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1)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e5ab4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e.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__,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__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__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3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
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
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
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
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的面对千姿百态的云雾,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一想象没有设计意义,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删除此环节,减少累赘。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
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
然后到文中去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从字词中理解快,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
而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
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不仅仅只有这些变换,还有更多更多的变化。
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
让学生用“刚刚还是____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
”“明明是 ______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__________。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_7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_7](https://img.taocdn.com/s3/m/311c0f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0.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庐山的云雾》是学校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漂亮明快的语言、比方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秀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宠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中呈现了几个教学亮点:一、紧扣关键词,体会变化美在课文的其次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千姿百态”进行体会。
我先让同学默读,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白这段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
然后,引导同学抓住“就像时代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同学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化体悟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悟课文的语言美。
庐山云雾的形态还有很多很多,最终媒体呈现云雾的图片,让同学开放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说形态,加深对云雾特点的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在读好关键词的基础上,把关键词放进语言环境中,层层深化,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通过让同学读读、议议、品品,同学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动了同学入文理解、融情入文。
二、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美《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同学能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实行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同学读书的爱好,如男女生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
同学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同学宠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品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时没有很好地给同学供应直观图片,重点词语“刚刚还是、转瞬间、明明是、又变成”没有通过品读很好的感悟,对文中的省略号也未开放确定的想象,来拉近同学的生活实际。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3e37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9.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了解云雾在山水画中的表现;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把握庐山云雾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云雾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形式;2.难点: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云雾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有云雾的山水画,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图片在哪些地方看过,从中找到云雾的特点,相互比较、讨论。
2. 观察与探究(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庐山云雾的视频,让学生先观察视频,体验庐山云雾的美,然后对云雾的特点进行描述和解释。
3. 比较与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山水画,其中包含一幅庐山的云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画中的云雾,比较不同的云雾表现形式,分析画家如何运用云雾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4. 主题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云雾在山水中的作用与表现形式,比如:云涌、云蒸霞蔚、云海、云带、云缭雾绕、云卷云舒等。
5. 创作与表现(20分钟)让学生用铅笔或彩笔在课堂上画出自己所理解的庐山云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结合画中山川的特色来体现庐山云雾的独特美。
6. 总结与点评(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每一幅画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较为严谨、规范,但是由于学生们对于云雾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到位,导致在创作环节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一些学生在绘画时只注重了云雾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云雾给人们带来的思想、情感上的感受,这也是该环节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云雾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验云雾所带来的神秘感和美感,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云雾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15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cf38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d.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15篇《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1《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__,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庐山云雾的美,我采取齐读、自由读、师生互换合作读等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描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时候,通过比较句子,找出能感受变化之快的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段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和变化之多。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头”的“白色绒帽”,“半山”的“玉带”,“山谷”的“茫茫大海”以及“山顶”的“天幕”,更看到了“九天银河”“一缕青烟”“四蹄生风的白马”。
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没有及时给出学生相关的图片、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2《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__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f86d3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2.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
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男女生分读、小组接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_10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_10](https://img.taocdn.com/s3/m/f2a3719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2.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今日教第一课时,我原来把任务定位最在朗读课文上,后来在早读课重新审查教案时,我又作了临时变动,准备把课文分开,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学。
这样的好处是同学学起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反过来随着同学对文本思考的不断深化,同学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自然段只要三句话,第一句话我让同学抓住庐山为什么秀丽?引出奇妙的云雾来,最终抓住奇妙,让同学从二、三两句话中自己去体会。
一共读了六遍,我引导同学读后思考,争辩后再读,就这样反反复复,最终书读熟了,文章也理解了。
其次自然段,我先让同学初读一遍,让同学在书上画出中心句,并大声读出来。
然后再让同学仔仔细细地读:书上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同学读后,我关怀同学一个形态一个形态地分析写法,并对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探讨,最终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同学背诵。
几分钟时间,大部分同学就能看着板书把这小节背下来。
当还有同学争着举手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宣布下课。
对于这课的教学修改,我很满意,同学的学习效果可以告知我,这节课是高效的。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奇妙、变幻无常,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漂亮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一、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同学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开头通过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文件,让同学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形象的感受庐山云雾的美,然后在感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时,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齐读、诵读等方式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同学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同学宠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d2248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3.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篇1近日,我上了《庐山的云雾》这一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
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
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
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如我用课件呈现多幅庐山云雾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38cbeb5f0e7cd185253620.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__,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
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
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
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6a81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e.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风光的秀丽。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对于教学一些风光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拟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详细的图像。
在进展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考虑: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云雾静态时的美。
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绘转化为头脑中的详细图像。
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展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场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得意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翻开,课堂也特别活泼。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妙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 课文的2、3自然段是中年级非常典型的总分构造段落,形象的比喻、大胆的想象更是这两段语言的鲜明特点。
教学第3自然段中“覆盖山头”“缠绕半山”的云雾时,让学生在我的简笔画上添上云雾,孩子们一读就形象地画了出来,“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的轻柔之美跃然眼前;而教学“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云雾时,让孩子们看文中插图,那“茫茫大海”“宏大天幕”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4d21c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f.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一、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乐趣教学课文第一小节,学生说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写……,学生不感兴趣,且没激情。
通过指导朗读,有所改观,但效果不大。
于是教学第二、三句,我改让学生为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学生一个个都坐好,而且闭上了眼睛。
“漫步山道,似乎随手可摸到……”学生听到这句话,似乎有所感触,有几名学生的手下意识伸了出来,在寻找着什么。
读完第一遍,我问到“摸到了吗?”有人摸到了、有没则没有。
“那我再读一遍。
”“好”全班异口同声,这时教室顿时动起来了,第二遍的结果可想而知……。
乘热打铁——有同学愿意带我们“腾云驾雾吗?”“我、我”一下子十几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人朗读其他人感受。
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或许,这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二、动手动脑,画中感悟,读中学习教学第二小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基本掌握“总分”的写法。
在教学中学生能抓住中心句,且能抓住中心找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句子。
这时,我教学时先示范了“云雾像帽子”,在黑板上画了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再让学生拿出笔、画,把云雾其他的样子画出来,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完成得很好,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今天教第一课时,我本来把任务定位最在朗读课文上,后来在早读课重新审查教案时,我又作了临时变动,决定把课文分开,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学。
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学起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加深学生对__的理解,反过来随着学生对文本思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自然段只要三句话,第一句话我让学生抓住庐山为什么秀丽?引出神秘的云雾来,最后抓住神秘,让学生从二、三两句话中自己去体会。
一共读了六遍,我引导学生读后思考,讨论后再读,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书读熟了,__也理解了。
第二自然段,我先让学生初读一遍,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中心句,并大声读出来。
【小学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篇
![【小学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83f6e26c85ec3a86c2c5a7.png)
【关键字】小学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篇《庐山的云雾》教后反思(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让读者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教学时,吸取了前面2课的经验,我找了份庐山云雾的课件,然学生观看,利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学生感到自己就好像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所以,我觉得对于这类写景的文章,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还是很有必要的。
针对本课二、三自然段总分句式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圈圈画画,划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又划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同时让学生学会阅读短文的方法。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云雾变化的快,我让学生把这些能体现云雾变化快的词换成“一会儿”,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书上的词更恰当,对“瞬息万变”理解得更到位了!《庐山的云雾》教后反思《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xtx小学资源网课始,我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xtx小学资源网课文二、三小节写了庐山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庐山云雾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的形式,收效比较大。
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庐山简易图,当讲到笼罩在山头的云雾时,我在山顶画了云雾图,这样对理解把云雾比作白色绒帽就容易多了。
后面的教学同上,通过简笔画展示,使得课文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现了出来,课文内容理解了一大半。
第三自然段的“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泄千里的九天银河”、“ 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了云雾的动态的美,使人如临其境。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8f1940e7f1922791788e8c7.png)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
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
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
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
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2023年《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c9f0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8.png)
2023年《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篇)《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__,语言优美,脍炙人口。
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令人百读不厌。
今天,上了第一课时,课后想想,感觉很别扭。
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
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也不会很条理的阐述。
我就让倪吴伟讲述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全班只有他去过)。
他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
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
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
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喜欢庐山,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__,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庐山的云雾。
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
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
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第一课时的教学条理不是很清晰。
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
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下午,我把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壮观”这个词找了出来。
“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壮观的呢?重点抓住“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体会云雾的多与美。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云海的绚丽与斑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1)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把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展现给学生看,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为学生的说话练习打下基础。
[#*~@%]一、以读促教,读中体会。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
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二、品读词句,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
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
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
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
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又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
[*%~^&]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
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
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三、发挥想象,大胆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
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大胆想象,想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给我们呈现哪些不同的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在学习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时,我通过课件动画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多变、变化之快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
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
学生思维开阔了,不仅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也易于接受。
[^*%~&]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变化的不同样子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
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左宽右窄:影左右等宽:粗(2)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3)学生写字。
(4)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鲜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 教学重难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4)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5)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4)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
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1)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拓展延伸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
(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板书设计:1 大青树下的小学穿戴不同语言不同共同学习共同游戏热爱团结23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叮嘱、欣欣向荣、敬仰、爱戴”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这个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有的同学已经通过课外书阅读过,对于课文中体现大禹一心为公,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理清课文脉络,以及通过学习课文中数量词的运用表现大禹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破题导入[~^@%*]1.师板书甲骨文“”请学生猜是什么字。
(水) [*%^~@]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当水造成这番情景时,生读【ppt: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3.从这你读出了什么?讲解“荒”字的识记方法。
4.看到这般情景总得做点什么吧?——治水(板书)。
5.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与治水有关的神话故事。
补充课题(大禹,师板书并提醒孩子们注意“禹”字的书写)6.齐读课题。
二、了解内容,感知大禹精神1.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谁治水?生:鲧、大禹[*#^~%]2.他们俩治水的结果是?生:鲧——失败大禹——成功3.为什么大禹成功了,而父亲鲧却失败了?学习2自然段,总结鲧治水的方法——堵(板书)4.那大禹用了什么方法治洪成功的?读第3自然段。
问:找出描写大禹治水时动作的词,并谈谈你的看法。