1)在边坡的卸荷作用之下,卸荷裂缝一般会继续发展,在危岩体的作用之下,水平岩层的层面垂直向裂隙表面贯穿,危岩体的底部产生剪切性的破坏,形成了崩落。

崩塌区域由向着边坡的后方继续扩展。

如果危岩底部同时含有一些软弱或者是破碎的夹层,软弱的夹层发生蠕变或者是超前性质的风化,都会对危岩底部的剪切性的破坏形成加速的效果。

有的危险岩石底部软弱的岩层超前风化,还会形成悬挂式的危岩体。

(2)如果危岩的底部不易发生破坏,危险岩石体在垂直方向的裂隙中产生水压,或者在充填物的水平方向的推力的作用之下,卸荷产生的裂隙在向着深部进行发展的同时,危险岩石体逐渐地向外部倾斜,在地震等一些外作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倾倒性的崩塌。

1.2.2顺向岩层(一般形成滑落崩塌)
岩层在经历过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后,构造裂隙相对发育比较好。

在挖掘边坡或者河流的冲刷所产生的卸荷力的作用下,卸荷裂隙又会在垂直裂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危岩体沿着岩层出现滑落而形成崩塌。

崩塌区域会由内边坡坡肩前缘向后的扩展,直到边坡继续趋向稳定。

1.2.3逆向岩层(一般形成错裂崩塌)
在边坡挖掘的卸荷力作用之下,卸荷裂隙普遍的在构造裂隙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在危岩体的压力作用之下,垂向的裂隙面在贯通之后会形成崩落。

崩塌的区域会从内边坡的中下部向上和向后扩展。

1.2.4块状岩体
块状岩体的最典型的代表是火成岩,其特点是岩体的结构比较均匀,强度相对较高。

边坡进行挖掘之后,卸荷裂隙一般会沿着岩石体的结构和构造继续发育,比如沿着玄武岩的柱形节理裂隙发育,沿着花岗岩石的结构裂隙发育,以及在受到区域性的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构造裂隙继续发育。

卸荷的裂隙在重力的作用下,由其表层继续向深部进行发展,而岩石的高强度、不易破坏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形成高大的危岩体,以致于发生崩塌的危险性更大。

卸荷的裂隙一般由坡肩的前缘自外而里,自上而下进行发展。

2崩塌的治理方法
治理崩塌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1)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

一是排出地表水是治理崩塌基本辅助措施,是首先采用并长期运用的措施之一。

主要是对地表水进行拦截或旁引,避免地表水流入斜坡。

二是防止河江水对崩塌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修筑“丁坝”;铺设石笼、前缘抛石、修筑混凝土块排管。

考虑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层土壤的重要影响,一旦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超过土壤吸附能力,将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引发崩塌现象。

为此,在崩塌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控制和治理,确保水量在允许范围内,减轻土壤的吸水压力,防止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崩塌事故。

(2)改造外形,增加防崩塌建筑物。

通过工程技术施工,调整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一是削坡减重。

一般用在治理处于上重下轻的状态的崩塌,从其外
形改善,将重心降低,从而增强其稳定性。

二是修筑支撑加固工程。

着重增加整体平衡条件,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三是边坡人工重建加固;一般是修筑挡土墙、护墙等;四是运用锚索,一般用于加固有裂隙和软弱结构边坡;五是采用遮挡避让的方法对高陡危岩边坡进行加固,一般用于铁路或公路等经过峡谷区的工程。

目前增加建筑的方法,已经成为治理崩塌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崩塌治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崩塌治理的整体效果。

为此,我们要根据地理形势,正确选用该方法。

(3)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比较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域和危岩区域,在清除了部分的危岩体基础上,用锚杆加挂网喷护对危岩体进行锚固,从而达到防治落石及小块危岩,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对已经形成的危岩体进行加固的目的。

这将逐渐成为防治崩塌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进行加固工程的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岩体的结构、裂隙面的特征以及卸荷裂隙的特征。

把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的加固区进行锚固。

加固牵引区可以阻止或者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区域的扩展。

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达到治理崩塌的目的。

3结语
崩塌是地质发育的一种斜坡表生地质灾害,对人类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做好崩塌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崩塌治理要从崩塌生成的工程地质背景、发育特征、产生原因、分布规律及诱发因素进行考量,通过分析崩塌的形成机理,对崩塌治理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为今后崩塌治理提拱依据。

崩塌是一种很常见地质灾害。

大多数人认为,崩塌是不同构造面与裂隙面的切割和组合导致危岩体脱落的现象,所以对于崩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的认识都比较单一化。

实际上,崩塌的形成机理很具有独特性,而相同构造岩之间的崩塌的形成也具有相通性。

对于崩塌治理,需要在对其形成机理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对于不同特点的岩体的崩塌情况,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对崩塌的防预治理有所依据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1崩塌的形成机理
1.1形成崩塌的一般机理
崩塌一般会发生在比较坚硬岩区的高陡边坡处,它形成的机制是,河流在经过了冲刷或者是在人工挖掘的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由于卸荷的作用,重力经过重新分布后在边坡卸荷处形成的张拉张裂缝隙,这个缝隙又与其它的裂隙与结构面相组合,逐渐地连通形成了危岩体,在地震或者爆破性的震动等等外作用力的作用之下,使得危岩体突然间的脱离了母体,导致其翻滚、坠落,零散的堆在坡脚处。

卸荷区内的危险岩石的崩塌大多是由边坡前缘呈现向后牵引式的扩展。

不同的岩体结构使崩塌的形成机制也有所不同,下面就逐一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2不同结构边坡的崩塌形成机理
1.2.1水平岩层(一般形成倾倒崩塌或错裂崩塌)
(1)在边坡的卸荷作用之下,卸荷裂缝一般会继续发展,在危岩体的作用之下,水平岩层的层面垂直向裂隙表面贯穿,危岩体的底部产生剪切性的破坏,形成了崩落。

崩塌区域由向着边坡的后方继续扩展。

如果危岩底部同时含有一些软弱或者是破碎的夹层,软弱的夹层发生蠕变或者是超前性质的风化,都会对危岩底部的剪切性的破坏形成加速的效果。

有的危险岩石底部软弱的岩层超前风化,还会形成悬挂式的危岩体。

(2)如果危岩的底部不易发生破坏,危险岩石体在垂直方向的裂隙中产生水压,或者在充填物的水平方向的推力的作用之下,卸荷产生的裂隙在向着深部进行发展的同时,危险岩石体逐渐地向外部倾斜,在地震等一些外作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倾倒性的崩塌。

1.2.2顺向岩层(一般形成滑落崩塌)
岩层在经历过了强烈的挤压作用后,构造裂隙相对发育比较好。

在挖掘边坡或者河流的冲刷所产生的卸荷力的作用下,卸荷裂隙又会在垂直裂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危岩体沿着岩层出现滑落而形成崩塌。

崩塌区域会由内边坡坡肩前缘向后的扩展,直到边坡继续趋向稳定。

1.2.3逆向岩层(一般形成错裂崩塌)
在边坡挖掘的卸荷力作用之下,卸荷裂隙普遍的在构造裂隙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在危岩体的压力作用之下,垂向的裂隙面在贯通之后会形成崩落。

崩塌的区域会从内边坡的中下部向上和向后扩展。

1.2.4块状岩体
块状岩体的最典型的代表是火成岩,其特点是岩体的结构比较均匀,强度相对较高。

边坡进行挖掘之后,卸荷裂隙一般会沿着岩石体的结构和构造继续发育,比如沿着玄武岩的柱形节理裂隙发育,沿着花岗岩石的结构裂隙发育,以及在受到区域性的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构造裂隙继续发育。

卸荷的裂隙在重力的作用下,由其表层继续向深部进行发展,而岩石的高强度、不易破坏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形成高大的危岩体,以致于发生崩塌的危险性更大。

卸荷的裂隙一般由坡肩的前缘自外而里,自上而下进行发展。

2崩塌的治理方法
治理崩塌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1)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

一是排出地表水是治理崩塌基本辅助措施,是首先采用并长期运用的措施之一。

主要是对地表水进行拦截或旁引,避免地表水流入斜坡。

二是防止河江水对崩塌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修筑“丁坝”;铺设石笼、前缘抛石、修筑混凝土块排管。

考虑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层土壤的重要影响,一旦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超过土壤吸附能力,将会对土壤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容易引发崩塌现象。

为此,在崩塌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控制和治理,确保水量在允许范围内,减轻土壤的吸水压力,防止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的崩塌事故。

(2)改造外形,增加防崩塌建筑物。

通过工程技术施工,调整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一是削坡减重。

一般用在治理处于上重下轻的状态的崩塌,从其外形改善,将重心降低,从而增强其稳定性。

二是修筑支撑加固工程。

着重增加整体平衡条件,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三是边坡人工重建加固;一般是修筑挡土墙、护墙等;四是运用锚索,一般用于加固有裂隙和软弱结构边坡;五是采用遮挡避让的方法对高陡危岩边坡进行加固,一般用于铁路或公路等经过峡谷区的工程。

目前增加建筑的方法,已经成为治理崩塌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崩塌治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崩塌治理的整体效果。

为此,我们要根据地理形势,正确选用该方法。

(3)锚固与挂网喷护。

在裂隙比较密集的卸荷裂隙区域和危岩区域,在清除了部分的危岩体基础上,用锚杆加挂网喷护对危岩体进行锚固,从而达到防治落石及小块危岩,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对已经形成的危岩体进行加固的目的。

这将逐渐成为防治崩塌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进行加固工程的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岩体的结构、裂隙面的特征以及卸荷裂隙的特征。

把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重点的加固区进行锚固。

加固牵引区可以阻止或者减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区域的扩展。

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达到治理崩塌的目的。

3结语
崩塌是地质发育的一种斜坡表生地质灾害,对人类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做好崩塌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崩塌治理要从崩塌生成的工程地质背景、发育特征、产生原因、分布规律及诱发因素进行考量,通过分析崩塌的形成机理,对崩塌治理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为今后崩塌治理提拱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