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永不过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鲁迅作品永不过时
作者:韦清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2期
现在,鲁迅作品在教材调整中瘦身了不少。

我不知道“文革”前的教材是什么样的,但“文革”后的情况我是知道的。

鲁迅作品有不少被选入教材,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阿Q正传》等,我当学生的时候虽没读过百
遍,但篇篇烂熟于心;后来教书,对这些篇目依然情有独钟,做了更深的研究。

可以说,“60后”的人是吮吸着鲁迅先生的精神骨血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鲁迅作为“民族魂”的精神支撑,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犬儒”。

从这个层面上看,鲁迅作品永无过时之说。

鲁迅那甘为“孺子牛”的自我牺牲精神,勇于同各种邪恶势力挑战对抗的精神,始终值得国人学习,始终是国人信仰的标杆。

如果不这样,鲁迅先生就真的成了殉葬品!如果我们这些吃着“人血馒头”的后人,一直迷迷糊糊,将愧对鲁迅!这样说,并不是神化鲁迅,不是说鲁迅入选教材的作品不能调整,关键看怎么调整——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鲁迅的思想风貌以及人文旨趣。

他的小说和杂文更多地表现出“横眉冷对”的一面,而其散文则让我们看到回忆过去生活的情趣,让人感到温暖,是对前者的补充,也是其枯寂人生不可或缺的点缀,其散文集取题为《朝花夕拾》,也可见一斑。

鲁迅作为战士的硬度和温情脉脉的慈祥,一样的真实,对于后人都有警示借鉴意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篇章之所以百读不厌,关键是与少年们有更多的心灵默契。

但是,这样精美的文章不是也有教师说读不懂吗?如果教师都有读不懂的看法,怎么会不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一开始就蒙上了高深莫测的影子?
还是那些鲁迅作品,为什么到了新世纪却突然成了不可逾越的学习障碍、有了所谓的“三怕”之说?其实学生的“怕”,多半是心理暗示的恶果。

何怕之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难度是自设的,而且难易是辩证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鲁迅作品是现代文学的典范,如果我们既怕文言文,又怕周树人,那么我们的语文既不要古代,也不要现代,到底学什么?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怕写作文”的必然结果!对待困难,鲁迅先生曾说:“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今天我们纪念、学习鲁迅,就是要发扬其愈挫愈奋的硬骨头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并世代流传。

只要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不至于怕这怕那了。

而且鲁迅自己确实也是那样做的,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思想界的先驱、开创了现代白话文的先河,诸如此类,无不见证着一代巨匠的精神向度。

我想重要的不是学生怕什么,而是成人先怕了,这比学生的怕更可怕!(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